在中国革命的艰苦岁月中,有大大小小的无数困难,但是每次在危急关头,毛主席总能带着大家化险为夷,取得胜利。
或许这就是大家佩服毛主席、仰慕毛主席的原因之一,在危机中,他不仅坚持真理,而且很容易看清楚问题的本质。
他也深知革命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所以他不失望!不退缩!义无反顾!矢志不移!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毛主席在危急时刻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
从1938年10月开始,武汉和广州相继沦陷,中国战场抗日战争的第二阶段已经相持不下,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要“亡国”。
就连蒋介石这边也仰天长叹,接下来的抗日战争将会更加艰难,更加困难。
其实在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日军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目的是为了军事打击,但日军几乎一大半的兵力都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对华北地区疯狂扫荡。
日军在华北最长的一次达三四个月,疯狂制造“无人区”,妄想摧毁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信心。
特别是1939年后,抗日战争刚刚有所好转时,国民党的一些顽固派开始消极抗日,在搞内讧,杀害我党人士,这种情况导致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武装力量锐减。
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将领都频繁向毛主席作汇报,毛主席以深邃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早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他知道现在应该及时警告国民党,所以毛主席在打击“反共浪潮”时,明确提出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
最后毛主席领导全军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还打退了国民党“反共浪潮”。
谁料,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再次掀起了第二次“反共”浪潮,毛主席再次发表讲话,用文字和广播的形式谴责蒋介石的行径,最后蒋介石不堪舆论的压力,有所收敛。
到了1943年春,眼看着抗日战争有明显的成绩,蒋介石又开始叫嚣要“解散共产党”,当时毛主席发动政治攻势,组织3万人在延安开会,向全国通电,再次发文警告蒋介石,制止内战。
表面上看,国民党是在国共合作时期故意搞破坏,想削弱八路军的实力,但实际上这件事非同小可,如果处理不好,便宜的是日军。
毛主席作为统帅,就是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带着大家一面和日军斗争,一边稳定国民党的骚动,这种能力无人可及。
在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已经从52万减到了40万,而且生产遭到破坏,财政经济又面临空前的困难,甚至当兵的都没有粮食吃了,冬天都没有被子盖。
毛主席指出了“自己动手,才是出路”的指示。
其实早在1939年,毛主席就预见到了日后可能出现这种极端困难的局面,所以在延安的一次生产大会上,毛主席就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标语。
1941年,王震的359旅在南泥湾开垦荒地,带着数万人投入到了大生产中,甚至朱德都参与拾粪工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也一起参加。
毛主席领导着军队和人民,就是靠着一股子顽强的意志,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说,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困不死,压不垮,打不散,中国共产党军人的这种作风和胆略,让国民党反动派惊叹而无可奈何!
回头看,其实在长征时期,毛主席就多次发起土地革命,从那个时候起,毛主席在政府工作中的威望和能力,早已经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第二、一身系天下之安危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举国欢腾,在这种形式下,所有的中国人都渴望和平,渴望民主,千万千万不要再打仗了!
毛主席带着大家从红军时期,这十年来经历了多少危难,都挺过来了,毛主席更希望和平,更希望老百姓可以过好日子。
谁曾想,蒋介石在积极备战的同时,又玩阴招,多次给毛主席发电,想让毛主席去重庆谈判。
其实大家都知道蒋介石不安好心,他培养的特务分子数不胜数,所以大家都不希望毛主席去重庆,毛主席高瞻远瞩,是千古难得的领袖,绝对不能铤而走险。
历史资料显示,斯大林也曾给毛主席发电,意思就是不要去重庆,蒋介石想打内战。
所以毛主席就陷入了一个困局中,一方面去重庆面临着生命安危,一方面,如果不去,就会让国际上认为我们没有停战的诚意。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作出了决定,要亲自去重庆,他要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所以他给蒋介石发电,一定会亲自去,临走前,把中央的一切事务交给了刘少奇同志。
显然,毛主席是经过全方位思考的。
第一,毛主席经过深深思考,中国共产党已经确立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即使毛主席不在,中国共产党也能继续在这样正确的路线和方针下走向胜利。
第二,国民党现在在国内的战场还没有部署完毕,如果蒋介石对毛主席下手,无异会陷入全国共讨之的不利境地,所以毛主席觉得蒋介石不会贸然行事。
当时很多人都不同意毛主席去,尤其是周恩来,他认为蒋介石阴险狡诈,危险的成分是必然存在的。
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坦然赴约,临走时对刘少奇同志交代了一天一夜,可以说准备相当充分了。
1945年8月底,毛主席如约到了重庆,当时国内外的报纸上一片哗然,一些国外的媒体也没有想到,毛主席会赴约,所以登出新闻称毛主席: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在重庆期间,毛主席坦然面对蒋介石扔来的各种刁难,不仅如此,他还广见国内外友好人士,民主人士,甚至因为和柳亚子先生抄送了一首《沁园春·雪》,弄的重庆满城风雨,大家都纷纷敬佩毛主席,毛主席居然可以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
据说重庆谈判结束,毛主席回到延安时,延安机场挤满了人,大家心情不一,有担心,有激动,有幸福,有的哭,有的高兴,都簇拥着毛主席。
陪同毛主席一同回延安的张治中被这场景吓坏了,他惊讶地说:“这场景真让人感动!”
果然,重庆谈判后,蒋介石还是撕毁了协议,露出了自己的狐狸尾巴,发动了内战。
第三、出兵朝鲜不怕狼豺虎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不到一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战火烧到了三八线。
其实在朝鲜战争爆发时,毛主席已经预料到了,正所谓,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主席和彭老总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话,决定出兵朝鲜。这表现了毛主席一生中,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
不久,经过毛主席提议,周总理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决定组建一支队伍,在鸭绿江以北待命。
7月13日,中央军委命令驻河南和华南地区的38、39、40军和驻黑龙江地区的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部分高炮、工兵等部队共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于7月底至8月中旬全部运到鸭绿江一线集结待命。
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将驻扎在华东地区的第9兵团调至津浦铁路沿线,将驻扎在西北地区的第19兵团调至陇海铁路沿线,集结待命,以做到随时机动。
8月中旬,毛主席电告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电报中有“九月上旬可能有作战任务”“可能延长到9月底”“随时待命”等字眼。
从电报上的这些部署看,毛主席的警惕性是非常高的。
同时,选择谁去和美军作战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毛主席彻夜难眠,最后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了彭德怀。
彭老总所著的《彭德怀自述》中,曾写了当年的一些细节。
当时毛主席和他谈话说道:“你说别的国家处在危难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怎么都说不过去,心里也难过。”
也正是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彭德怀的心,他在书中回忆说:“我把主席的这几句话,反复读了几十遍,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这种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强烈的认为,出兵朝鲜是最正确,最英明,最必要的决策!”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
经过多次残酷的战役,最后抗美援朝取得了巨大胜利,要知道我们的对手是当时最强大的美国,这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勇气,也让我们真正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威望。
这一切,离不开毛主席的伟大决策,离不开毛主席在危急关头作出的坚持正义,不畏艰难的英雄气概!
在历史的危急关头,为什么毛主席总能转危为安,带着大家摆脱困局?原因已经不言自明。
把握历史的方向,回看历史,毛主席在革命中体现出来的这种高超远见和卓尔不群的魄力,永远会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
伟大领袖,全世界独一无二,天祐中华永续!
天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为财,一生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