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春玲的故事,像一曲低沉的挽歌,在鲁西南的平原上回荡,讲述着贫穷、责任和一个女孩短暂而悲壮的一生。这个故事并非虚构,它根植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的现实土壤,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更拷问着人性与社会责任的底线。
一个女孩的苦难童年
1994年,申春玲12岁,一场意外带走了她的父亲,留下她和母亲相依为命,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独自抚养孩子何其艰难,改嫁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申春玲跟随母亲,来到了继父申树平的家。
申树平是个木匠,老实本分,家中已有四个儿子,最大的申建国正在西安交大求学,其余三个也都在县城读书。
申春玲的到来,无疑给这个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增添了新的压力,母亲打算让申春玲在家务农,等年纪到了便寻一门亲事嫁出去,远在西安的申建国得知家里多了个妹妹后,坚持让父亲送申春玲去读书。
申春玲自己也渴望读书,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在继父一家人的关爱下,“小铃铛”这个充满希望的昵称,似乎预示着这个女孩将迎来新的生活。
好景不长,为了支撑五个孩子的学业,申树平更加拼命地工作,最终在一场意外中从高处坠落,导致终身瘫痪。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三个正在读书的儿子都动了辍学的念头,想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然而申树平坚决不同意。
这时申树平的目光落在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申春玲身上,这个13岁的女孩,在继父的泪光中,默默地接过了生活的重担。
申春玲的母亲,在得知丈夫无法痊愈后,在一个深夜,带着申春玲的弟弟悄然离开了这个家,一夜之间,申春玲失去了母亲,也失去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依靠。
被亲生母亲抛弃的申春玲,在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里,显得更加孤独无助,尽管村里有人劝她回菏泽老家,但她明白,即使回去,等待她的也只有冷漠和排斥。
兄妹情深,命运弄人
13岁的申春玲,成了这个家庭的支柱,她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和农活,照顾瘫痪的继父,洗衣做饭,下地干活。
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生火做饭,然后匆匆赶往田间地头,烈日下她挥汗如雨,寒风中她瑟瑟发抖,即便累得直不起腰,她也从未抱怨过一句。
1996年的夏天,继父病情加重,听说济宁有家医院可以缓解病情,申春玲借来板车,独自拉着继父走了80多公里的路,两天一夜才到达医院,为了省钱,她住在医院外的车棚里,忍受着蚊虫叮咬和风吹雨打。
几个月后继父病情稳定,她又拉着继父,一路颠簸回到了家中,回到家后来不及休息,她又投入到繁忙的秋收中。
1996年的高考,二哥申建国考上了同济大学,全家人都为之高兴,高昂的学费却成了新的难题,为了给二哥凑学费,14岁的申春玲第一次走进了血站,用200cc的血液换来了400元钱。
这400元,对于3000元的学费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几天后申春玲再次来到血站,医生认出了这个瘦弱的女孩,考虑到她频繁卖血会损害健康,坚决拒绝了她的请求。
申春玲情急之下,跪倒在地,哭诉着哥哥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医生被她的孝心感动,最终还是给她抽了血,并多给了她300元。
卖血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彻底解决学费问题,申树平忍痛卖掉了家里的宅基地,才终于凑齐了二哥的学费。
1997年,三哥申建文也考上了大学,申春玲又一次为了学费而卖血,四哥看到妹妹如此辛苦,决定放弃高考,报名参军,为家庭减轻负担。
申树平坚决不同意,他希望四个儿子都能考上大学,最终四哥瞒着家里参了军,并在部队里计划报考军校。
倒在汇款的路上
1998年,四哥决定报考军校,这无疑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但随之而来的,又是沉重的经济压力,申树平卧病在床,家中早已一贫如洗,四哥的学费和复习资料的费用,又一次落在了申春玲瘦弱的肩膀上。
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再一次默默地走进了县城的血站,这一次她卖了300cc的血,拿着这笔钱,脚步虚浮地走向邮局,准备给四哥汇款。
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频繁的卖血,早已掏空了她的身体,在去邮局的路上,她眼前一黑,倒在了车轮之下,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了句号。
当申树平一家得知噩耗时,悲痛欲绝。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三年来,用她柔弱的身躯,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最终却为了供养哥哥们读书,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自发地前来吊唁,为这个苦命的女孩送行,他们流着泪感叹着命运的不公,也敬佩着申春玲的善良和坚强。
按照当地的风俗,未成年的女孩夭折后,不能葬入祖坟,只能草草埋葬在乱葬岗,然而,申树平感念申春玲的恩情,毅然决定破例让她葬入申家祖坟,让她永远和这个她用生命守护的家庭在一起。
远在西安读研究生的大哥申建国,因为学业繁忙未能回家奔丧,而其余三个哥哥,则披麻戴孝,送别了他们敬爱的妹妹。
申春玲的故事,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故事,她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责任、善良和爱的真谛。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不再有孩子因为贫困而辍学,不再有女孩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每一个孩子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信息来源:申春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