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部犯罪片在影院上映,一部是讲述密室杀人案的《瞒天过海》,另一部是讲述多年跨城追凶的《三大队》。
如果你不做任何功课去看这两部片子,大概率会觉得“106分钟反转44次”的《瞒天过海》才是陈思诚的作品。
陈思诚拍过很多异域风格的奇案,《误杀》《唐人街探案》系列都是以不寻常的作案手法吸引观众。《三大队》是他第一次以内地为背景讲述悬案的侦破,也是他第一部现实性和痛感都相当强烈的电影。(以下有剧透)
《三大队》取材自真实事件,改编自“网易人间工作室”的非虚构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在影片中,程兵(张译 饰)带领的刑侦三大队,在办理恶性案件时意外导致嫌犯之一死亡,三大队集体被判入狱,出狱后他们依然坚持以普通人身份追踪在逃的另一嫌犯。原作是篇不到一万字的公众号文章,全篇只有程兵一个主人公,对程兵的入狱、出狱追踪经历都只有寥寥几笔。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原作只能算是初稿故事大纲,更多的起承转合需要编剧来填充、丰满。
电影做的最大改动是将“大男主”丰富成了“群像”。在原文里,三大队出狱后从始至终只有程兵一个人在坚持追凶,徐一舟(魏晨 饰)、蔡彬(曹炳琨 饰)、马振坤(王骁 饰)、廖健(张子贤 饰),甚至师父老张(杨新鸣 饰),都是电影里的原创人物。
群像电影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戏份不多,多亏了演员的成熟表现,三大队的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记忆点。
他们前期追凶的坚决,给予了程兵“家”的感觉,也让影片氛围变得轻松;后期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去,衬托出程兵的执着与孤勇,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普通人查案要付出的代价有多惨重。
豆瓣上有一个对三大队关系的解读:三大队里其余几个人都是程兵的if线(if线与主线相对应,是指在主线的某个时刻“如果这件事按和主线不同的方式展开”之后产生的故事线)。
在追凶面前,如果程兵选择了家庭,他就是老马和老廖;选择了爱情,就是小徐;选择了健康,就是大彬子。而他抛弃了家庭、爱情、健康最终成为自己。
影片最后有一个镜头,程兵抓住凶手后,在路上依次和三大队的每个兄弟挥手告别,也可以理解为他是在与这么多年失去一切的自己和解。
国产悬疑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程兵这样的角色。《狂飙》里的安欣(张译 饰),《沉默的真相》里的江阳,面对真相都又轴又犟,为了让凶手伏法十几年孑然一身。
这种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殉道者的角色,在电影中很容易“神性”过于明显而不接地气。
但《三大队》并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电影的公路片叙事、对人物细节的勾勒,时刻都在提醒观众,程兵是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三大队里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普通人。
程兵一开始是心气极高的队长,情绪从不掩藏,犯人逃走会毫不犹豫地向同事(二大队)发泄怒火。但经历天南海北的流浪式追凶后,他越来越沉默,喜怒不形于色,精力被漫无尽头的追逐、排查一点点掏空。
阿哲(张新成 饰)死后,他绝望地编辑了一条“我追不动了”的短信,举目茫然却又不知道发给谁。直到最后王二勇(张本煜 饰)终于归案,程兵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脸上更多的不是如释重负,而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落寞。
影片没有赋予程兵太多主角光环。碰上这桩案子后,程兵再没有意气风发的时刻。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平民英雄主义,没有一击即中的邪不压正,只有一根筋的固执,和一条路走到黑绝不回头的勇气。
陈思诚在首映礼上表示,《三大队》是部献给中年男人的电影。但其实影片想传达的这股精气神,是非常普世、不分受众年龄和性别的。
当然,影片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不俗的主题和澎湃的情感遮掩了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三大队入狱、出狱、再重聚的部分,叙述内容太多太散,拖累了整体节奏。最后抓捕王二勇的情节和镜头调度,也没能撑起影片最后的高潮。电影整体的情感变化,主要靠张译的演技。
总体而言,瑕不掩瑜。陈思诚这次现实主义的尝试是值得赞许的。
从票房走势来看,多数观众对这种英雄主义的表达也很买账。电影在点映期间便票房过亿,猫眼预测总票房5亿+。
【文/葵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