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当下,通俗文艺本应是滋养大众心灵的清泉,为人们带来欢乐、启迪与思考。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这片江湖已被诸多不良现象污染。
先看低俗之风,部分文艺作品为了博眼球、赚流量,毫无底线地迎合低级趣味。一些网络短剧充斥着低俗的情节和台词,“霸道总裁强娶灰姑娘”“屌丝逆袭走向人生巅峰” 这类脱离现实的剧情屡见不鲜,用夸张、媚俗的表演冲击着观众的审美底线 。就像某些短视频平台上的恶搞视频,以丑为美、以恶俗为乐,将恶趣味包装成娱乐,让观众在哈哈一笑中不知不觉被侵蚀。
虚假现象也不容忽视。部分文艺作品打着 “真实改编” 的旗号,却肆意歪曲事实,误导观众对历史、社会的认知。一些所谓的 “历史剧”,为了增加戏剧性,随意篡改历史人物和事件,把严肃的历史变成了一场闹剧,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真实的历史产生误解。还有些文艺作品在宣传时夸大其词,号称是 “史诗巨作”“年度最佳”,可观众观看后却发现内容空洞、质量堪忧,完全是虚假宣传。
抄袭更是文艺创作的毒瘤。从文学作品到音乐、影视,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有的作家抄袭他人作品,拼凑成章,却能获得名利双收;一些音乐人抄袭国外旋律,稍作改编就堂而皇之地发布;影视行业也不乏抄袭之作,从剧情到人设,甚至镜头语言都与原作高度相似。比如前段时间某知名电视剧被指抄袭多部小说,剧情、人物关系等多处雷同,尽管原作者发声维权,但抄袭剧依然在市场上大肆传播,这不仅是对原创者的伤害,更是对整个文艺创作生态的破坏。
在这样的乱象下,清朗行动势在必行。它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旨在荡涤文艺江湖的污垢,让通俗文艺回归本真,重新焕发出健康、积极的生命力。
文化领域:筑牢清朗根基
在当下的文化创作领域,快餐化、低俗化的创作倾向屡见不鲜。一些创作者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急于求成,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作品,导致大量内容空洞、缺乏深度的作品充斥市场。比如部分网络小说,一味追求爽感,情节简单粗暴,人物形象单薄,毫无思想内涵可言。低俗化创作更是对社会风气产生了负面影响,像某些以低俗段子、恶俗情节为卖点的脱口秀表演,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艺术享受,反而拉低了大众的审美水平。
真正优秀的文化作品应当扎根现实生活,挖掘深刻的文化内涵。电视剧《人世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平民视角展现了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奋斗与情感,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坚韧,以及时代发展的脉搏。作品中蕴含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刻诠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又如纪录片《河西走廊》,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叙事手法,展现了河西走廊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传承,让观众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思想的作品,为文化领域的清朗贡献力量。
(二)市场监管:织密监督之网监管部门在文化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新兴业态的涌现,监管难度日益增大,一些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为了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建立常态化的巡查机制,不仅要对传统的文化场所如书店、剧院、电影院等进行定期检查,还要关注新兴的网络文化平台,如网络文学网站、在线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等,确保监管无死角。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在准入环节,严格审查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资质,对内容低俗、价值观扭曲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上把好关。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的企业和作品,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强制其退出市场。
近年来,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如《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对网络视听节目的内容审核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平台和创作者提供了清晰的行为准则。在实际整治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针对部分网络直播平台存在的低俗直播、虚假宣传等问题,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平台和主播进行了严厉处罚,包括罚款、暂停直播业务、封禁账号等,有效遏制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净化了网络直播环境 。
(三)平台责任:打造健康传播阵地在信息传播中,平台是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关键桥梁,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一些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在内容审核上存在漏洞,对低俗、虚假、抄袭等不良内容把关不严,甚至通过算法推荐将这些内容推送给用户,导致不良内容迅速扩散。
平台应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配备专业的审核团队,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平台上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内容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还要对内容的质量、价值观进行评估,确保传播的内容积极健康、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同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也是关键。平台不能仅仅依据流量数据进行推荐,而应将内容的质量、文化价值等因素纳入算法考量,为用户推荐更多优质的文艺作品,引导用户关注有内涵、有价值的内容。
许多平台已经意识到自身责任,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比如某网络文学平台加强了对作品的审核力度,对涉及低俗、暴力、抄袭等问题的作品进行下架处理,并对违规作者进行警告、封号等处罚。同时,该平台还推出了 “精品推荐” 板块,通过人工筛选和算法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将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推荐给用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视频平台也加大了对原创优质内容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创作大赛、提供创作资金等方式,鼓励创作者生产高质量的作品,为用户打造了更加健康、丰富的文化传播阵地。
通俗文艺:探寻发展新航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介、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通俗文艺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让通俗文艺找到了新的传播阵地。许多传统的文艺形式,如相声、小品、戏曲等,通过短视频的形式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一些相声演员将经典相声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发布在平台上,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让他们对相声这一传统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短视频的便捷性和碎片化特点,契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欣赏到精彩的文艺内容。
AI 技术也为通俗文艺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AI 绘画、AI 音乐、AI 写作等新兴创作方式不断涌现。AI 绘画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关键词,快速生成精美的绘画作品,为绘画创作者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创意来源。AI 音乐则能够根据不同的风格和情感需求,生成独特的音乐旋律,一些音乐人已经开始尝试将 AI 生成的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在影视创作领域,AI 技术可以用于特效制作、场景搭建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质量。例如,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通过 AI 技术对主角阿丽塔的面部表情进行了精细的捕捉和处理,使其形象更加生动逼真,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以微短剧《念念无明》为例,这部作品凭借新颖的剧情和紧凑的节奏在短视频平台上迅速走红。它打破了传统电视剧的叙事模式,每集时长仅有几分钟,却能在短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剧中巧妙地融合了武侠、爱情等元素,通过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念念无明》的成功,充分证明了通俗文艺在创新形式方面的巨大潜力,只要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勇于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就能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为通俗文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价值引领:传递正能量通俗文艺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其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然而,当前一些通俗文艺作品存在低俗趣味,过度追求娱乐性和商业利益,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这些作品不仅无法给观众带来积极的影响,反而可能误导观众的价值观,尤其是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通俗文艺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内容,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观念。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这部影片通过七个小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普通人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从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到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从女排夺冠的全民欢呼到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被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事迹所感动,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我和我的祖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正能量的价值传递,成为了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秀通俗文艺作品,不仅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起到了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
又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它以 1915 年《青年杂志》问世到 1921 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剧中生动地刻画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而不懈奋斗的形象,让观众深刻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艰辛历程,感受到了那个时代青年们的热血与担当。《觉醒年代》以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积极的价值导向,引发了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强烈共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成为了一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价值引领作用的通俗文艺作品。
(三)人才培养:孕育新生力量人才是推动通俗文艺发展的核心要素,培养专业、有责任感的通俗文艺人才至关重要。当前,随着通俗文艺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创作者缺乏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和商业成功,忽视了作品的质量和价值。
为了加强通俗文艺人才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教育方面,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应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以开设与新媒介、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如短视频创作、AI 艺术应用等,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创作技术和理念。同时,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素养。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创作者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心得体会,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培训方面,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加大对通俗文艺人才的培训力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举办创作培训班、导演培训班、表演培训班等,邀请业内资深人士授课,帮助创作者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对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
在扶持方面,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通俗文艺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优秀人才进行创作。对有潜力的创作者和作品给予资金支持、场地支持、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帮助,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文艺创作扶持基金,对优秀的通俗文艺作品给予奖励和资助,激发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些文化企业也通过举办创作大赛、设立创意孵化基地等方式,为优秀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和发展机会。
许多地区和机构已经开展了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某省文联推出了 “青年文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选拔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为他们提供培训、创作、展示等全方位的支持。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工程培养出了一批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青年人才,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多项奖项,为该省的文艺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某网络文学平台举办了 “新人创作大赛”,为新人作者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机会和专业的指导,许多新人作者通过大赛脱颖而出,成为了网络文学领域的新生力量。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只要重视人才培养,采取有效的措施,就能为通俗文艺的发展孕育出更多的新生力量。
多方合力:共绘清朗文艺蓝图
清朗行动对于文化领域和通俗文艺而言,无疑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它是一场及时雨,冲刷掉文艺江湖中的污垢,让文化领域回归本真,为通俗文艺的发展指明方向。
这场行动,是对文艺初心的坚守。文化作品不再是追逐流量和利益的工具,而是承载着思想、传递着情感、弘扬着价值的精神食粮。创作者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动机,将目光从短期的商业利益转向对作品质量和文化内涵的追求,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它也是对社会风气的净化。通过整治低俗、虚假、抄袭等不良现象,清朗行动为社会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和道德素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对于通俗文艺来说,清朗行动更是一次发展的新契机。它鼓励文艺形式的创新,让通俗文艺在新媒介、新技术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强调价值引领,使通俗文艺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然而,营造健康的文艺环境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创作者、平台、监管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创作者要坚守初心,以匠心打造精品,用优秀的作品滋养人们的心灵;平台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优化算法推荐,为优质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文艺市场的秩序;公众则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辨别能力,积极参与监督,抵制不良文艺作品,为健康文艺环境的营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清朗行动的指引下,共同描绘文艺发展的美好蓝图,让文化的天空更加晴朗,让通俗文艺的花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