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柯》在古代娶娇妻,必须要“父母之命”与“媒妁之言”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9-04 21:53:19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豳风·伐柯》

整首诗的意思是:要制作一个斧柄啊,没有斧头可是很难办到的。想要迎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啊,没有媒人也是很难办到的。

制作一个斧柄啊,它的样子就在你面前。我看到了一个好姑娘,她准备宴席的样子真是好看。

意思是:要制作一个新的斧柄,需要用斧头砍伐适合做斧柄的木材。诗中的“不远”指的是,用斧头砍伐的木材就是制作斧柄的材料,所以斧柄的样品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就在眼前。我们知道,斧头指的是媒人,那么,要新制的斧柄是否就是指眼前的好姑娘呢?最后马上说道,好姑娘十分贤惠,料理家事十分熟练端庄。

此诗之后,世人逐渐将媒人做媒称为“伐柯”“作伐”。

在古代中国,婚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孟子就把“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婚姻的顺利和合法性,有一套严格的礼制,其中包括六个环节,被称为“六礼”。

首先,男方家会委托媒人向女方家提亲,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家就会正式向女方家求婚,这一环节被称为“纳采”。

接下来是“问名”,男方家会再次委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以便进行卜算。这一步主要是为了确定男女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以及女方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信息。

如果卜算结果认为合适,男方家就会通过媒人向女方家确认订婚关系,这一环节被称为“纳吉”。

然后是“纳征”,也称为“纳成”,男方家会向女方家送聘礼,表示求娶淑女。这个环节标志着订婚事宜的完成,正式进入婚姻关系的阶段。聘礼的数量和种类会根据女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接下来是“请期”,男方家会确定结婚的具体日期,并将这个日期告诉女方家。如果没有异议,就会确定结婚的时间。这一步通常是请阴阳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属相来确定的。

最后是“亲迎”,新郎会亲自去新娘家迎接新娘,或者由迎亲队伍代为接亲。同时,女方家也会有伴送人员,称为“送亲”。

在整个过程中,媒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们穿针引线。这种婚姻礼制在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媒人的牵线搭桥,一桩婚事几乎难以完成。

正如《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因此,诗歌中也提到想要做一个斧柄,有了原则就不难办了。如果要迎娶真心相爱的人,就要举办隆重的宴席。在古代的礼制中,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周礼》和《吕氏春秋》都有记载。在古代仲春之时,祭祀活动中设有专门的结亲活动,这是官媒的职责。官媒专门负责判合之事,甚至可以对不遵守婚嫁时令者予以处罚。

汉朝以后,虽然国家不再设立这一官职,但官媒一直存在,并且权力很大。《晋书·武帝纪》记载,女子满十七岁,如果其父母还没有为她选择婆家的,一律交给官媒,由“媒官”配给丈夫。

《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官媒的存在,这些官媒都是经过官府登记认可的媒人,还有等级之分。有些官媒负责皇室贵族的婚介,地位非常高,没有人敢得罪。

与官媒相对应的,当然也有“私媒”——民间的媒人。这些人一般都是些没有职业的中老年妇女,通常以“媒婆”称之,她们都以赢利为目的。而且,这些人在保媒的同时,往往从事其他杂事——接生、做针线、治病,等等,这些和家庭女性相关的事情就使得她们有更多机会接近各家的女性,更加详细地掌握别人的家庭情况等,方便她们以后做媒。

在明清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介费的媒钱基本都在财礼钱的百分之十左右,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俗话说“说好一门亲,好穿一身新”,这也反映了媒人的收入状况。

作为媒人,她们非常受欢迎,因为这是一种几乎没有风险的职业。因此,一些不务正业的妇女为了多赚些钱,常常会昧着良心,把不合适的人说得天花乱坠,以达到赚取媒钱的目的。

由于古代男女婚前几乎不会见面,所以很多人都是在洞房之后才发现媒人所说的并不属实。这样的媒人自然会破坏年轻人的婚姻幸福。

尽管也有一些规规矩矩、专业做媒的媒人,但总体来说,媒人过于能言善辩,常常名不副实,甚至有些媒人会为了钱财为别人偷情通奸牵线搭桥,落得个坏名头。这种负面影响使得媒人被归入了“三姑六婆”中的一“婆”。对此,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名言·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有一段关于媒婆的生动描述:

天下只有三般口嘴极是利害:秀才口,骂遍四方;和尚口,吃遍四方;媒婆口,传遍四方。且说媒婆口怎地传遍四方?那做媒的有几句口号:东家走,西家走,两脚奔波气常吼。牵三带四有商量,走进人家不怕狗。前街某,后家某,家家户户皆朋友。相逢先把笑颜开,惯报新闻不待叩。说也有,话也有,指长话短舒开手。一家有事百家知,何曾留下隔宿口?要骗茶,要吃酒,脸皮三寸三分厚。若还羡他说作高,拌干涎沫七八斗。

尽管如此,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少不了媒人做媒。不过也有好的媒人,形象高大,比如红娘、月下老人等。

月下老人是出现于唐传奇小说中的专司婚姻之神。在唐代文人李复言的传奇《续玄怪录·定婚店》中首次出现:

唐代韦固旅次宋城南店,遇老人倚布囊坐,向月下检书。

问:“所检何书?”

云:“婚牍耳。”

又问:“囊中何物?

云:“赤绳耳,以系夫妇之足。虽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亦必好合。”

因询己妻,知为店北卖菜眇妪女,才三岁,陋亦如妪。韦怒,遣奴刺之,伤眉。韦与奴逃免。后十余年,韦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以为能,妻以其女。女容丽而眉间常帖一花子。怪而问之,始知女乃畴昔所刺幼女,郡守抚以为己女也。因相钦愈极,所生男女皆显贵。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曰定婚店。

唐朝的韦固旅居宋城南店,遇到一位老人倚着布袋坐在店前,正在月光下翻检书籍。韦固问老人检阅的是什么书,回答说:“都是婚姻档案。”韦固又问布袋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回答说:“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的双足。即使仇家异域,绳一系之,也会和好结合。”韦固问自己的妻子在哪里,老人说在店北卖菜的老妇人的女儿,才三岁,极陋就像老妇人一样。韦固愤怒了,派奴仆刺杀这个女孩,伤了她的眉。韦固与奴仆逃跑了。十多年后,韦固担任相州参军,刺史王泰认为他很有才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女儿容颜美丽而眉间常常贴着一朵花子。韦固奇怪地询问,才知道这个女儿就是从前所刺的幼女,郡守安抚她作为自己的女儿。因此更加钦敬韦固,生的男女都做了高官。宋城官吏听说了这件事,将韦固住的店题为“定婚店”。

后世因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者“月老”。元杂剧《西厢记》中的红娘,因其活泼伶俐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精神,深受世人喜爱。尽管我们无法阻止人类衰老和诗词歌赋的失传,但古人的才情却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让我们感受到无尽的感动。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