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手机存储空间从16G进化到128G,甚至1TB,被视为科技的巨大进步。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更大的存储空间意味着更流畅的使用体验,可以容纳更多高清图片、视频以及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
可现实却事与愿违。
明明是新手机,却越用越卡,甚至还有很多用户都嘶吼,国产APP在这么搞下去,直接把APP给卸载了。
那国产APP到底做了什么,为何让用户有这么大的怨气?
开屏广告的“进化”
大家对开屏广告这个词可能比较陌生,但对开屏广告的模式却一定很熟悉,不管是我们是打开音乐APP还是购物APP,都会先有一个几秒的广告展示才能进入到APP的首页,而这个就是开屏广告。
开屏广告的出现,最初是为了填补App启动时的空白期。
在手机性能相对落后的年代,打开一个App需要等待1-2秒的时间。
为了避免用户对着白屏干等,开发者们巧妙地利用这段时间插入图片或循环播放的小动画,缓解用户的等待焦虑。
可这原本充满善意的举动,却被广告商嗅到了商机,短短几秒的曝光时间,对于广告来说却是黄金时段。
于是,开屏广告逐渐从点缀变成了主流,即使如今手机性能大幅提升,App几乎都能秒开,开屏广告却依然牢牢占据着屏幕,成为App厂商躺着赚钱的利器。
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屏广告开始走向失控,跳过按钮如同捉迷藏般,在屏幕的各个角落游荡,甚至小到如同蚂蚁,稍不留神就会误触。
更有甚者,一些App将广告页面伪装成系统弹窗或抽奖红包,诱骗用户点击跳转到其他网站或App,尤其对于眼神不好的中老年人来说,这些套路防不胜防,这种乱象引发了用户和官方的强烈不满。
去年,工信部出手整治App开屏弹窗乱象,重点打击“欺骗误导用户跳转”的行为。
在官方的强力干预下,开屏广告一度销声匿迹,用户们短暂地体验到了秒开App的快感。
然而,好景不长,App厂商们很快便找到了新的“玩法”,他们不再采用诱导点击的伎俩,而是将跳过按钮清晰地展示出来,表面上看起来更加规范。
还有各种自动跳过广告的工具也应运而生,用户与厂商之间展开了一场“猫鼠游戏”。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诱导欺骗点击”被禁止后,App厂商们又从微信的“摇一摇”中找到了灵感,开发出全新的开屏广告跳转模式——“摇一摇”广告。
用户在走路或其他场景下打开App时,轻微的晃动就可能触发广告跳转,这种出其不意的设计让用户防不胜防,体验极差。
有网友甚至直言,“摇一摇”广告是有史以来最恶心人的广告形式。
面对用户日益增长的怨声载道,官方再次出手,发布了《移动互联网启动屏广告新型交互行为技术要求》,对“摇动跳转”、“滑动跳转”、“转动跳转”等新型交互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甚至细致到规定了转动触发的角度和摇动的加速度。
可这些规定在一些人看来仍然不够严格,无法彻底根除“摇一摇”广告带来的困扰。
面对愈发“狡猾”的开屏广告,用户们该如何应对?
一些人建议直接关闭手机传感器,但这无疑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因为关闭传感器会影响自动调节亮度、自动旋转屏幕、指纹识别等诸多功能。
对于Android用户来说,可以下载“李跳跳”、“轻启动”、“一指禅”等跳过广告的App,或者在开发者选项中关闭传感器。
而iOS用户则相对被动,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应对方法,只能寄希望于官方更加严格的监管。
App厂商与用户之间的“斗智斗勇”仍在继续,从“蚂蚁大小的跳过按钮”到“摇一摇”广告,厂商们一直在规则的边缘疯狂试探。
如果“摇一摇”再次被限制,下一个新的广告形式又会是什么?
会不会是直接调用前置摄像头,检测用户是否正对着屏幕,然后强制播放广告?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在利益的驱动下,App厂商的“创意”似乎永无止境。
App功能的过度扩张
App的臃肿化不仅仅体现在广告的泛滥,还体现在功能的过度扩张。
许多App不再专注于核心功能,而是不断堆叠各种看似“实用”却与用户需求脱节的功能,最终导致App变得臃肿不堪,占用大量存储空间,甚至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
以微信为例,这款最初定位于即时通讯的App,如今已经集成了短视频、直播、打赏等众多功能,用户可以在微信上刷视频、看直播、给主播打赏,俨然一个小型娱乐平台。
可这些功能的加入并未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反而让微信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臃肿。
从视频号的发展情况来看,这种功能堆叠的策略并不成功,因为这些功能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用户希望微信能够专注于通讯功能,提供更加简洁、高效的沟通体验,而不是成为一个功能繁杂的“超级App”。
QQ的情况更为夸张,这款老牌社交软件,竟然内置了一个虚幻4游戏引擎。
虚幻4引擎是一款用于开发大型游戏的引擎,体积庞大,占用大量存储空间。
一个社交通讯软件,为什么要内置一个游戏引擎?
这无疑增加了App的体积,却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功能提升,这种为了追求“大而全”而牺牲用户体验的做法,令人费解。
淘宝也未能免俗。
打开淘宝首页,你会看到飞猪、闲鱼、好药、饿了么、淘票票等众多应用的入口。
淘宝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购物App,它试图构建一个涵盖衣食住行娱购药等各个方面的消费全场景,将用户牢牢锁定在自己的生态系统中。
可这种“大而全”的策略也导致了App的臃肿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面对大量无关信息,体验大打折扣。
国内外App生态的对比
将国内App的臃肿与国外App的精简进行对比,更能凸显出问题所在。
Facebook等国外主流App,体积通常只有几十MB,功能也相对精简,专注于提供核心社交功能。
即使是体积相对较大的Youtube,也不过100多MB。
这些App的“小而美”,体现了开发者对用户体验的尊重,也证明了App并非体积越大越好。
相比之下,国内App则更倾向于追求“大而全”,恨不得将所有功能都塞进一个App里。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对流量的渴求,他们希望通过一个App垄断用户的所有需求,构建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从而最大化自身的商业利益。
除了商业利益的驱动,国内Android应用开发和推送生态的混乱也是导致App臃肿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国内众多App开发者和平台各自为政,接入自有的推送框架、浏览器内核等,导致App在后台加载数据、相互唤醒、读取用户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
第三方SDK的滥用和热更新机制也加剧了App的臃肿化。
SDK的集成虽然可以方便开发者快速实现某些功能,但也带来了代码冗余和性能损耗。
热更新机制虽然可以快速修复bug和更新功能,但也增加了App的体积和更新频率,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遭遇瓶颈的当下,国内互联网公司依然在为了流量不断“圈地”,试图打造一家独大的流量壁垒,可这种做法最终损害的是用户体验。
App的臃肿化不仅浪费了用户的存储空间和流量,还降低了手机的运行速度,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我们呼吁开发者们回归初心,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精简App功能,避免过度扩张。
一个好的App,应该专注于核心功能,提供简洁、高效、流畅的使用体验,而不是堆叠各种无用的功能,成为一个臃肿不堪的“怪兽”。
只有真正关注用户需求,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央广网:工信部:大力推进APP开屏弹窗信息骚扰用户问题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