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关厂,也不妥协的“硬气三星”栽了,要被印度罚44亿

窦来嗦娱 2025-04-03 22:51:30
文:豆莱说编辑:豆莱说

前段时间,三星的总裁李在镕来中国访问的时候还是笑容满面,可是没想到,没过几天,三星集团就在印度出了岔子。

印度这个国家,大家的评价可想而知。

而这次它的操作,也再次说明它是一个“没规划”,“没远见”的国家。

一切都体现在了这次三星在印度面临的困境,不光是劳资纠纷,还有印度政府开出的天价罚单。

印度的操作

在此之前,印度就被大家称之为“外资坟场”,外国企业要想来印度搞投资,做生意赚钱,得先被印度扒一层皮不可。

可见印度的营商环境有多差。

这次三星和印度,一开始三星看中印度庞大的人口:不光有广阔的市场,还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于是便计划着在印度投资建厂,可没想到麻烦还在后面。

信息来源:人民网——6.01亿美元!印度追罚三星 韩网民吐槽:这是让三星空手离开印度

先是印度工人的不好管理。

去年当地的工人就因为薪资水平要求工资翻倍,闹上了大罢工,不光对于工作时间做出了限制,还搞上了工作“世袭制”的法子。

面对这些离谱的要求,三星自然要商量着来,不可能一下子就全盘答应,毕竟他也是有底气的。

三星只答应了提高百分之二十的薪水,要是干满了十年,以后还能享受到薪水百分之八十的增幅。

这样子,也只是缓解了一时的消极情绪。

今年春天,印度工人们又是一阵异动,还是因为上一次的要求没有被贯彻落实,这次又卷土重来了。

而三星作为美国投资的公司,自然也是硬气的,霸气的表示,这些离谱的要求绝对不会被通过。他们宁愿在印度关闭工厂,也不会妥协这些要求。

本以为这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对决,印度政府这时候重拳出击了,毕竟一边是本国的工人,而另一边则是外国的企业。

三星的“麻烦事”

印度政府也并没有闲着,对三星电子及其印度高层进行了重罚,要求他们补缴6.01亿美元(44亿人民币)的税款和罚款。

有这样的处罚自然也是三星做法的漏洞,那就是在那些关键电信设备的进口上。

而这些避税的款项,已经占了三星去年在印度市场利润的很大一部分。

原因是三星被指控通过这一罚款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最初的时候三星要建立5G基站,需要用到一种零部件叫做RRH,但是印度没有,就需要从韩国进口。

当时这种零部件是以“电子元件”的名义进来的,纳税“5%”。

这时候印度方面则是认为既然是用来建设5G基站的,那么就属于“专用通讯设备”,需要“20%”的关税。

此一时彼一时,曾经印度并没有对于RRH进行如此严格的要求,都是按照“电子元件”的要求的,然而到了三星这里,开始细究其中的猫腻,似乎也有点不厚道。

面对印度政府的高额罚款,难免让人感到意外。

因为在过去几十年,很多企业都是在中国营商的,他们在中国市场中风生水起,几乎没有遇到如此严苛的税务审查。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显得尤为强硬。根据印度那边的统计数据,2005年到2025年间,由于税务问题,外国企业在印度面临的罚款总额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

从这个数字里面,也可以看出,印度之所以被称为是“外资坟场”,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样的做法有好有坏,也许表面上是令印度工人大快人心了,但是长此以往,那些在印度长期运营的的国际公司知道这样的情况,以后就会避其锋芒。

长此以往,还是影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此前中国也吃过亏

以前,中国的大众汽车就未能幸免。印度税务部门指出,大众在进口汽车零部件时存在错误分类行为,要求其补缴14亿美元的关税。

印度对待外资企业的手段可谓雷厉风行,中国的小米、韩国的三星都没有免遭毒手。

兴许到了未来,即使是美国的苹果,一旦触碰红线,估计也难逃法掌。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印度政府对待外国资本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不会因为企业的国籍,或者是缴纳过多少税,有多少好处,就格外开恩。

只要发现企业用工压榨导致民冤,或者有违法行为,就直接罚款,毫不留情。

相较之下,中国这边的营商环境,可谓是弹性多了。

部分企业在经营顺利、关系良好时或许还能享受到宽松的环境,但一旦情况有变,例如投资者准备撤资、政策风向改变,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款追缴、查税务、环保处罚等一系列手段。

近年来,市场监管和税务政策是在逐步加强了,不过相对来说,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要宽松一些的。

这也使得中国的商业生态相对稳定,虽然说,大家在国内也屡屡感慨生活不易,不过相比较而言,还是更正常的。

比如说欧洲和美国,在以前的几年经历了不少经济的动荡,印度的经济环境变化也颇为剧烈,企业生存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中国,商业和政策还是相对稳定透明的,所以有此一言。

写在最后

在印度这里,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法国、韩国,都曾遭遇过重罚。

而且很多美国的科技巨头,在印度市场上也是屡屡受挫,难以在那里轻松立足。就连马斯克的特斯拉,虽然也有意投资印度,在印度建厂,却也是“瑟瑟发抖”。

目前,在印度市场上发展较为顺利的外资企业寥寥无几,日本的铃木廉价小型车或许算是少有的例子。

再看这样的情况,也提醒了很多中国的企业,虽然在印度人口多,市场潜力大,但是风险也大。

印度政府这样的操作,导致前去投资的企业会面临很多风险,还是要事前仔细评估一下。

同时也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于印度市场的依赖性太大 。

0 阅读:0

窦来嗦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