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民到兵王:古代要想在战场活下来需要啥技能?

江湖那些事 2025-01-17 18:07:57

多数人都有过军训的体验,然而真正去当兵服役的人却并不多。

今天咱们说一说古代平民要成为优秀士兵得掌握啥技能。

【吃喝拉撒:生存根基】

要想在战场上得以存活,得先把吃喝拉撒这些技能给掌握好。

(一)饮食的讲究吃,可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怎样吃才能既健康又美味,这可是个大学问。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方法,再到饮食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诀窍。比如说,选择新鲜的食材是保证饮食质量的第一步。而烹饪方法的选择则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成分。此外,合理的饮食搭配能让我们摄入更丰富的营养,保持身体的健康。总之,吃这件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许多的学问和技巧。

谈到成为优秀士兵所需的技能,许多人首先会想到练武,戚继光同样认为当兵必须要能够杀敌,要是武艺不精,就很难保护自己并立下功劳。然而,仅仅会武艺是不行的,从古至今,饮食起居、整队排列、理解并听从指挥这些方面才是重中之重。

吃喝这事儿看似是人的本能,可在军队里那可是有不少讲究的。在军队里当兵,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多数军队的伙食要比普通平民的好。

据汉典所述,边防军人每月分得的粮食多达50石(相当于67.5公斤),平均每天超过2公斤。此外,他们还有菜园可以种菜,每月能领取200钱用于食补。当时的物价情况是,20钱就可以买到3到10斤肉,所以吃肉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

在明代,正常情况下的明军每过十天就会公费组织一次聚餐。以万人为单位,每五十人编为一班去领取食物和热酒。每个人能领到一斤热的黄酒以及一斤熟的猪肉。

新兵刚入伍时,通过观察伙食情况,能够对部队的好坏做出一定的判断。

韩国部队居然出现了“减肥套餐”这样的伙食,有这种伙食的部队恐怕很难称得上是精锐,士兵们得早点为自己做打算了。

在军队吃大锅饭,是有一些多吃的技巧的。明朝军队里,十个人共用一锅饭,当中军放炮时,就表示该做饭了,炮声再次响起时,则表示可以开饭了。

吃饭得速度快点儿,第一碗别装太多,这样才能快去盛第二碗,还能多盛点儿。作战当天吃个七八分饱就行,免得影响战术动作,也防止口渴,嘴里可以含颗梅子。

(二)关于拉撒的一些注意事项说明:“拉撒”是比较口语化的表达,这里保留是为了体现一定的口语化风格,同时也与题目中要求的简洁、口语化且与原文字数接近的原则相符。“讲究”替换成了“注意事项”,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使表达更加通俗易懂。

打仗的时候人一多,要是排泄物处理不好,那麻烦可就大了,会把水源给污染了,还会让蝇虫大量滋生,甚至可能引起瘟疫呢。正因如此,在军队里,规范上厕所这事可太重要了。

行军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去上厕所存在风险,戚继光作出规定,得有同队的一个人陪着,而且不能超出2里地,上完厕所要用铁锹把粪便埋起来,这样能防止军情被泄露,也能避免疫病传染。在野外扎营时,厕所要建在下风的地方,还要离水源和灶火远一些,拔营离开后必须把厕所掩埋好。

在英法百年战争的阿金库尔之战中,英军遭到法军追击,上厕所的事情没处理妥当,好多士兵患上痢疾,又赶上淋雨,不停地腹泻。战斗开始时,不少英国长弓手都脱了裤子,来了场“光膀子大战”,这足以表明,拉撒这类问题会影响到战斗力,甚至左右战争的胜负。

懂得吃、喝、拉、撒这些方面,仅仅是对军队生活的适应,要想成为出色的士兵,还得继续下功夫。

【操练进阶:蜕变关键】

在适应了日常的饮食起居后,操练对于成为优秀士兵至关重要,这其中有通过练武来提高个人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有通过军阵训练来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

从古至今,队列训练是军队塑造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根基。不少穿越小说里,写主角凭借现代队列让古人感到震惊,实际上古人进行操练有其自身的规则,这和现代队列训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阵”作为战术单位,用于协调兵种及作战单位,这和现代的“战法木铁三角”有些类似。

在古代中国,常常将50人的都队作为基本的战术单元,而庞大的军团是由众多这样的小单元所构成的。到了作战的时候,士兵们会借助长短不同的兵器,以及盾牌和铠甲,来实现杀敌与防护的目的。

阵势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

行军时得留出空间,以免出现混乱;作战时要紧密靠拢,这样能增强杀伤力。就像西班牙方阵,在列队行进、常规对战以及突击敌军的时候,每个人所占的地方不一样,突击时会收紧形成最为密集的队形。

士兵得明白自己在阵中的所处方位、和他人的间距,以及阵形移动时自己该怎么做。

在秦汉时期,将士们通过徽章的不同颜色以及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辨认自己的所在方位。

军阵的运动颇为复杂,要是步兵扎堆、骑兵乱冲乱跑,就容易造成混乱,还可能误伤自己人,而阵法的作用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使士兵们都能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正规军队都很看重队列训练,像宋军每天会对500人的营级队伍进行队列训练,八九月还会开展大兵团的综合演练。在古代,合格的士兵得能够以步兵列阵来抵御骑兵的冲锋,到了近代呢,得学会“排队枪毙”。

【听懂指挥:决胜战场】

经过训练具备了作战能力后,若想要在战场上谋求生存与发展,那么听懂指挥是极为关键的。

在古代的战场上,环境嘈杂喧闹,光靠大声吼叫来指挥是根本不行的,所以古人是通过旗帜和金鼓来进行指挥的。在一些小说当中,常常会写到摇旗呐喊、击鼓进军之类的情景,这就容易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古代军队的指挥信号很少,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旗帜的颜色、所属级别以及挥舞的方式,它们各自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在明代,50 人的队翼编制配备的是绯红色队旗,行军时若队旗向前挥动,就是示意士兵快速行进,若队旗卧倒,那就是让士兵停止行进进行休息;而负责前方侦查的塘旗带有 3 米的旗枪以及 30 厘米宽的小旗帜,当发现敌人时,根据敌人距离的不同,摇动旗枪的方式也不一样。

不同的部队通过图案和颜色来表明自身的身份与位置,像前方使用红旗,中间采用黄旗之类的。同级别的部队旗帜存在差异,而不同级别的部队则依据旗的大小以及旗杆的高度来区分从属关系。夺取敌方的旗帜就如同斩杀敌方将领,能够对敌军的指挥系统造成破坏。

金鼓有些相似,鼓的大小、音调以及频率能够传递各种不同的指挥信息,走一步停一下表示缓步前进,走十步停一下表示快步前进,连续击鼓意味着冲锋;“金”并非仅仅指金属,周里帝关司徒提到了 4 种“金”乐器以及它们的用法,通常所说的鸣金收兵大多指的是金钲,后来又增加了唢呐、号角、炮声来进行指挥。

再有“三声炮响,伏兵杀出”这一说,实际上炮响大多是用来警示自己一方已遭遇埋伏。

士兵只有搞明白这些,才能够知晓战场的情况,提高保住性命的几率。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提到,战争具有特殊性。懂得日常的吃喝拉撒,这是对适应军队生活的要求;能够站好队列,这是成为合格军人的起始点;而掌握战术指令、明白指挥链条,这才是最为关键的。

2 阅读: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