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豆莱说
编辑:豆莱说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讲究入土为安,可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之前所流行的土葬逐渐演变为火化。

这样安葬亲人的方式刚开始令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社会趋势如此,渐渐地火化在人们心里已经习以为常。
如此一来,殡仪馆“乱象”便肆意横生,层层套路和漫天要价,这对刚失去亲人的人们来说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二次伤害”。

从高价告别仪式到火化流程中的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不少人遭遇揭开了殡葬行业强制消费的冰山一角那么,该如何整治这些丧葬陋习,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

清明节本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然而,对于一些痛失亲人的家庭来说,这个节日却成了另一种煎熬。

亲人本就悲痛不已,而殡仪馆的经历,更让一些人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的巨大反差,一边是亲人的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一边是殡仪馆工作人员以“优先火化”为由诱导消费的冷酷现实。
从几百元的植物租用到上千元的悼词,从几步路程的“接灵”服务到强制购买的骨灰盒“牌子”,每一个环节都明码标价,让原本悲伤的告别仪式变成了一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小王的父亲意外去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小王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之中,然而,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在殡仪馆的经历。
官方报道揭露了殡仪馆强制消费的问题后,小王发现自己并非孤例,工作人员声称清明节期间去世的人很多,正常排队火化至少要等十天半个月。

但如果举办高档告别仪式就能优先安排,考虑到一些地方习俗要求遗体尽快火化,小王十分着急,迫于无奈只能同意对方的要求。
他明白,所谓的“高档仪式”实际上是殡仪馆变相敛财的手段。

果然不出所料,从场地装饰到花草摆放,从悼词内容到背景音乐,每个环节都藏着猫腻,漫天要价。
一个小房间,租金高达200元。遗体旁几盆绿色植物,标价590元,短短两分钟悼词,收费1200元。

外面的丧葬店只卖20元的花圈,这里租用一次就要100元,而且用完还要回收,继续用来“宰”下一家。
初步估计,这场告别仪式就要花费上万元,这仅仅是殡葬流程的开始,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吸血”陷阱。

更让人心里难受的是,在告别仪式后,从灵堂到火化炉的短短数十米,竟然也布满了殡仪馆精心设计的名目繁多的收费陷阱。
骨灰盒有普通、高档之分,存放骨灰要额外收费,甚至连最后盖棺钉钉,都能成为他们敛财的手段。

如此算下来,仅仅火化一个逝者,就需要花费将近一万元,这些意想不到的开销,让本就悲痛的家属更加心烦意乱。
并不是说拿不出这一万块钱,而是殡仪馆明明可以明目张胆的索要,可他偏偏却找了一些借口,这些费用属实感到十分冤枉。

更可怕的事,每天都有人在离开这个世界,而他们的这些伎俩会在每个人的身上发生,可以见得,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
在如此庞大的利益驱使下,难怪个别殡仪馆会将逝者家属的悲痛当成敛财的渠道,将行业秉承的服务理念弃若敝履。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质疑了,这些项目都是自愿的,为什么要怪殡仪馆乱收费呢?
信息来源:莞讯网2025-04-03——东莞重拳整治殡葬业价格乱象 清明前夕严查捆绑消费与价格欺诈

面对殡仪馆如此猖獗的乱收费行为,许多逝者家属虽然心中万般不愿,但还是选择了默默承受。
一方面,他们担心强烈抗争会招致殡仪馆的报复,延误逝者火化,让亲人躺在冰冷的太平间里难以安息。

更重要的是,“入土为安”的观念根深蒂固,为逝者风光大葬也是许多家属心中的夙愿,因此,为了让亲人走得体面,很多人不惜倾其所有,也要将钱咬牙付清。
另一方面,丧葬费用高昂,绝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但又迫于面子,不愿在亲朋好友面前显得寒酸。

毕竟世俗眼光难免将丧葬排场与家庭经济实力和子女孝心挂钩。在"鄙视链"的压力下,大家只得硬着头皮,打肿脸充胖子。
正是由于逝者家属的隐忍退让,才助长了殡葬行业的种种乱象,一次次的妥协,换来的是一次次变本加厉的宰客。

久而久之,社会舆论的谴责声渐消,殡仪馆更加有恃无恐地向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一路狂奔。
信息来源:大河报2025-04-04——纸棺材880元,念两分钟悼词1200元,网友称殡仪馆强制捆绑消费,殡仪馆都有哪些坑?如何避坑?

面对殡葬领域如此触目惊心的种种乱象,整肃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化政府监管,由于死亡率的刚性,殡葬服务缺乏市场竞争,极易滋生垄断和腐败。

因此,有必要加强政府对公墓、殡仪馆等机构的价格监管和财务审计,并制定统一的定价标准。对于借机敛财、强制消费的行为,要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其次,要倡导殡葬新风尚,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的过程。通过宣传引导,弘扬厚养薄葬的观念,鼓励丧事从简,反对攀比风,形成人人参与、主动践行的社会共识。
同时,加大惠民殡葬服务的投入,为困难群众提供保基本、可选择、有尊严的殡葬服务,让他们能够体面告别,无需为钱所困。

还有就是要反思火葬政策,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紧张,政府大力推行火葬,并对土葬进行制约。
在城市,火葬率已接近100%,但在农村,土葬仍占相当比例,对于国土辽阔的农村来说,全面禁止土葬难免有失偏颇。

与其用强制手段一刀切,不如通过经济手段因势利导,政府可以依托现有公墓,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安葬、树葬等多样化方式,在尊重民俗、保护环境、节约土地之间寻求平衡。
毕竟,逝者已矣,生者坦然面对、宽慰逝者、抚慰自己的心灵创伤,才是最重要的。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死亡潮”已经到来,社会和相关部门应该齐心合力为数千万民众提供价廉质优、便捷有尊严的殡葬服务,

正视殡葬行业存在的乱象,直面不同群体的殡葬需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观念行为引导,在政府主导下,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下,严厉打击这些乱收费的现象。
相信到那个时候,逝者安息,生者慰藉,国泰民安,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