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武王爷捡得帝位,变得消极避战打压名将,却说:此乃祖宗家法!

北雁寄南书 2023-04-15 09:57:53
引言

靖康之难,宋徽宗和宋钦宗都成了金人的俘虏,同时掳走的还有数千名帝后嫔妃,皇族宗亲,帝国重臣。繁华的东京城,一片狼藉,浩劫过后,赵宋王朝摇摇欲坠。然而大厦将倾之际,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却意外逃出生天,最后捡了一个大漏子,成为了宋朝帝位的唯一人选...

英武王爷

辽朝灭亡不到半年,金军兵分两路,大举攻宋。西路金军虽兵困太原,东路金军占燕京,渡黄河,进抵东京。徽宗南逃,连哄带逼把一个烂摊子丢给了赵桓,然后南逃。

赵桓即位,改元靖康,是为钦宗,也想学他老子一样,一逃了之,却在倔老头兵部侍郎李纲的强力要求下,不得不死守东京。金军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斡离不)久攻汴梁不下,就开始利用胁迫勒索,提出撤要宋朝割地赔款,并把一名宗室王爷和一名当朝宰相送到金营为质。

御书房内,大宋皇室济济一堂,气氛紧张压抑,满怀期待的宋钦宗赵桓望着在坐的一众亲王,希望有人可以主动请缨前往金营议和,然而正如他所预料的一样,十几位龙子龙孙无一人挺身而出。传承自太祖太宗身上的血性到了如今已经稀薄的快要没了,连徽宗都抛弃皇位,南逃避难,更别指望其他皇族之人能够有所担当了。

当时的真实情形不得而知,一说是钦宗召集诸王,问:“谁肯为朕行?”随后,直接点名赵构,赵构只得“慷慨请行”。一说是康王赵构越次而出,主动请缨。但不管是被点名,还是主动报名,不得不说,赵构的总体表现还算是比较男人,至少他去了金营并且总体表现说得上是镇定自若,处变不惊。

19 岁的赵构和宰相张邦昌来到金军大营后,赵构每日读书练武,镇定自若。而作为副使的少宰张邦昌,整日哆哆嗦嗦,畏首畏尾。有一天,赵构与金朝皇族一起射箭,竟“三矢一连中”,金人拿起弓一看竟有一石五斗,这下可让完颜宗望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一个 19 岁的亲王能够拥有这样的武力值。总之,由于赵构表现地勇武且有胆色,让宗望心生疑虑,心里认定这个康王绝非王族,而是一个出身将门的冒牌王爷,于是要求宋朝更换肃王赵枢为质。正是宗王的多疑,让康王赵构得以从金军的虎穴狼巢逃出生天。

金军得到赵枢等为质后,撤兵北归,赵构也因出使之功升官衔为太傅,又获授静江奉宁军节度使、桂州牧兼郑州牧,三月迁集庆建雄军节度使、亳州牧兼平阳牧,一时之间在朝在野收获了一波人心。

捡漏帝王

金人退兵了,但大宋朝又后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内部争论不休。这下又惹怒了金人,于是在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再次以宋朝违约为由,依旧兵分两路南下,并且一举攻破北宋重镇太原。钦宗懦弱,畏于金人兵锋,于是贬谪了倔老头李纲,向金人求和。

这一次,意识到了之前放赵跑的康王赵构,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王爷,还是个潜在的威胁,于是指名道姓要求康王入质。十一月赵构前往河北金营求和,到达黄河边上的磁州时,另一名主战派大臣,磁州知府宗泽对他说:“肃王已一去不返,大王再往金营何益?不如留在磁州。”赵构本来就对于皇帝把他视作弃子十分不满,又因为副使王云被人发现原为金国奸细,于是就留了下来。后又在知相州的汪伯彦邀请下,退回相州。这时的康王身边已经围绕了一批臣子,他们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聚集在他身边,不知不觉中,赵构心中也有了自己的小打算。据说在赵构在相州时,曾问身边的随从说:“夜来梦皇帝(钦宗)脱所御袍赐吾,吾解衣而服所赐袍,此何祥也?”。

可见此时的赵构已经有了取代钦宗的野心。靖康二年(1127)赵构一退守济州,陆续接收了几路宋军和义军,包括东道副总管朱胜非、宣抚司统制官韩世忠、侍卫马军都虞候刘光世等文武官员。钦宗见康王并未前往金营,后又下诏封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主持抗金大局,招募军队入京勤王。但赵构除了派出宗泽前往澶渊外,自己却一路退到了济州,统率八万余人,眼见东京沦陷,父兄被俘、金兵肆虐中原,无动于衷。

金兵大掠开封后,俘徽钦二帝等宋朝皇室成员北撤,赵构的母亲韦氏、妻子邢秉懿和几个女儿也在俘虏之中。而此时赵构才从济州向西进兵前往陪都之一商丘,时称南京应天府,在商丘赵构得到了哲宗皇后孟氏的支持,登基称帝,是为宋高宗,改号建炎。

对于赵构当皇帝的过程,花满楼只能说,他这个皇帝是捡来的,而且捡得极为不光彩,为了得到帝位,他已全然不顾亲人,百姓和国家的安危,这样一个人后来能干出杀害岳飞的事儿,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折羽翼

赵构改元称帝后,为了凝聚力量,稳定局势,重用了包括李纲和宗泽在内的一批主战派将领和大臣。但在局势稳定后,就开始重用主和的黄潜善和汪伯彦等人,慢慢开始架空和钳制主战派的大臣和将领。

绍兴和议以前,赵构对金朝的基本方针是以黄河为界称臣纳贡,名义上“迎回二圣”和生母,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稳固自身统治,不愿再挑战金国。即便是经历了“维扬之变”和“搜山检海”两次金朝南侵,赵构的偏安求和之心也始终不曾冷却。

以岳飞为首的南宋军民在对金国和伪齐的三次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赵构仍毫无进取之心,而是以这几次胜利的成果作为求和筹码。绍兴七年(1137年),金国鲁王完颜昌接受赵构的条件,取消伪齐政权,将河南、陕西交还南宋,作为交换,赵构向金称臣纳贡,每年向金纳银、绢各五十万两、匹,达成了南宋与金之间的第一次和议。

绍兴十一年(1141年),给事中、直学士院范同向秦桧献计策。名义上把领兵的三大将韩世忠、张俊、岳飞授以枢密院官职,让他们进入枢密院主持军政,实际上以此剥夺他们直接带兵的权力。赵构和秦桧以范同之计为基础,制订出收兵权的周密计划,即以奖励柘皋之捷为名,召韩世忠、张俊、岳飞赴行在,授予枢密使副之职,借此收回兵权。随后,岳飞、韩世忠、张俊又陆续被罢去枢密之职,岳飞更是被害风波亭。

之后随着张俊被罢去,赵构终于完成了收兵权的计划,再次走上了大宋皇朝重文轻武,以文驭武的老路子。大宋朝的帝王和文臣们在痛失半壁江山后,仍然不望记打压武将,恢复祖宗家法,让刚刚恢复的几分尚武气息再次被阉割,直到152年后,大好河山再次被胡骑践踏,华夏文明再次被胡尘掩盖。

结语

经历了一连串的逃难生涯后,赵构早已畏金人如虎,再也提不起和金人决战的勇气,当年那个在金营镇定自若,胆气不凡的康王早已蜕变,而今高居皇位上的那个帝王也许依旧有才华,也许依旧简朴,但内心除了自己的权力和统治,除了偏安江南以求安稳度日的小确幸之外,再无半点奋发图强的斗志!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