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年八月二十八。
董卓率领三千人马进入洛阳。
此时,洛阳城内,拥有数万人马。
然而,很短的时间内,董卓就彻底控制住了这数万人马,并把持了朝政。
这是怎么回事呢?
悬殊的力量对比初,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后汉书.董卓列传》
董卓入京时,带来的不过三千人。
而此时,洛阳城内有多少其他军队呢?
1、宫廷禁军:虎贲、羽林。
宫廷禁军,以为虎贲、羽林为主体。
东汉时,宫廷禁军由光禄勋统领,有2500余人。(《后汉书.百官二》)
2、卫士。
东汉时,宫城卫士也有定数,为2446人。(《后汉书.百官二》)
3、北军五校。
东汉时,北军的兵员略有定数。
北军五校的吏士总计为4、5000人。(见《后汉书.百官四》)
4、执金吾之兵。
东汉时的执金吾,有缇骑200人,执戟520人,加上其他人员,总计不上千人。
5、西园八校尉。
西园八校尉之兵,史书没有详细记载。
不过,当时,参考对面的北军,一校尉的兵马,基本在800人左右。
所以,八校尉之兵,大约在5、6000人。
汉灵帝建西园八校尉,就是为了让亲信宦官压制住何进,在京城的兵马多于北军是自然的。
6、司隶校尉之兵。
西汉武帝时,司隶校尉之兵为1200人。
东汉时,司隶校尉的地位比西汉时又有提高,兵力只多不少。
7、丁原部。
当时,丁原也从并州带兵而来,“数千兵”,具体数字不明。
8、其他部队。
此外,当时,有权有势者多有其私人部曲。
比如:何进、何苗,都有其部曲兵。
而且,依他们的地位、实力,其部曲当在数千。
如果算上其他权势者的部曲,兵力难以计算。
所以,当时,洛阳一带,董卓之外的军队,少说在3万以上。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除部曲外,上面提到的“正规编制”,是和平时期的编制,战时会扩充。以当时的形势,实际兵力应当比上述还要多!
如此,只带进来3000人的董卓,兵力还不及1/10 呀!
那么,董卓又怎么能掌控朝政呢?
有备而来的董卓:支持者们如果您认为董卓是带3000人进来碰运气,恰好又碰上死耗子,那不仅低估了董卓,也低估了当时还在洛阳的袁绍、曹操们。
后来,皇甫嵩的儿子皇甫郦,在与李傕对话中曾说过下面的话。
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内有王公以为内主,外有董旻、承、璜以为鲠毒···——《三国志.董卓传》引《献帝起居注》
所谓“内主”,就是居内与外呼应者。
也就是说,董卓在洛阳是有显赫的大人物朋友的。
史书记载过,董卓曾以重金赠送给已经辞职在家的张奂,被张奂拒绝了。
已经辞职在家者,董卓都要重金结交,那么,还在位子上的人,董卓自然更是不惜重金呀!
同时,被称为“鲠毒”之一的董承,乃是董太后的侄子呀!
当时的董承,在董卓女婿牛辅的部曲!
堂堂皇亲国戚,居然去给董卓的女婿做部曲···显然,这表明:至少董太后与董卓,是结成了政治同盟关系的!
此外,董卓的亲弟弟董旻,当时也在洛阳为奉车都尉。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算是给最高领导当车队头子,可以接触到大量“保密信息”。
而无论是“王公”也好,还是“奉车都尉”也好,都可以与董卓合作,暗中搞联合、拉拢、策反等工作。
因此,董卓入京时,洛阳城内有“朋友”,这些亲戚朋友不但能提供信息上的支持,还能提供实力上的支持!
而从董卓入京的一系列操作来看,显然,他与洛阳城内的“朋友”合作得非常紧密!
董卓、董旻里应外合,铲除最大对手,顺利入京董卓要入主洛阳,最大的对手,自然是何进兄弟。
189年八月,何进被宦官诛杀。
机会来了!
随即,董卓、董旻兄弟二人,里应外合,迅速以干净利落的反应掌握了先机!
1、董旻与人一起杀何苗!
何进死后,何苗与袁绍一起率军来诛杀宦官,为何进报仇。
这时,董旻与何进部将吴匡合作,开始进讨何苗。
当时,吴匡对手下喊话:大将军想要杀宦官,车骑将军不愿意!现在大将军死了,车骑将军还活着,那么,杀大将军的一定是车骑将军!兄弟们,为大将军报仇呀!
于是,吴匡与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打何苗,诛杀了何苗!
说实话,吴匡这个喊话的逻辑是很“感人”的。
当时,大家都急着去杀宦官,而何苗也正在参加诛杀宦官的战斗。
这个时候,宦官不杀,何进的部曲转头把何苗杀了!
何况,如果吴匡要攻击何苗是“临时决定”,那么,怎么奉车都尉董旻“刚好”到了那里,并一起参与攻打何进呢?
显然,董旻与吴匡为何进报仇是假,必欲趁乱除掉何苗而后快是真!
何苗,必须死!否则,董卓入京仍不能成功!
何苗,当时是车骑大将军。
车骑大将军,掌京师兵卫。
也就是说,何苗可以让洛阳禁军在其统一指挥下,如此,董卓就没有机会了!
而何进被杀,袁绍等人诛杀宦官,整个京师乱成一片,是除掉何苗的唯一机会!
董旻做到了,如此,董卓入京,就再没有强势人物有权力阻拦了!
2、董卓迅速掌握天子。
混乱中,宦官张让劫持天子逃了出去。
随即,大家一起找天子。
然后···董卓在北芒山,抢先迎到了天子。
这个事情是同样诡异的。
宦官劫持天子出逃,自然洛阳城内的人更有机会迎到天子,怎么反倒是远道而来的董卓先抢到了天子呢?
洛阳城内的袁绍等人不知天子所在,反倒是董卓先知道天子的位置···
这当然是有人给董卓通风报信呀!
显然,在这一刻,皇宫、百官的情报系统全部失灵,而董卓的情报系统仍然开着!
里应外合之下,董卓劫持了天子,一起进入洛阳。
在入京前,还有大臣吆五喝六,企图要董卓回避,董卓直接开骂,劫着天子大摇大摆入京!
虚张声势,威慑局势这个时候,京师的局面虽然安定了下来,但人心显然是混乱的。
从前,洛阳的武者文人,或依附于何进,或依附于宦官势力。
此时,何进、何苗、宦官集团都同时覆灭了!
大家需要观察局势,总不能站错队吧!
此时,董卓带来的人马不过3000人。
考虑到他离开凉州后,就带着5000军在河东郡驻扎,所以,董卓可能赶紧调来的也只有2000人。
这个实力,是没有办法掌控形势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四五天里,董卓让部队夜间暗中出去,白天再大摇大摆进来,造成大军源源不断抵达的局面。
如此,一来,袁绍等人看不清董卓到底有多少实力,摸不清情况,不敢有所作为。
二来,更重要的是:洛阳城内的观望者终于意识到:董公,才是此时洛阳城内最强的一个呀!
于是,雪球滚动起来了,越滚越大!
吸纳何进、何苗部曲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后汉书.董卓传》
何进、何苗死了,禁军、二何部曲皆群龙无首。
禁军是“体制内”的,吃皇粮,等着朝廷再安排新领导就好了。
但是,何进、何苗的部曲,没有皇粮可以吃呀!
于是,大家就要找新工作。
在董卓通过虚张声势展示了实力后,他们“看清”了形势,遂投到了董卓手下(包括张辽)。
如此,何进、何苗的部曲,就被吸纳成了董卓的势力。
如果何进、何苗当时各有数千部曲的话,那么,此时董卓在洛阳的私人武装,就已经近万。
吞并丁原部随即,董卓决心吃掉拥数千兵的丁原。
大家都知道:董卓拉拢了吕布,让吕布杀了丁原,吞并了丁原所部。
用演义的说法,是董卓用赤兔马收买了吕布。
其实,即便吕布杀了丁原,又如何能率丁原军全体投入董卓门下呢?
1、名分正。
我们要看看丁原带来的是什么部队。
史载,丁原出身贫寒之家,没有什么钱,是从县吏一路杀上去的。
而他任并州刺史,只不过是一年前才上任的。
所以,丁原并没有什么根基,也没有家底可以用自己的钱养部曲。
所以,丁原从并州带来的,最多是“官部曲”,也就是并州官家的部曲,并不是自己的私人武装。
而当时,并州牧正是董卓。此前,汉灵帝为了把董卓调离凉州,任命他为并州牧,只是董卓没有去上任。
此时的丁原,已经被任命为执金吾了,没有权力统辖并州军。
并州军跟着并州牧,没毛病吧!
2、实力的吸引力!
如前所说,董卓此时表现出自己是洛阳城内最强者。
依附强者,人之常情呀!
于是,丁原部数千人,也被董卓吞并了!
《后汉书》称,吞并丁原后,“卓兵士大盛”,军力已经很强了。
此时,董卓的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了,不需要再“虚张声势”了。
于是,董卓转而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最后的阻碍董卓在吞并何进、何苗、丁原之后,加上自己本部人马,兵力就应当已经超过了15000人。
而如我们前面所说,东汉的禁军规模是不大的,当时在洛阳者不过也就是15000人左右。
况且,董卓及其所吞并的丁原部,都是在边境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战斗力是毫无疑问更强的。
所以,可以说,此时,董卓已经具备了更强的优势。
而且,我们前面说了,董卓在禁军系统中是有基础的。
尤其是在宫廷卫士系统中。
当时,东汉时的宫廷卫士,虎贲、羽林,其来源主要是”六郡良家子“。
所谓”六郡“,就是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实际上主要就是来自凉州的。
就连董卓自己,也曾以”良家子“的身份做过羽林郎。
以董卓在凉州的影响力,以及董卓常年经营人脉的能力,虎贲、羽林中发展出自己的拥护者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董卓,确实是此时洛阳城中最强者。
但是,董卓还有最后的阻碍。
阻碍主要是两个:1、临朝称制的何太后;2、汝南袁氏。
天子年幼,但是,何太后临朝称制。不管怎么说,太后之令,在法律上仍具有不可违抗的合法性。
汝南袁氏,其实力则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太傅袁隗。汉灵帝驾崩时,以袁隗录尚书事,与何进并为辅政大臣,算是托孤之臣。
二是袁绍、袁术。他们都在禁军体系中拥有相当的影响力。比如西园八校尉中,多人都是袁绍的人;而袁术也是虎贲中郎将。
所以,以何太后、袁隗的权威性,加上袁绍、袁术的实力,董卓欲独专洛阳,还是不够的。
威逼袁氏,扫清障碍董卓第一步,是以“久不雨”,让司空刘弘下台,董卓自己做了司空。
以董卓此时的实力和护驾之功,搞个司空还是没有什么阻力的。
但是,成为司空,位列三公,董卓也就有了讨论废立的入场券。
随即,第二步开始。
强势姿态,搞定汝南袁氏。
要搞定汝南袁氏,靠利益分配是很难的,人家不可能甘心为你董公之下。
所以,只能威逼。
袁隗是太傅,又是托孤大臣,更是董卓的老领导,董卓不便威逼。
于是,董卓开始与袁绍摊牌。
大家都知道,董卓与袁绍的摊牌,是剑拔弩张的。最后以袁绍“天下健者,岂唯董公”不欢而散。
世人都赞许袁绍此时的气魄。
其实,董卓已经给汝南袁氏下了最后通牒:要不要鱼死网破?
随后,董卓才找到了袁隗。
袁隗无意与董卓鱼死网破,表示同意。
董卓随即开始第三步:胁迫何太后。
如果汝南袁氏愿意协助何太后,何太后尚可一搏,如今,袁隗都答应了董卓,何太后也只能就范了。
如此,废立之事已成定局。
随即,董卓废少帝。
然后,董卓进为太尉,兼领前将军事。
如此,太尉董卓,也就得以合法地掌控了禁军,完全控制了洛阳内外军事,把持了朝政!
观董卓入主京师的过程,董卓不愧为一代枭雄。
他的谋略、气魄,完全盖过了洛阳城内当权的官僚们,以小搏大,入主洛阳,不足为怪。
只是···董卓虽有巧取豪夺之术,却没有安邦定国之略。
如此,董卓,只是一个“乱天下者”,而不是一个“安天下者”了。
董卓的3000人是实打实的,洛阳城内的几万人只是纸面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