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溥仪去世,周恩来给出三处方案,李淑贤:和人民在一起更好

正史笔记 2023-02-08 17:54:44
前言

末代皇帝能够被新的政府特赦,成为新社会的一名自力更生的合法公民,这简直是有史以来都闻所未闻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国后,以前的皇帝都无一能幸存,更不用说给以平等的地位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法国的路易十六、英国的查理、徳国的威廉、埃及的法老们……统统去了鬼门关!

但只有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例外。

这是只有新型的社会才能创造的新形式!

爱新觉罗·溥仪

一个犯人与世界的对话

提到爱新觉罗·溥仪,人们习惯叫他“末代皇帝”。1945年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军逮捕入狱。新中国成立后,他终于在1950年回到中国,被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直到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纪念日前夕,才经毛主席建议,特赦出狱。

溥仪还在狱中时,曾接受过一位法国记者的采访,当时这位名叫布大尔的记者一见到溥仪就毫无顾忌地发问:“你长期被关押在这里,政府对你一直没有审讯,你是否感到惊奇?”

溥仪巧妙回答,自己以前是皇帝,古往今来,被抓的皇帝都活不成,自己却活下来了,这的确很令人惊奇。

1956年10月下旬,又有一位外国记者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溥仪,这名记者提出的问题很尖锐,张嘴就问溥仪是否赞成现在的政府?

溥仪的回答坚定有力:“我被关押是罪有应得。至于问我对现政府的态度,当然可以明确回答。我认为现在的人民政府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坚决拥护!”

这是高墙内外的交流,也是一个犯人与世界的对话。

唯有中国共产党,有气魄作出历史性的决定,让一位闻名遐迩的战争罪犯直接面对全世界讲话。

爱新觉罗·溥仪

植物园的特殊人物

1960年2月10日,溥仪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踏上了特赦后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他的内心充满喜悦和激动,因为对他来说,等于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在臣僚拥戴、奴仆伺候的氛围中度过了大半生的溥仪,终于能用自己的双手为别人做事情了!

新的地点在植物园,溥仪是以普通园艺工人的面貌出现的。在这里,每月发生活补助费人民币60元,相当于当年一名熟练工人的月工资,吃在职工食堂,住在独身宿舍,劳动中接受所在班组的组长的领导,认真向教师傅学习操作技术,所有这一切,都和普通劳动者无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溥仪身上毕竟还有特殊一些的地方,比如来自上头的关照特别多,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了。

不过,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目标,当然不止让溥仪当好普通公民、当好园艺工人,还要让他起更大的作用。前天,曾把溥仪拉下皇帝宝座;昨天,又把他从监狱中放出;今天,要让他走上社会,走向世界,这都是历史的新课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智慧,就在于他们能够顺应时代的合理要求,从溥仪的具体条件出发,且使他感到报效有门,思想更加奋进。

毛泽东

当毛泽东向外宾介绍中国经验的时候,也把溥仪推荐给国际友人了。如此推荐,在同一时期中不止一次。有时候经常是刚刚上午接待了毛泽东推荐的拉丁美洲朋友,下午溥仪又被周恩来请到人民大会堂去了。

毛泽东介绍的外宾一批批来到植物园,周恩来的请柬也一张张传入溥仪的手中。尽管如此,当中国刚刚进入50年代的时候,还会有许多发生在溥仪身上的事情,或许会让今天的年轻人难以理解,所以常常为了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也不得不让国家总理分神。

1960年10月,溥仪当时的工作单位在所在地香山人民公社开始选举人民代表。溥仪从来不曾接触这类选举,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资格当选民,为此请示北京植物园的领导。如果说,溥仪是因为出狱未久,不谙外界情况,那么,多年担任基层行政领导工作的同志,总不该把这种容易判断的事情也当作难题吧!然而,大家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溥仪能不能当选民。溥仪那颗心也因此被悬了起来,他又生活在焦灼不安之中了。

植物园领导马上请示中国科学院院部,院部领导又请示国务院,层层请示,直到把问题摆在国家总理面前。

周恩来当即指示工作人员打电话答复请示单位说,溥仪有资格!不仅有选举权,也有被选举权。于是不久以后,溥仪就在南辛村大墙上贴着的选民名单中,高兴地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后来溥仪还在书中了记述1960年11月26日作为公民参加投票那一时刻的喜悦心情,在他看来,那张选民证比自己见过的一切珍宝都贵重,选民证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溥仪接见外宾

1963年4月14日,溥仪又一次高举选民证在北京西城区丰盛选举站参加投票;1966年4月3日,溥仪第二次在设于南草场小学的选举站票箱内,投进了自己庄严而神圣的一票。

1961年2月,一年届满,溥仪就要离开无限留恋的植物园了。他舍不得走,直到领导答应他的请示,允许他每星期还来住一两天,才愉快地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在北京植物园,溥仪仅是一名普通的园丁,普通到连能不能当选民都要请示。然而,经由毛泽东和周恩来的介绍,他却作为“中国经验”的一个鲜明例证走向世界了。

“这一回就让他婚姻自由吧!”

1962年1月31日,这是一个让溥仪终生难忘的日子。毛泽东设家宴招待溥仪,尽管这是两人第一次相见,也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一次相见,他们没有吃什么山珍海味,只是一些小菜、辣椒,但溥仪已经万分高兴、感动了。

毛泽东与溥仪

经历了重大历史变迁的特赦人员,多数出狱后都会碰上家庭问题。有的眷属在1949年政权更迭之际,悄悄离开了大陆;有的妻子听到丈夫被“处决”的谣传,或因长期生死不明而改嫁;还有的迫于方方面面的社会压力,走上了离婚之途……这些特赦人员出狱时,一般50岁出头,有的还年轻些,身体硬朗,都希望尽快重组家庭。

富有人情味的周恩来,最理解他们的心愿,早就考虑到这个问题了。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接见溥仪及其亲属那天,总理向最先到达的溥仪询问了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等人的情况。

周恩来问:“你和他们在一起,觉得他们怎么样?”

溥仪说:“初次见到他们,觉得每个人都认识了过去的错误,立场、观点有了转变。但究竟怎样,因为时间短,还不知道。”

周恩来说:“你可以影响他们。”

这时,周恩来转向陪同接见的周恩来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副主任罗青长以及中共中央统战部联络委员会主任马正信等人,问特赦人员中是否还有家属在香港的?马正信回答说,王耀武的家眷在那里。

溥仪表示,杜聿明想把家眷接回来,可是美国政府不同意。

周恩来听后说道:“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到底是谁分散了家庭!”

周恩来

周恩来又问马正信,王耀武和宋希濂的家眷为什么没回来?马回答说,王耀武的妻子已经改嫁。尽管王耀武至今不大相信,但消息来源是可靠的,系由原国民党总统府参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唐生明的夫人,先传话给与丈夫职务相同后来又同时参加湖南起义的李觉,经李觉又告诉宋希濂的。至于宋希濂的妻子为何不归,情况尚不清楚。

周恩来又问王耀武的儿子是否在香港?马正信回答说,因为香港方面来信回避这个问题,情况不明。

周恩来随后表示,还要打听一下,设法找到王耀武的儿子;还要帮助宋希濂,打听一下他的夫人,问问情况。

当时,杜聿明等人的家庭状况不甚明朗,溥仪的婚姻经历却十分清楚,四位前妻中,两位作古,两位离异,而如今是光棍一条。所以,周恩来在谈话中最早向溥仪提出了再婚的建议。当着家属的面,他以风趣的语言对溥仪说:“你还得结婚啊!这事,你七叔得给张罗张罗吧!”

周恩来说的七叔,是溥仪父辈上的唯一亲人,爱新觉罗·载涛。此时的他算得上是爱新觉罗大家族的族长了。

不过,对于周总理的嘱托,载涛却没有答应,而是对着大家十分高兴地说:“这一回就让他婚姻自由吧!”

谈到溥仪的再婚问题,周恩来让载涛“张罗”,载涛让溥仪“自由”,这实是各人之间妙不可言的对谈,其中含蕴丰富而生动的历史内容。

爱新觉罗·载涛

20世纪20年代初,溥仪刚满10岁的时候,清室内务府,即溥仪退位依据民国优待清室条例在此禁城内当“关门皇帝”时的御用机构,就开始筹备溥仪的大婚事宜了。第一次筹备会议于1921年6月1日下午,由载沣主持在醇王府召开,载涛以皇叔身份出席。在皇后人选问题上,载涛附议宫中端康皇贵妃,主张册立候选道轻车都尉荣源之女婉容为后,从而强有力地影响了溥仪这次婚姻。1922年3月15日,“小朝廷”设立大婚典礼处,由载涛领衔负责。1922年12月4日,大婚礼成之际,溥仪传旨论功行赏,载涛作为首功者获赏御书“福”字一方、匾额一方并“交宗人府从优议叙”。

1931年8月25日,淑妃文绣逃离溥仪寓居的天津静园,以向法院起诉的姿态提出离婚,并索要赡养费,从而使溥仪的家庭面临一次严重的危机。这时,溥仪又想起七叔载涛,遂发出“谕旨”一道,把他从北京调来,给文绣以开导。就这样,载涛又为“侄皇帝”操办了离婚事件。

1942年8月13日,溥仪的“祥贵人”谭玉龄病逝。作为溥仪最喜欢的女人,谭玉龄之死给溥仪造成新的感情真空。为了表达悲痛之情,溥仪决定追封逝者为“明贤贵妃”,并按《大清会典》所载贵妃丧礼规格隆重举丧,乃传谕命载涛为承办丧礼大臣,立即从北京赶来长春主持丧事。这是载涛过问溥仪的婚姻感情生活的又一特例。

周恩来让载涛“张罗”溥仪再婚的事情,说明他对溥仪的这段历史经历是了解的;载涛让溥仪“婚姻自由”,意思是希望溥仪能够赢得有别以往历史的新姻缘。

这以后,周恩来又多次谈及此事。有一次他视察工作,与溥仪和部分文史专员座谈,又幽默地对溥仪说:“你是皇上,不能没有皇娘啊!过去不自由,现在你可以随便选嘛!”

周恩来

1961年除夕那天,溥仪兄妹在周恩来总理家过年,周恩来一边吃饺子,一边跟溥仪又谈起了婚事。当时溥仪只是简单的答应,但其实心里还是很为难。原来早就有人介绍过对象,但最后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成。

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很关心溥仪的再婚问题,都希望看到他尽快重组家庭,生活幸福,同时,又都对他的婚姻负责。毛泽东要求溥仪“慎重考虑”,“不能马马虎虎”,周恩来则委托全国政协帮助溥仪处理好婚姻问题,要表现出经过改造的溥仪的新思想、新风貌。

就在毛泽东的湘味家宴过后不久,由于文史资料专员周振强和人民出版社编辑沙曾熙的热心撮合,溥仪认识了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的女护士李淑贤,继而度过4个月甜蜜的恋爱生活。1962年4月30日,溥仪和李淑贤举行了婚礼。七叔载涛是主婚人,来庆祝的宾客有200多位。由于处在特别繁忙的节日期间,周恩来未能分身在这个场台上露而,却派了国务院副秘书长兼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作代表,在次日下午往溥仪家中祝贺。先后向溥仪夫妇祝贺并致送新婚礼物的,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和包尔汉以及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等。

应该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溥仪与李淑贤的婚姻系组织出面一手安排的,这纯属误解、谣传。毛泽东和周恩来确实关心过,过问过,却不曾越俎代庖。溥仪和李淑贤的恋爱结婚,并没有某些人想象的复杂背景,实在是普通而又普通。

周总理与溥仪夫妇

周恩来对溥仪最后的关照

溥仪在北京重新建立家庭后,他的家不再是故宫紫禁城,也不是政协大院,而是像一般居民那样住在北京的普通院落内:西直门内东观音寺甲22号,一个深巷内的四合院。溥仪的家里也不再有管事爷管事妈太监领班,更没有三宫六妾,而只有他的新婚夫人李淑贤。

溥仪和政协委员们

俗话说,心不康则体难健。1967年10月17日,由于溥仪身患重病,且病情不断恶化,终于还是离开了人世。溥仪去世后第二天,多年来一直非常关心他的周恩来总理派人来了,并对溥仪后事的处理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指示。

周恩来说,溥仪遗体可以土葬也可以火化,尊重其家属意见,可以选择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另一处墓地的任何一个地方安葬或者寄存骨灰。

关于这一点,溥仪的家人们选择了火化。

之后,溥仪的主要亲人们又举行了一次聚会,主要讨论溥仪的骨灰寄存问题。

溥仪的叔叔载涛首先提出,应把溥仪骨灰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溥仪的弟弟溥杰表示赞成,他觉得不应该再给总理添麻烦了,就放在群众公墓挺好。

溥仪的妻子李淑贤也表示同意,她认为丈夫生前就喜欢热闹,死后能和人民在一起更好。

22日,溥仪的骨灰被寄存在八宝山人民骨灰堂。

溥仪的骨灰盒

时光飞逝。

1980年5月29日下午3时半,在政协礼堂举行了溥仪、王耀武、廖耀湘三位政协委员的追悼会。党和国家对溥仪特赦后的工作给予了公正的评价,并十分隆重地祭奠了他。

追悼会结束后,溥仪的骨灰被重新安放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骨灰堂。八宝山终于接纳了一位“皇帝”。这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但此时,这位已辞世13年的“末代皇帝”,他的身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以自己后半生对祖国的特殊贡献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