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新疆切糕,后有新疆大巴扎干果!
大家都知道,“黄金”是按克称重的,怎料,新疆店铺的坚果竟也是按克称重。
结果被坑了9800元,要求退款还惨遭到拒绝。
4月5日,来自外地的一位女游客来到新疆旅游,旅程接近尾声时,女子听闻乌鲁木齐的大巴扎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卖场,便决定前往逛逛,买些特产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走进大巴扎,她迈步走进一家卖干果的店内。
女子一眼就看到价格表上写着“3元”,心中暗自欣喜,觉得这家店的干果价格十分实惠。
女子挑选了一些黑枸杞、玫瑰花茶等常见的花茶,每样都拿了一点。
在她的认知里,这些花茶就算价格稍贵,买上一些总价也不会太高。挑选完毕后,女子拿着选好的商品来到前台结账。
然而,当店员告知她总价为9800元时,女子刚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惊讶地再次确认。
店员肯定地表示,这些花茶的总价就是9800元。
女子满脸疑惑,询问店员为何价格如此之高,自己并没有挑选很多东西。
店员解释道:“我们这里是按克卖的,一克3元。”
那要是按照这个价格,一斤竟然高达1500元,她竟然花了小一万块钱买了一些花茶!
女子当即表示要退了,把钱拿回来。她买的花茶刚称了重,还没有出店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退货的。
但店员却告知她,这些干果一旦称重,概不退换。
他们不是网店,没有七天无理由退货这一说。
用近万元去买这些花茶,女子实在无法接受。店员见女子坚持要退款,只好找来老板。
老板来到店里后,女子据理力争,即便不能全退,能退掉一部分也是可以的。
但无论她怎么说,老板始终不同意退款,颇有点强买强卖。女子又气又急,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警察赶到现场后,商家却坚称自己明码标价。
这事警察也确实是不好管,商业纠纷,两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商家的称也不是鬼称,确实是按克称的,而女子也没有说不付钱,只是觉得有点太贵了。
女子对处理结果不满意,拨打了12315进行投诉。然而电话一直很难打通,好不容易接通后,建议女子走法律程序。
当时,女子已经订好了返程的机票,没有时间去打官司,而且对方都是本地人,五大三粗的,她自己一个弱女子,远在异乡。
安全是最重要的,无奈之下,她只好先与商家签订了和解协议。
回到家后,女子越想越气,便将自己在新疆大巴扎购买干果的这段经历整理成视频,发布在了短视频平台上。
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留言,指责商家的行为属于价格欺诈,利用消费者对价格单位的误解谋取暴利。
在干果市场,行业惯例大多是按斤售卖,商家按克标价的做法,极容易误导消费者,存在故意混淆价格概念的嫌疑。
一时间,“新疆大巴扎干果价格争议事件”热度飙升,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有网友还提及多年前的“切糕事件”,如今“新疆干果事件”与之相似,再度触动大众神经。
随着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涉事商家也害怕了,赶紧与女子取得联系,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
商家主动联系女子,语气诚恳,表达了深深的歉意。
同时,商家提出愿意协商退款事宜,承诺退还货款,并欢迎女子日后再次到新疆游玩,到自家店铺做客。
女子见商家态度良好,愿意积极解决问题,便与商家进一步协商。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商家退还女子部分货款,女子也删除了此前发布的曝光视频。
此外,她还专门发布后续说明视频,在视频中,女子诚恳地表示,希望此事不要影响新疆旅游的整体形象。
至此,这场因干果价格引发的争议事件,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平息。
其实这场纷争中,网友们贡献了很大力量,商家的这种强盗逻辑你是很难和他调解清楚的。
如果不是看网上舆论太大,甚至新疆文旅都受到波及,很可能这部分退款都退不回来。
所以以后大家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了,小心变成冤大头。
参考资料
抖音-《掩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