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和中国走近,美财长话音刚落,28国立场明确

兵戎要至 2025-04-12 15:43:02

根据京报网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声称不允许其他国家与中国走近,然而现实却狠狠打脸,28国迅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与中方合作的明确立场。这一戏剧性的发展,揭示了当今国际格局下美国单边主义的失势,以及中国在全球合作网络中愈发重要的地位。

时间回溯到2025年4月初,美国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号称这是解决贸易逆差的必要手段。但仅仅数日后,当地时间4月9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75个未采取报复措施的国家暂缓加征关税90天,且将税率降至10%。这一180度大转弯的举动,被外界普遍视作美国在多方压力之下的无奈妥协。贝森特解释称此举是为了创造谈判杠杆,可市场心里都门儿清,美国国债收益率飙升、股市大幅波动才是政策转向的真正主因。

特朗普(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这次特意将中国排除在暂缓名单之外,还单方面把对华关税提高到125%。贝森特毫不掩饰地表示,美国就是想集中力量对付中国,甚至还威胁要把中国公司从美国交易所除名,同时警告其他国家,与中国走近等同于自取灭亡。

但美国的这种分化策略,完全没达到预期效果。加拿大马上宣布对美国汽车征收25%关税,欧盟27国也投票通过对美国商品加征25%的反制措施,涉及钢铁、农产品等关键领域。这些行动清晰地表明,美国的传统盟友已经不愿再为其单边主义行径买单。

就在同一天,中国在WTO货物贸易理事会紧急会议上收获了广泛支持。日本、韩国以及多个欧洲国家公开批评美国的单边关税政策,认为这严重破坏了多边贸易规则。同样在这一天,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抵达北京,开启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作为欧盟重要成员国,西班牙此次访问被视为欧洲对华合作的风向标。分析认为,欧盟之所以敢对美国强硬加税,正是基于与中国在绿色经济、数字转型等领域广阔的合作前景。

特朗普(资料图)

其实,中国的“朋友圈”远远不止欧盟这些国家。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应对思路清晰且坚决。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84%关税,还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这些措施可不是情绪化的冲动反应,而是精准打击美国农业、科技等关键领域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借助WTO机制维权,成功吸引了160多个成员国的关注,把美国违反国际规则的行为放在多边框架下审视。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反制美方的关税霸凌,主要源于两大方面。其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14亿人口的消费升级,为全球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动力。

其二,中国在技术自主能力上不断提升。在芯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中国企业正逐步突破“卡脖子”难题。举例来说,华为在2024年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份额重回前五,国产光刻机也实现了28纳米工艺的量产,这些显著进展大大削弱了美国技术封锁的效果。

在这场关税战逐渐白热化的时候,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2019年的一段访谈被人们重新关注。马云当时断言,贸易谈得好,就做点外国生意,贸易谈不好,那就做14亿人的生意,中国的市场足够大。马云的这一判断,深刻揭示了这场博弈的本质。在全球化时代,单一国家的胁迫根本无法撼动多元合作的网络。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本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

据美国智库测算,125%的关税会让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上千美元。而中国通过扩大开放、深化区域合作,把外部压力转化为自身结构升级的动力。这种强大的战略纵深,正是特朗普政府焦虑施压的根源所在。

特朗普(资料图)

总的来讲,关税战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国际秩序主导权的激烈较量。美国企图凭借旧规则维系自身霸权,却陷入了失道寡助的困境;中国始终坚持多边合作,凭借发展韧性赢得众多伙伴。马云所说的“做好自己”,恰恰是中国应对挑战的生动写照。当28国纷纷选择向中方靠拢,历史的天平已经开始悄然倾斜。

0 阅读:158

兵戎要至

简介:有思想,有深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