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是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然而,长沙的李奶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轮番吃了不少,可左心房里还是长满了血栓,这是为什么呢?
76岁的李奶奶有着多年的冠心病病史,近日,她因反复发作的胸闷、气促,住进了长沙市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
入院检查时,心脏彩超提示她的左心房长满了血栓。李奶奶不解:“我一直在吃抗血小板的药,怎么还长血栓咯?”
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梁珍玲仔细询问情况。原来,李奶奶不仅患有冠心病,还合并有永久性房颤,医生建议她进行抗凝治疗,但李奶奶听说抗凝药导致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较高,害怕副作用的她听说抗血小板药物同样具有预防血栓的作用,而引起出血的风险较低,于是转而选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服用。
梁珍玲指出,房颤就是心房在颤抖,发作时心房抖动频率可达到350到600次,相比之下,心室跳动较慢,这样,心房里面的血液就容易形成旋涡,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旦心房血栓形成,栓子顺着血流的方向,很容易进入脑动脉,从而引起脑卒中。因此,房颤患者正确使用抗血栓药物至关重要。
而抗凝药与抗血小板药虽然都为抗血栓药物,但对抗的是不同的血栓,因此不能混为一谈。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所致,动脉内血流快,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斑块容易因血流冲击受损。此时,血小板会大量聚集以修补受损的血管,而血小板聚集后形成的栓子更容易堵塞血管形成血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白血栓”,这时就需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而下肢静脉血栓、房颤诱发脑梗死等一般都是因静脉血栓所致,静脉内血流较慢,凝血因子等聚集后形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结合成网,网住了“路过”的血细胞,进而形成血栓,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红血栓”,对抗“红血栓”需要进行抗凝治疗。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不是抗凝药物,因此临床上房颤患者一般不会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更多的是选择抗凝药物,如华法令、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以预防房颤形成血栓。
梁珍玲为李奶奶调整了治疗用药。在规范使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4个月后,复查显示血栓逐渐缩小,凝血指标也在可控范围之内,李奶奶终于放下心来。
梁珍玲表示,并不是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吃抗凝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CHA2DS2-VSC(卒中风险)评分及HAS-BLEED(出血风险)评分来判断是否有抗凝治疗指征,并进行药物选择。因此,房颤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不能私自停药或换药。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周选芬
本文由UC与潇湘晨报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