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身高,他的其他条件都不适合打篮球!”当年有人这样评价姚明。这话乍一听,倒真有点意思。想想看,一个靠天赋长了两米二六的巨人,居然还要被挑剔条件不足,那咱普通人是不是直接可以洗洗睡了?不过,也正是这句吐槽般的话,把姚明职业生涯里的那股倔劲儿和他后来走过的一条条逆风之路给勾勒得分外鲜明。
说起姚主席——哦,不对,现在应该叫前主席了吧,我们大多数人的记忆恐怕还是从那个“上海小伙子”开始的。他出生于一个标准的篮球世家,这基因简直没跑。父母俩加起来四米多高,这样的家庭背景,你能指望孩子长成个矮个吗?果不其然,小小年纪就已经鹤立鸡群。但别以为光凭身高就注定一路平坦,说实在话,在青训队的时候,教练可没少对他说:“你啊,就是块木头桩子,要不是这个身高,我早劝你改行去了。”什么意思?就是说哪怕站在那里比篮筐都近,可灵活性、速度这些指标,一开始通通拉胯。不过嘛,人总不能让别人一句话盖棺定论,对吧?
于是他用一场又一场训练拼命证明自己到底行不行。从国内CBA赛场到国际舞台,“东方巨人”的名号慢慢响亮起来。2002年的NBA选秀大会,他成了状元秀,还穿着西装笑眯眯地拿起火箭队帽子的画面,到现在都让球迷津津乐道。这可是历史性的突破,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而且我跟你说,当时还有不少美国媒体酸溜溜地预测:“这个中国大个子估计也就是来凑热闹,两三年后回去啃窝窝头罢了。”但结果呢?硬是把那些冷嘲热讽给怼回去了,用什么怼的?数据啊!看看他的盖帽、篮板,还有关键时刻精准投篮,再看看全明星赛票数——全球粉丝最爱的中锋之一,这是随便谁能做到的吗?
当然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就算再厉害也逃不开现实问题。像姚明这种庞大的体型,其实更容易受伤。所以不到30岁,他就在膝盖手术和脚踝骨折之间频繁徘徊,最后只能提前告别赛场。本来好好的巅峰时期戛然而止,说句老实话,那种心情肯定不好受,但奇妙的是,他退役之后并没有真的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相反,好像换了一种方式变得更加耀眼。
2017年,有件事情震惊整个体育圈:姚明当上中国篮协主席。而且他这一任职,还带来了很多新气象,比如取消男女篮联赛升降级制度,加强青年梯队培养等等。我记得白岩松曾经评论过,说这是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尝试。然而,改革哪有那么容易呢,总会伴随着阵痛期。一方面我们看到基层建设逐渐稳步推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国家队成绩滑坡。在男篮世界杯输掉关键比赛无缘奥运资格之后,各种质疑扑面而来。不管是媒体还是键盘侠,都开始讨论“中国篮球究竟怎么回事”。作为负责人,压力自然全压到了他肩上。有些人甚至喊出了“下课声”,这事搁谁身上都够呛,但最后,他选择主动辞职,并表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
卸任后的日子里,大概许多人以为他会彻底隐退,从此做回那个低调的大企业家,可事实却截然相反。他转向公益事业,全力推动自己的慈善项目“姚基金”。大家知道,这基金一直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们接受教育和参与运动机会的问题,而最近几年,更是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进展。有时候仔细琢磨一下,会觉得挺神奇:曾经那个只想着如何做好每次扣篮的小伙,现在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下一代成长空间。如果说过去是在球场上传递力量,那么现在则是在社会各角落撒播希望。
讲到这里,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人生很妙,它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刚出道的时候没人相信你的能力,中途登顶后因为身体问题急速跌落谷底,好容易重整旗鼓搞管理,却又撞上一连串挫折……换作常人可能早累趴下,但偏偏每一步失败似乎都是为了铺垫下一段崭新的篇章。“从让自己优秀,到努力让别人优秀”,这句话形容他的人生成长过程,可以说非常贴切。
所以,如果问我怎么看待今天离开官位后的前主席,我只有一句感慨: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在哪个位置都会发光发热。当初做运动员时,用汗水拼搏赢取尊重;后来担任管理者,为梦想倾尽全力改变现状;如今虽退出核心圈层,却依旧怀揣初心,以另一种形式续写传奇故事。这么多年走下来,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身份如何转换,只要方向正确,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至于未来嘛,很难预料接下来还会发生些什么。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只要中国篮球仍需发展,只要社会弱势群体仍需要关怀援助,那双巨大温暖的大手一定不会缺席,因为某些责任早已融入血液深处,再也挥之不去。而这样的坚持,本身就是最动人的信念传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