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西北面与安徽省接壤。该区域四周高、中间低,宛若巨盆,境内山峦起伏、群峰环峙,位于南部的乐安河和位于北部的昌江最后全部注入了鄱阳湖。该市辖管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与珠山区,总面积约为5200平方千米。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春秋时期,景德镇为楚国之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被划入九江郡。到了东汉时期,此地又被纳入豫章郡鄱阳县,开始出现小有规模的制陶业。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战乱频起,经济、文化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景德镇的制陶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当时,越窑正在浙江一带日益兴起。直到东晋年间,这一带始称新平镇。曾在闽、浙、赣等地为官的赵慨来到景德镇,带来了先进的越窑制作技术,使景德镇的制陶史转入了制瓷史。尤以赵慨功高勋重,后人便把他尊为景德镇的“制瓷师主”。
到了唐代,新平镇因位于昌江之南,故而改称昌南镇。这时候,昌南镇烧制出的白瓷因洁白如玉便有了“假玉器”之称。到了北宋景德年间,宋真宗皇帝尤为喜爱这里出产的各类瓷器,下令烧造“御器”,并将所产瓷器底款都铭有“景德年制”四字。景德镇的制瓷业蓬勃兴起,一批规模宏大的官窑纷纷建立,如湖田窑、湘湖窑、柳家湾窑等。昌南镇由此改称景德镇,成为我国唯一以帝王年号作为地名的市镇。
进入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一带又先后设有浮梁瓷局、御窑厂等,专门用于烧造宫廷专用瓷器。随着大批御窑的设立,此地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一时之间“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郑和下西洋时,又将无数精美瓷器带往海外各地。从那时起,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便被赞为“国瓷”,景德镇也获封“瓷都”之誉。英文单词“CHINA”即从“昌南”音译而来,同时含有“中国”与“瓷器”的意思。那时候,江西景德镇与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天下四大名镇。新中国成立后,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又被列入中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由于地势地貌的缘故,城市空间与街区走向大多依地势而建,呈现出曲折婉转之态。再加上景德镇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的代表,生产瓷器需要大量水源,因而在古时即建成了以昌江沿岸为依托、以生产和运输为目的的大片手工业作坊群落。而且街区的走向与昌江流向一致,由北向南呈现纵列式。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景德镇沿河建窑,又因窑成市,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之盛景。从传统格局来看,这座古城具有“体量小巧,布局自由”的基本特色。同时由于毗邻古徽州,此地建筑传承了不少徽派风格,许多传统民居尺度量小,体态玲珑,粉墙黛瓦,风貌古朴,进一步凸显出江南城镇温婉含蓄、古香古韵之特色。
由于制瓷业的长盛不衰,景德镇的这种街市格局一直延续至近代。从特色街道来看,最早兴盛起来的瓷器街最具代表性。这里早在古时候即“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徽州会馆、南昌会馆、苏湖会馆、湖北会馆等沿街而列。到了20世纪30年代,通往瓷器街的前街与后街被扩建为马路,成为今日的中山路、中华路。现在的街区虽然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与商家店铺,但仍然遗存着不少古老的建筑,既有大家宅院,也有祠堂雕楼,成为全市街区风貌中的亮点之作。
景德镇的其他街道也各具特色,比如有着“江西第一街”之称的古街、珠山中路、东一路等。古街的建筑多是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大多数建筑采用木结构,青瓦飘檐、木雕花窗的古建筑风格尤为显著。珠山中路拥有红墙金瓦飞檐重叠的“龙珠阁”,它是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以前曾设御窑厂,现在阁内仍然存放着大量的官窑珍品。东一路上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是雕塑瓷厂,它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现在已成为全市陶瓷文化的汇集地之一。
从街区规划来看,除了新近拓建的桥梁马路,那些建于明初至民国时期的古街里弄仍然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这里的街巷纵横排列,四通八达,具有历史久、数量多、类型丰富等特点,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条弄”之说。
由于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在发展扩建中吸引了许多来自邻省邻县的居民,也为这座古镇赋予了许多形象生动的地名。比如反映土著居民聚居的黄家弄、江家坞,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反映祁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反映客籍集中地的湖口弄、汉阳弄等。陶瓷生产在古时候完全是手工操作,来此务工的住户们通常都是作坊式分散经营,每家每户建有坯房、窑屋与红店等。几乎每条里弄都与瓷器生产有着密切关系,随处都可能碰见制瓷窑址与瓷器行等,如祥集弄、富商上弄、财神上弄、五间头、迎瑞上弄、太和上弄等处。同时,这些街道里弄的建筑单元也具有布局紧凑、规划合理、雕饰简洁等特点。
景德镇的街区规划之所以形成今日之格局,与三点原因密不可分。一是依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二是受到历代官窑的多方推动,三是瓷业经济的深度刺激。在这几方面的长期作用下,景德镇的传统城市格局已然形成,即使在近现代时期有了大规模的改造与开发,也一直没有影响基本的格局骨架。
景德镇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不仅制瓷历史悠久,而且瓷器产品质地精良。这里的瓷器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著称于世,并集工艺、书法、绘画、雕像、诗词于一体,被赞为“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在千百年的发展与传承中,这座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
瓷器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核心产品,此地享有盛名的当属四大名瓷,即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青花瓷是景德镇瓷器中最珍贵的传统品种,被誉为“人间瑰宝”。青花玲珑瓷又称米通瓷,外国朋友则将其称作“嵌玻璃的瓷器”。粉彩瓷的特点是纹饰凸起,形似浮雕,富有立体感。颜色釉瓷的特点是釉面斑驳璀璨,色彩缤纷,被人们赞为“人造宝石”。此外,景德镇的其他瓷器珍品还包括釉里红、斗彩、珐琅彩瓷器、薄胎瓷与雕塑瓷等。
景德镇的瓷器在史书中早有记载,如唐代的《代人进瓷器状》、宋代的《陶记》、明代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天工开物·陶埏》,清代的《南窑笔记》、《陶治图编次》、《陶说》和《景德镇陶录》等。因当地瓷器不断出现各类珍品,景德镇瓷器在古时即已享誉海外。明朝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到达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与欧洲等地,随船携带的景德镇瓷器受到各国友人的欢迎,一时间名扬天下。后来,许多中国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载大量瓷器与茶叶、丝绸一同远销海外,以至于一些国外学者索性将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称作陶瓷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又多次将景德镇瓷器作为珍贵的国礼赠送给友邦。
景德镇发掘出多个制瓷器遗址,比较有名的如湖田古瓷窑遗址、石虎湾窑址、杨梅亭窑址、黄泥头窑址、南市街窑址、湘湖窑址、瑶里窑址、兰田窑址等。为了保护与宣扬陶瓷文化,市内还建起了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艺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馆内收藏历代名瓷400多件和新中国成立后新作1500多件,被誉为“陶瓷之宫”。古陶瓷博览区也是一处了解陶瓷文化的好去处,展现出一整套古代制瓷工艺,包括瓷矿石粉碎、原料精制、成型、烧炼、彩绘、包装等。
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瓷都,景德镇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街、瓷器街等特色街道,其他各处也表现出浓厚的陶瓷文化色彩。比如在昌南大道两旁立有别具一格的青花瓷路灯;在人民广场上建有“瓷工颂”青铜雕像和用瓷碟、瓷碗砌成的生肖图案;在一些主要道路的交叉口设置了与制瓷艺术相关的主题雕塑,如火神雕塑;在城郊的山体护坡上也绘有瓷壁画;在主要桥梁两侧装饰有精美的瓷盘……

元·釉里红花卉纹玉壶春瓶
纵观景德镇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这座城市对我国乃至世界的陶瓷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名列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生产基地。2004年以后,景德镇连续举办了多届国际陶瓷博览会,继续将瓷都的文化不断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