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重点强调了就近消纳和安全运行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新能源项目(风电、太阳能发电)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

国能发新能规〔2025〕7号文件老政策最后执行期限为2025年4月30日,也被称为“430”。发改价格〔2025〕136号中提到的存量和新增用户的并网时间分界点为2025年5月31日,也被称为“531”。
新能源行业正在经历深刻转型。"430""531"两项新政的出台,不仅是管理规则的调整,更是发展逻辑的重构。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0 GW光伏装机,政策重心已从"铺摊子"转向"精耕作"。
分类管理的新规看似增加门槛,实则为行业松绑。将项目划分为四类,本质是在混乱中建立秩序。过去工商业项目"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既让小微企业不堪重负,又让大型项目游走灰色地带。新规给不同体量的玩家划定赛道,小项目不必背负大企业的合规成本,大企业也不能套用小项目的监管套利空间。这种精准施策,正在重塑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消纳政策的变化释放出明确信号:分布式光伏必须融入能源系统。取消全额上网、强化自发自用,表面限制实则引导。屋顶光伏不再是孤立的发电装置,而要成为区域能源网络的有机单元。政策倒逼企业将光伏系统与用电负荷深度匹配,这种转变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安装公司开始转型能源管家,工商业用户主动优化用电曲线,分布式光伏真正进入价值创造阶段。
备案管理的规范化击中了行业的暗疮。当资本借农户名义跑马圈地,不仅损害农户权益,更扭曲市场信号。新规切断这条灰色通道,实质是重建市场信用体系。备案主体与投资主体必须一致,这条看似简单的规定,正在清除劣币驱逐良币的土壤。那些靠打擦边球生存的企业被迫出局,专注技术和服务的企业获得更大空间。
电价改革撕掉了新能源的"温室标签"。全面市场化不是甩包袱,而是建机制。固定电价时代,企业只需盯着政策文件;市场化时代,必须读懂电力供需。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行业能力体系:光伏企业开始研究电力交易规则,布局储能调峰设施,探索绿电溢价模式。市场波动不再是风险,反而成为创新试金石。
两项新政的叠加效应正在显现。装机增速放缓的同时,项目质量显著提升;市场规模扩张暂缓,但单位价值持续攀升。光伏产业从政策市转向能力市,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能够优化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正在新的游戏规则中建立优势。
光伏项目不再是简单的发电资产,而是能源互联网的智能节点;电价收益不再是固定回报,而是市场能力的价值体现。当行业完成这场认知革命,新能源发展才能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