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央企的红利消失了?

天津淘房说 2024-10-08 09:42:39

“国央企的劲头,有点颓了?”

2021年开始,房企出清,楼市生态修复。

正如“蜀山兀,阿房出”。

衍生出一句台词:“地产已成央国平的天下”。

2021-2023年,国央企的确有“逆势企稳”的傲娇,“覆压三百余里”。

但从今年开始,明显后劲不足。

2024上半年TOP5央企,销售额同比下滑30%。

保利2021-2023年都能稳定在四五千亿的销售额,今年上半年仅有1700多亿;

华润此前每年3000多亿的规模,2024上半年也只有1200多亿。

中海过去3年也是销售企稳年,但今年上半年依然降了18%。

天津楼市也是如此。

去年中海172亿的销售额,但今年1-8月才62亿;

保利去年在天津将近70亿的规模,今年1-8月仅31亿……

国央企的销售额,明显下滑。

肯定与大环境密切相关,当市场需求极度收缩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但还有个原因——国央企红利消失。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国庆特别专题《七问天津楼市》第六问:为什么国央企的红利消失了?

原因一:楼市震荡期结束,情绪稳定

2021年下半年,民企陆续暴雷,兵败如山倒。

买房人如惊弓之鸟,对民企丧失信任感。

出于“趋稳性”,肯定都选择安全堡垒强大的国央企。

哪怕产品没那么时髦,哪怕房价没那么合适。

所以过去3年,大多数民企销售额普遍暴跌60-80%,但国央企却规模稳定,甚至还增长。

3年的楼市震荡期,在今年基本结束。

一方面,国家不断给房企输血保交楼;另一方面,只要现在还能留在桌上的,都比较安全了。

而且,很多民企的房子都正常交付了,甚至包括出险的房企。

比如,景瑞誉璟天地、旭辉铂悦公望、蓝光雍锦府……连新鸥鹏、津南悦府都交房了……

现房在售,没什么嘀咕的。

买房人情绪平稳,买房也不一定非选国央企。

原因二:国央企的市场份额饱和

国央企在2021-2023年的下行市场中,还能保持规模稳定,其实是吃到了民企空出来的红利。

民企批量暴雷后,释放出来的蛋糕空间,都被国央企抢走了。

一时间,国央企大力度“跑马圈地”,吃到一波红利。

谁拿的地多,谁的新盘多,谁的规模就大。

在天津楼市,招商、华润、保利也能抢份额,但当时都没怎么拿地。

就属中海拿地多,和平、河西、河北,遍地开花,所以去年干到“一哥”的位置。

以前的市场规模,民企占8成,国央企占2成。

现在“国进民退”的格局完成后,份额颠倒了——

国央企占8成,民企占2成。

但问题是,国央企8成的份额已经饱和。

仅剩2成的民企,也腾不出更多的市场份额了。

面临买房需求总量收缩,今年留给央国企的蛋糕就迅速变少。

国央企的红利,也就消失了。

原因三:代建江湖崛起

之前是“非此即彼”,民企不行,那就只有国央企。

现在代建模式已经炉火纯青,民企自己干不了,那就找代建。

精武镇良筑地块,找金地代建;李七庄嘉业地块,找绿城代建;中北镇正继地块,找新城代建;南仓华北集团地块,找龙湖和绿城代建……

“有地没技术”的问题解决了。

像中海、保利这些很少做代建的央企,份额肯定被分流。

原因四:头部央企拿地大收缩

前两年,国央企趁着40多家民企暴雷,迎来拿地窗口期,甚至都有点拿地“过度”了。

保利、华润,连续三年拿地金额都在1000亿以上。

去年保利拿地1359亿,行业第一。

中海基本都在1000-1500亿。

但今年1-7月,这仨的拿地金额才一两百亿,降了90%,明显收手。

保利在天津,前两年拿了武清的保利朗阅、保利锦上,咸水沽的保利时代。

但从去年开始,根本没再拿地。

中海之前更猛,仅河西就6个盘,去年又拿下了南开中医药地块。

可今年就拿了陈塘一块地,还属于“保护式拿地”。

为什么突然不拿地了呢?

当房价下行,土储对于房企来说就是累赘。

今年上半年还未见止跌迹象,国央企的首要任务就是去自己的库存。

行业的修复基本接近尾声。

所有极值都将回归均值,红利也将被均摊。

接下来拼的是“产品红利”。

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汇集整理,旨在提供相关信息,仅供参考,发布平台及作者不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项目的具体情况如规划、设计、户型、面积、价款、建设进度、销售情况、交付标准和时间、配套、物业等请向有关部门或者项目权利人进行调查了解核实。本文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系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承诺和保证,不得作为投资、购买、租赁等决策的依据。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不动产系大额资产,请通过政府和不动产项目权利人详细调查了解核实后谨慎决策。发布平台和作者对读者个人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0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