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昭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始建于公元647年,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全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是拉萨最古老的寺庙。大昭寺为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制。
经堂大殿
大昭寺的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则为典型的藏式风格。大殿的一层供奉有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二层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的塑像。三层为一天井,是一层殿堂的屋顶和天窗。四层正中为4座金顶。大经堂可见造诣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其两侧各有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正殿通道入口处右侧的壁画是关于大昭寺建寺的故事,描绘了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和当年山羊驼土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
释迦牟尼佛堂
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所在,这里是无数朝圣者向往的圣地。此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时所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其稳重安详的神情给人以心平气和之感。据说此像是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的。释迦牟尼堂前有7根木柱,坚硬无比。
观世音殿
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赤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还是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民的菩萨的化身。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在大昭寺前,立于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823),碑高4.8米,宽0.9米,厚0.5米。由于碑文强调了唐文成、金成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结为舅甥姻缘的关系,故又名舅甥会盟碑。经千余年风雨,碑身略有风化,但碑文尚可辨认。据记载,会盟于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821)在长安西郊举行。唐方代表有宰相、大臣等17人,吐蕃方为专使论纳罗。之后,唐朝又派大理寺卿刘元升为专使,随论纳罗入蕃,在逻些(拉萨)设盟坛。碑文追述了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划定了唐蕃界域,记述了会盟经过、立碑年月等,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见证。
种痘碑种痘碑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驻藏大臣和琳所立。和琳受命向藏民传授接种牛痘的方法,使90%以上的患者都活了下来,于是立碑纪念。碑高3.3米,宽1.2米,虔诚的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形成许多臼形窝坑。
八廓街

八廓街是拉萨最古老的街,不少人称它为“拉萨的足迹”,“八廓”在藏语里是“转中圈”之意。到拉萨来朝佛转经的人们,在大昭寺里面转一圈,叫“转内圈”,围着大昭寺在八廓街上转一圈,叫“转中圈”,而以大昭寺为中心,围绕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转拉萨城一圈为“转外圈”。
八廓街建于1300多年前的吐蕃时代,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率部族迁徙拉萨平原时,这里还是一片坦荡的沼泽地。他们在卧塘湖边安营扎寨,并修建了大昭寺。由于这座美丽的庙宇吸引了无数的朝圣者,渐渐踏出这条环绕大昭寺的八廓街。八廓街两侧的建筑大都是白色的,只有东南角有一栋涂满黄色颜料的两层小楼,这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密宫。
千佛廊院
千佛廊院始建于公元1409年,是一个面积1100平方米的方形院落。由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举行祝福祝愿的法会而建成的。庭院四周的柱廊与转经回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千佛廊院曾是举行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