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寒假我看了一直想看的《十二公民》,这个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和故事让我对社会的法治和司法审判产生了思考。
一、电影背景电影《十二公民》是翻拍自美国经典庭审电影 《十二怒汉》的法律题材影片。 《十二公民》其将美式剧情与中国本土社会现实的结合,深刻地思考和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间在群体利益和群体意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冲突。电影以一桩命案情节为基础: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一名年轻男子因为被指控涉嫌杀害父亲的罪名被判死罪。因为我国并不是陪审团制度,所以电影以大学的模拟法庭为背景展开讨论,要求必须以12:0的结果通过此案。该电影以投票的票数作为转折点进行讲述,电影的开头第一次投票为11:1结果,唯有八号投了无罪,剩下11票都是有罪,这十一个人其实也代表着社会的整体舆论倾向,而压倒性的舆论会不会影响司法的判决,判决的公正是倾向于公正还是偏向人的舆论与误导?而这独自投无罪的八号也代表着“正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做出判决。
二、电影内容案发当晚,楼下老人听到富二代和其生父发生激烈争吵,并且住在对面的女人称亲眼看到富二代杀死生父,该事件因其特殊性在互联网上发酵并被社会广泛关注讨论。电影开始所给的证人证词已经将有罪压倒性的推向了嫌疑人,如果你是十二陪审团中的一员在舆论的压力以及几乎没有漏洞的证人证词中你会投“有罪”还是“无罪”呢?
这部电影的名字十二公民代表着社会的不同职业身份,从一号到十二号,他们的社会角色分别是:法学院助教、数学教授、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蹲过冤狱的混混、急诊室医生、小卖部老板、检察长、空巢老人、吃房租的老北京、政法大学保安、保险推销员。在观看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这十二位陪审员可以归纳为三类人:第一理性类,更相信证据,这里也体现出了一种理念,一个人如果不能被确切证明为有罪,那么他就不能被定罪。第二种是积极感性类:偏感性一点,也愿意相信可靠的证据,但是会从自己的经历推己及人,从真实的人性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三种是消极感性类,对某类群体带有极度偏见,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就比如说十号的老北京对河南地域带有极大偏见和不公平定义。在十二公民背后,是不一样的背景与阶层,他们每个人的观点背后都有故事,有不可触碰的痛点。随着影片叙事的推进,陪审员取得共识的转折点出现了,此前一直摇摆不定的7号和5号陪审员,结合自身经历,对无罪推定原则和疑罪从无规则的接受。由此,其他陪审员开始认真对待有罪推定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心理的结展开了,就是一个打破自身身份局限,从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过程,更是接近真理的过程。
三、电影背后的法律内涵《十二公民》影片的叙事进展喻示着当今中国,需要通过现代法治的原则、制度和规则,维系社会整合,达成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共识。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对生命权,法律公正的敬畏。电影中的一些台词“万分之一的错误,对于他们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灾难”;“为了我们的孩子在讨论一个孩子的生死,这事儿不该吹毛求疵,往大了说,真的关系到一个国家法律未来是否公平,不该吹毛求疵!”“这世界上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概率那只不过是我们四舍五入罢了”在其他人被社会的舆论以及个人情感牵引的时候,只有八号陪审员投了无罪,这是对一个人生命的尊重,这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另一方面是疑罪从无原则。在影片中依据一开始的人证物证,好像所有证据都指向那名富二代,所有人都直接认定他就是凶手。但是,八号陪审员运用一个个可靠的推理推翻了一个个所谓的证人证言,还原了事实真相。看似有罪而实则无罪,疑罪从无原则隐藏其中。
四、电影反映的问题与思考人是理性的动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提出的命题。但现实中往往人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于是,与之相对的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人和普通动物一样,都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判断一切事物。或许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但是结合起来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即人生来就是理性而善于独立思考的,但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人逐渐从个体理性思维抽离出来,转而倾向于整体的,经验主义的思维习惯。概言之:人身为自然人是理性的,身为社会人却是非理性的。
司法的公正是否会受到人们非理性思考因素的影响?在多重舆论的压力下还会不会有人像八号陪审员一样去探索背后的真相?当我们张扬着正义的旗帜,居高临下地诘问手脚并缚的被告人,冷眼以对律师对其的辩护之时,我们是否已经深陷经验主义的泥沼,开始不加怀疑地认为司法者象征着绝对权威的正,被告人象征着引领受戮的恶,辩护人象征着利欲熏心的伪呢?在这里我想借港剧《毒舌律师》插一嘴,“法庭本来应该是一个最公平,公正的地方,但有些权贵视法律如无物大爷似的坐在这个地方,我想对她说对不起,公义一样坐在这里。”“以前人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至今日人们改口了,他们现在说法律面前三六九等。”法律本身是十分神圣又不可侵犯的,但是因其对人服务又不免会受到世俗的影响,这也是法律本身的漏洞。
通过这次观影我本人也是学到了许多法律知识,这是一场伦理和法律的碰撞盛宴,更是一场法治理念的思想启迪课。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保护伞,对于我们每一位普通人,或是原告甚至是被告,法律都能保障我们的权利。同时,法律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我们有义务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无论是普通公民,或是执法者司法者,要始终坚守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尊重和维护每个人的权利,以及为社会公正和谐作出积极贡献。(郑州大学2023级中国语言类文学4班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