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要嘱托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此举真高明!

世图看历史 2023-05-09 15:36:10

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帝病逝,在康熙的遗诏中提到“皇四子人品贵重,宜承继大统”;就这样皇四子胤禛在残酷的九王夺嫡中胜出,继承皇位。

关于雍正的帝位究竟来得是否正统,一直存在争议。

我们暂且不论雍正究竟是不是康熙心仪的皇位继承人,我们来看看康熙遗诏中的这句话:“太祖皇帝的儿子礼亲王的子孙,如今还在,我希望我去世后你们能保全善待他们,如此我便可以心安了。”

至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是谁?

康熙为何会在遗诏中提到他呢?

要知道遗诏是一位皇帝将皇位传给新帝时的诏书,字字千金,康熙居然在遗诏书提到了“礼亲王”,还嘱托雍正一定要善待礼亲王的子孙。

可以看得出礼亲王对康熙来说确实非常特殊,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礼亲王”究竟是何许人也?

“礼亲王”是一群人,而非一个人,始于太祖的嫡次子

和硕礼亲王是大清的一个铁帽子王爵位,大清二百多年历史上一共封了12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本身就极为难得,而和硕礼亲王是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可见其地位。

而大清的第一位礼亲王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代善,向来曾被议储的皇子都不得善终,新帝登基后都会将矛头指向这些人,但代善却是一个例外。

不仅没有被新帝想方设法处死,反而成为大清不可忽视的存在,究竟是为何呢?

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确实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

代善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太祖原配夫人佟佳氏所生第二子。太祖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同时,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想要学习明朝“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将嫡子立为太子。

只可惜代善的同母胞弟褚英虽然作为嫡长子,但是让太祖、四大和硕贝勒与五大臣(五位开国功臣)失望,无奈为了后金太祖只能将褚英处死。

褚英死后代善成为储君之位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是嫡子还是实际上的长子;褚英死后,代善便成为“大阿哥”。

代善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性格温和,在被太祖封为太子后将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在朝中的威望极高。若是事情如此顺利发展下去的话,代善便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新大汗。

但事情往往就是容易出乎人们的意料,太祖的小福晋德因泽向太祖告发:大福晋阿巴亥(太祖的第四位大福晋)曾私下里让人给大阿哥送饭菜,大阿哥并没有碍于伦常没有接受继母的饭菜,还对继母的饭菜夸赞一番。

不仅如此大福晋还经常派人去大阿哥的府上商量什么事情,至于商量什么便不清楚了;大福晋有好几次还在半夜出门,去了大阿哥的府上,到了很晚才回来。

太祖还专门让人去调查大福晋阿巴亥与大阿哥代善的事情,经过调查确实跟小福晋德因泽所说是一样的。

不过太祖为了皇家的颜面,并未直接对两个人进行处置,只是找了一个借口将阿巴亥的大福晋之位废掉。代善虽然表面上太祖并未对其怪罪,但实际上经此一事威望大减。

另外代善居然听信后妻的话虐待前妻所生的儿子硕托,还诬陷硕托与自己的小妾有染,上奏太祖想要处死硕托。

经过调查纯属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太祖非常生气,责备代善:“你也是我前妻所生的儿子,我是怎么对待你的?就你这样将来如何处理朝政?”这件事情后,代善便被废掉了太子之位和大贝勒的爵位,鉴于代善认错的态度比较好,太祖恢复了代善大贝勒爵位,不过降到了跟皇太极一样的地位。

至此以后代善失宠;如此皇太极争夺汗位的把握便更大了。

162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而且病逝时除了恢复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外,并无其他人在场。据说太祖在临死之前给阿巴亥留下了遗言“皇十四子多尔衮继承大汗之位,让大阿哥代善辅佐多尔衮”,但太祖病逝的次日,皇太极等地位和硕贝勒便带着太祖的“遗言”,让大福晋阿巴亥殉葬太祖。

阿巴亥为了三个儿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四大和硕贝勒的面前自缢而死。

随着阿巴亥的殉葬,太祖的遗言“将汗位传给多尔衮”是真是假便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对于皇太极而言,只要大福晋阿巴亥殉葬,他最大的阻碍便没了。

此时关键的人物便是皇太极的二哥代善,代善虽然威望大减,但并不是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在朝中支持代善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若是代善执意争夺大汗之位的话,八旗之间混乱是必然的,谁胜谁负都是未知数。

在此关键时刻,代善带头提出要支持皇八子皇太极继任大汗之位。可以代善对皇太极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比任何一个人的支持都要重要。

其实代善之所以自己不去争夺汗位,转头支持皇太极是原因的:

代善的儿子岳托不仅自己支持皇太极,而且劝说自己的父亲代善也支持皇太极;

此时的后金内忧外患,不仅明朝虎视眈眈地盯着后金,朝鲜也在帮助明朝与后金对抗;蒙古察哈尔、宁远的袁崇焕等等,都极大地威胁着后金。

而代善的这些弟弟们,莽古尔泰、阿敏、皇太极、阿济格、多尔衮等人都有自己的野心,不好约束,代善确实也没有信心去管束好他们。代善虽然有资格争夺汗位,但实在是没有信心能坐稳汗位。

综上,代善之所以转头支持皇太极的原因确实是考虑到自身,但对于皇太极而言代善也确实有拥立之功。康熙作为皇太极的孙儿,自然会感念代善对祖父皇太极的拥护。

而代善的功劳远不止于此,1643年皇太极病逝突然,并未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谁,在生前也没有正式建立“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

如此,皇位不仅可以兄终弟及,也可以父死子继。

在皇太极众多的兄弟还有儿子中,有资格争夺皇位的:

阿济格(太祖十二子)

多尔衮(太祖十四子)

多铎(太祖十五子)

代善(太祖次子,因年迈,代善已经没有争夺皇位的野心了,不过确实有资格也有势力)

豪格(皇太极长子)

福临(皇太极第九子)

博穆博果尔(皇太极第十一子)

虽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很多,但实际上真正势均力敌争夺皇位的就是两个人: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豪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但是比多尔衮大三岁,太祖在时豪格便跟随父亲皇太极一起南征北战,其战功丝毫不输给自己的叔伯们。

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自己掌管正蓝旗;而且支持者比较多,首先皇太极亲掌的两黄旗大臣一开始确实是坚决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另外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的侄子)也支持豪格,不过并没有两黄旗大臣那般坚决。

而睿亲王多尔衮,了解清史的人应该大部分都知道多尔衮,多尔衮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头脑的人,在爱新觉罗家族中威望极高。多尔衮一母同胞三兄弟掌管两百旗,其实在镶蓝旗甚至是两黄旗中也有很多多尔衮的支持者。

二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谁也不肯相让,若是豪格与多尔衮之间为了皇位硬碰硬的话,八旗必然会出现混乱,这是谁也不想看到的。

在此关键时刻,代善的作用便凸显出来了。

代善毕竟曾被太祖议储,多尔衮的同母胞弟多铎见两黄旗大臣坚决拥护豪格,而自己的亲哥哥多尔衮也不表态,便主动提出让礼亲王代善继承皇位。

此时的代善掌管两黄旗,本身威望就高,势力也很强大,确实非常适合继承皇位。但毕竟代善已经年过半百,实在是没了年轻时的野心,也不想因为争夺皇位而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多尔衮与豪格谁也不好对付,自己没必要去趟这趟浑水。

代善便说道:“我已经老了,实在是不能胜任;若是睿亲王能答应的话是大清的福分,不然也是肃亲王,肃亲王是先帝的长子,也应当继承大统。”

豪格见自己多尔衮兄弟三人的态度,很是生气,便耍脾气直接离场。两黄旗大臣见豪格离开,再次冲进殿内,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拥护先帝的皇子登基!

多尔衮很清楚,若是自己强行登上皇位的话,必然会引起八旗的混乱,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便主动提出:“既然肃亲王退出,没有称帝的意思,那我们就立先帝的皇子福临吧!”

如此福临便被推上了皇位,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福临虽年仅6岁,但背后是整个蒙古科尔沁草原,能登上皇位也算是最好的方案了。

确实我们看上去福临称帝是多尔衮提出来的,但其关键的人物其实是代善。代善不仅有称帝的资格也有称帝的势力,但他并没有想去争夺皇位;虽然代善并没有直接表示拥护谁,但实际上代善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多尔衮的决定。

确定好新帝人选后,代善为了防止再发生变故,便即刻召集文武大臣宣布福临是新帝人选,并带着诸位贝勒王公大臣一起发誓,准备福临的登基大典。

代善两次拥护之功:第一次拥护皇太极登上大汗之位,第二次拥护福临登上帝位。如此康熙才有机会登基称帝,对于康熙来说,代善是他们家的大恩人。若没有代善的两次拥护之功,康熙真不见得有机会登上皇位。

当然康熙之所以将“礼亲王”放在如此高的位置上,并非单纯因为第一代礼亲王的两次拥护之功。还因为礼烈亲王代善的孙子杰书,一个让康熙亲自前往卢沟桥迎接的亲王。

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承袭礼亲王铁帽子王爵位,改封为了康亲王。被称为大清六大亲王之一: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安亲王岳乐、康熙王杰书、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䜣,可见杰书的历史地位是很高的。

大家最熟悉可能是睿亲王多尔衮与怡亲王胤祥,能够与他们二位并称为“清朝六大亲王”,可见杰书对大清的贡献是极高的: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策应吴三桂一起造反。

康熙将杰书任命为大将军,带着被子傅喇塔一起前往平叛,驻守金华两年的时间。

康熙十五年,杰书坐镇古庙指挥大军。古庙被耿精忠的士兵用火器穿透,杰书的卫兵都用门窗盖在身上,唯独杰书镇定自若,一如往常地指挥着全军。

如此清军的士气高涨,攻克常山,逼近仙霞关。

之后杰书率领清军一鼓作气,逼着耿精忠不得不投降。

耿精忠投降以后,便请求能够跟随朝廷的大军一起征讨郑经(郑成功的儿子,趁着三藩之乱前往福建“渔翁得利”),杰书便答应了耿精忠。

康熙十六年,杰书率领清军在白矛山与太平山一带大败郑经的郑军,攻克兴化,收复了漳州、泉州。捷报传到京城,康熙大喜,便下旨嘉奖了杰书。

从康熙十六年杰书率领清军进入广东,一直到康熙十九年,杰书都在与郑经的郑军相抗衡,终于在康熙十九年攻克海澄,拉哈达等人带人攻克了厦门、金门等地,郑经只好率领残部退守台湾。

杰书从康熙十二年出发前去平叛,一直到康熙十九年,用了七年的时间立下大功;十月份杰书率领大军班师回朝时,康熙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前去卢沟桥迎接杰书等人,可见杰书此功对于康熙、对于大清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之后到了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政噶尔丹时,杰书奉命跟随一起征讨噶尔丹。

结语

杰书在康熙三十六年病逝,杰书病逝后,由其子椿泰承继铁帽子王的爵位,成为第二任康亲王,第五任礼亲王家主。只可惜椿泰只在康亲王爵位上12三年的时间,年仅27岁便病逝了。

椿泰为人很大度,很宽容的一个人。擅长六合枪,能够以一敌十。若不英年早逝的话,会有一番作为。椿泰病逝后,其子崇安继承和硕康亲王爵位,崇安不及其父还有祖父那般英勇,不管是能力还是资质都算是一般。

康熙对崇安自然是了解的,但康熙感念礼烈亲王代善对祖父皇太极,以及父皇顺治帝的拥护之恩,也感念康亲王杰书在平定三藩时所立下的功劳,想要善待礼亲王的子孙后代。

虽然崇安的资质一般,但有康熙的遗诏在,雍正帝对崇安还是不错的,先后管理正红旗、镶红旗汉军旗务等,只可惜跟父亲一样英年早逝,年仅29岁便病逝了。

崇安病逝后,其次子永恩到了乾隆十八年承袭康亲王爵位,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下旨:感念礼烈亲王代善的功劳,将康亲王爵位改回礼亲王爵位。

代善作为曾被议储的皇子,能得以善终并且被封为和硕亲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之后凭着两次拥护之功,成为大清非常特殊的存在,十二位铁帽子王之首,更在康熙的心目当中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康熙的遗诏中,将善待礼亲王的嘱托说完后,紧接着便是“皇四子胤禛承继皇位”,可见其重要性。康熙此举并非只是看中礼亲王一脉,而是在告诉爱新觉罗家族其他的成员,只要你们也能跟礼亲王一脉对大清对皇室忠心耿耿,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你们。

有人说:多尔衮病逝后,八旗骑兵的战斗力呈跳水式下降。

这句话并非是空穴来风,满清入关后,尤其是在满清统一整个中原地区后,皇室子弟慢慢开始享受,没有了大清开国将领的彪悍尚武,慢慢变得“弱不禁风”。

为了激励这些满勋旧族的皇室子弟,学习先祖们的精神,为大清的稳定效忠,康熙此举还是很高明的。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