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感动!《我是刑警》38集大结局,是我今年看过最泪奔的大结局

豪情少年志 2024-12-16 11:29:25

请允许我以《少年壮志不言愁》中的两句歌词,作为开头。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我是刑警》这部剧,可以说是完美将这首90年代金曲的意境给演绎了出来,特别是大结局再听,更听得人热泪盈眶。

看完《我是刑警》38集大结局,我感慨万千,难掩激动。

最后三个案子,破了,都破了。令人感动,又百感交集。

剧集不仅拿下豆瓣7.8的高分,在央视酷云收视峰值破4,更是桃厂历史上首部热度破万的刑侦大剧。

刑侦、重案实录类型的剧集,在千禧年前后曾诞生过无数经典。《重案六组》《刑侦一号案》《插翅难逃》等经典,无不是一代观众的回忆。

《我是刑警》就像这些剧集一样,够硬,够猛。观众也好久没看过这么扎实写实的刑侦剧了。

这也是为什么刑侦剧式微多年后,《我是刑警》能冲出重围,收获观众的青睐。

看完38集大结局,再回望之前的剧情,那更是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重点不只是奇案,大案,而是国产刑侦剧,终于找回了该有的样子。

1:关于大结局

《我是刑警》最后一集,秦川紧紧握住恩师武英德的手,眼含热泪。

两人唏嘘感慨,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长江后浪推前浪,秦川已经成长为新一代专业化刑警,而曾经的首席刑侦专家也老了。

一代代刑警,就这样薪火相传,捍卫警察荣誉。

而随着大结局的到来,全剧最后三大陈案,也终于一一揭开谜底。

结局连破三案,并非刻意,而是现实中三案均列入2016年积案攻坚专项行动,并在同年5-8月间告破。结局这么安排,是匠心独运的妙笔。

第一个:良城案。

良城就是白银。

良城11名女性被杀害,最小的八岁。出事之后老范等大量警察参与到了破案中,但因为技术手段等原因一直未能侦破。

嫌疑人穿的是半高跟鞋,作案时间都是白天,反侦察能力很强,留下线索非常少,秦川说是最难抓的那种罪犯。

而受害者家庭全被毁了。

此案一大难题是跨省作案,坐个长途车就过省,直线距离没有多远,但行政划分就远了,按传统方式,不易排查。

但秦川带领专案组利用最新科技展开调查后,一边安排技术人员复核dna,一边展开足迹对比,顺着鞋查,确定犯罪嫌疑人穿的同一双鞋后,再根据鞋的销售范围,确定了关河县。

越来越近了,套用陶队的那句话,差临门一脚。

剧集破获几乎再现了现实场景,2015 年,案犯高承勇的一位远房堂叔因行贿被监视居住,警方采集其血样并进行 Y - DNA 检验分析,随后将相关数据录入违法犯罪人员 Y - DNA 数据库。

经过初步比对,发现其遗传数据与“8?05”大案嫌犯的 Y - DNA 信息相互吻合,警方顺藤摸瓜,来到嫌犯所在小卖部,以第二代身份证提取身份信息为理由采样。

证据确凿,罪犯落网。孙浩饰演的老范徒弟宋绪亲自抓住了凶手,对着他说了一句,我们终于见面了。

师父去世了,他站在师父墓前,告诉了师父这个消息。

“师父,28年,案子破了。”

第二个:清江两案 。

清江两案,对应的是凯里两案。

随后,他们隐匿于茫茫人海,两案,五条人命,十八年沉冤难报。

针对案件中的四连指纹,专家组现场信息重新采集,重建了案发现场。

虽然没有收获新的线索,但从另外一方面,也证明了为破案放弃前途留在清江的杨雄他们一直坚持的方向都是对的。

该案一大令人动容之处,是杨队带着秦川一行人去档案室,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被“契而不舍,胸装两案”这八个字震撼。

就像秦川说的,清江两案不是不努力而是受到时空限制,很多积案就是因为侦办条件的限制一直破不了。

所以当一切水到渠成,清江案的两个案犯终于被捕,剩下的,就是找到当年被抢的那把枪。“找到,最少要500人,半个月”,“就算1000人,也要找。”

找到了!

18年后案件告破,警员们在大雨中举起证物那一刻,看着杨队动容的神情,你怎么能不感动,不动容。

第三个:东林三女童案。

三个案件中,东林案是时间相对最短的,六年,但却是六个幼童家庭的日日夜夜。

之前东林刑侦队长陶维志己经查了6年也没任何进展,现在秦川和技术组来了,破案终于有了转机。

警方历经多年努力,终于通过DNA初步锁定嫌疑人所在家族,但由于穆姓家族比对失败,查出来纪姓,又找不到人,陶队一次次崩溃。

案件陷入僵局。

秦川复查现场的时候,一是发现他们没有对五个瓶子的瓶口采集DNA信息。另外,也没有对村子里的小卖部的监控及时采集信息。

接着又发现案中的废弃窑洞不好找,本地人可能比较熟悉,外地人不一定能找到。

一切都显示,凶手就在顾家坡,庞大的顾姓家族中。

这一案的难度在于,顾家全是帮凶。而且用一个姓氏查,等于在森林中找一片树叶。

人口流动太复杂,还有抱养,过继,赐姓等各种情况,这个工作量太可怕了。

案子另一个问题是穷,贫困县各种物质条件不足,陶队的条件太难了,这个案子也最能反映基层民警的不易。

秦川的意义在于为破案找对了方向:五公里之内、本地人作案,利用Y染色体DNA数据,进一步缩小排查范围。方向对了,再加强人力,破案的条件就充分了。

最终,还是陶队,在正确的办案思路下,找到了突破口。

一个年轻的案犯终于落网。

“总要给人家一个交代”。这个交代,给出来了,“这个案子,真的破了。”

破案之后再看到海边手拉手的三个小女孩,“她们这么安宁,安静祥和,当刑警当警察,怎么付出也值得”。

这场戏,也是让人无法不动容。

回头再看清江两案的杨队,良城案的老范,哪个不可敬,哪个不令人落泪呢。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这段剧情一出来,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我当真是感慨万千,对于那首《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这部《我是刑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2:关于《我是刑警》

初看《我是刑警》,我一开始并不在意,这两年看过同类题材的剧集不少,总觉得后续产出的剧集,再也复制不了《重案六组》式的成功了。

没想到,《我是刑警》做到了。

《我是刑警》整部剧,走的就是重案实录、硬派刑侦的路子,表面看,一点都不酷炫,但却最大程度还原大案要案。

从第一案就让我看得目不转睛,每一次波澜都是点睛之笔。看完几集之后,你就会真正入戏,越看越上瘾,越看越觉得好看。

剧集透过秦川这个主线人物,串联起一系列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大案、要案,秦川一步步成长的过程,也是我国刑侦技术不断突破的过程。

导演惠楷栋说,他不想把画面拍得特别唯美、漂亮,而想用粗颗粒状去还原群像。

所以在拍摄现场,除却血迹等特效妆造以外,演员都不化妆,而是展现演员皮肤在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下的真实质感。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真实事件,剧组跨越重庆、山西、黑龙江等5地1万多公里,深入全国15个省区县的基层刑警队进行创作采风、故事搜集和体验生活,从结果看,《我是刑警》配得上称为刑侦大剧。

剧集另一个亮点,是很多刑侦剧总靠主角“金手指”开挂。

而《我是刑警》,却没有故弄玄虚的剧情,没有高智商的主角光环,破案,靠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一群基层刑警,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在现实中凿出破案线索。

所以整部剧没有个人英雄,只有英雄的个人。

一切都靠大量的警力摸排查,以及合理的推理、排除。

在国产悬疑剧已然养成观众刁钻胃口的当下,这种纪实风,当然会让不少观众会觉得案件过于“平铺直叙”,甚至有些憋屈。

但真实世界的案件破案过程,就这么朴实无华。

该剧的绝大多数剧情,展现的都是“风霜雪雨搏激流”的过程,而到了大结局,在经历过许多挫折和波折后最终破案,最后讲出了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少年壮志不言愁”。

虽然,这段剧情不过1集,但却成功点题,将之前所有的剧情铺垫,彻底升华。

而当大结局主题曲再响起来的一瞬间,我内心澎湃,难掩激动,无语凝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一时间,全剧各种画面,在脑海中翻涌。人们常说,好的影视剧,能让观众瞬间共情,《我是刑警》做到了。

3:关于演员演技

《我是刑警》整部剧看完,除了剧情、风格可圈可点,另一大关键,当然是全员精彩演技。

最受关注的,绝对是男主于和伟。

有些观众对于和伟的演技提出了质疑,我却觉得,虽然全剧群戏演技相当精彩,但如果没有于和伟这个大男主撑住戏,《我是刑警》怎么可能有现在的成绩。

老实说最开始于和伟的表演是有一点点违和,但不是于和伟的演技造成的,是年龄,角色需要演出刚出茅庐的大小伙子的莽撞感,但越往后他就演得越好看了。

秦川这个角色时间跨度是25年,从30岁一直演到55岁。

你可以明显感觉到一开始的秦川和现在的秦川气质是完全不一样的,人还是那个人,但人物待人接物的细节变化太大了。我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有了角色该有的官味。

几场重头戏,于和伟也发挥极其精彩。

比如抓捕张克寒前夜的布防戏,于和伟神情坚定话语有力,磅礴的气势扑面而来,隔着屏幕都让人感受到了人物的坚定。

还有和其他演员的对手戏,于和伟没有抢其他人的戏,而是把戏演得有来有回,无论是秦川面对老范、陶队,还是杨队,他的表演都很好地衬托了他们的表演,

这才是真正的好演员。

但《我是刑警》能火,在于这是一部群戏,好演员太多了,其中三位演技更是发光。

第一位:胡明

胡明饰演的张克寒堪称最强职业罪犯。

典型人狠话不多,心思细密,下手狠绝。

人物几乎没什么台词,但胡明却用冰冷的眼神,精准的表情,把一个心狠手辣的罪犯演得让人脊背发凉。

看眼神,永远是低头用余光瞄人,看的人心里发毛。

论动作,张克寒的“外八字步”也被演出了特点。

图穷之际,胡明又从表情、眼神到肢体动作,将人物的局促和焦灼感完整地呈现出来。

真是精彩。

第二位:李泓良

李泓良饰演的宋小军,简直就不像演的。

角色戏份不多,但被审讯的那场戏,直接封神。

从一开始的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

到看到秦川带回来的证据后,瞳孔瞬间放大,原本平静的脸上布满杀气。

到无法抵赖终于交代时,脸上不时露出的对杀戮的淡漠和阴狠。

整场表演,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平静的疯狂。

好剧终于成就了好演员。

第三位:李宝安

虽然朱辉的杨队、富大龙的陶队等基层民警角色都很出彩,但要说最令人震撼的,必须是良城案中,李宝安饰演的老警察范守良。

老范耗尽心力追凶无果,甚至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但从未忘记追缉凶手。

他一直留着一名受害人的头绳,旧得都秃噜了,但他无法放下。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他是某个被害者的家属,没想到就是当时办案的警察,有些人一生只为做一件事。

现实中,老范原型那位刑警最后得肺癌去世了,临死前提到白银案没破还在哭。

李宝安真是演出了人物的可敬可佩。

这些出彩的人物,就共同构成了《我是刑警》的骨血。

4:关于国产刑侦剧

事实证明,《重案六组》之后,硬核刑侦终于又打出王炸。

这些年,虽然刑侦类型随着《白夜追凶》等大剧回潮。

但多少有些后续乏力,尤其是传统刑侦剧,更是爆款寥寥。

而《我是刑警》的回归,却是对传统硬核刑侦的正名。

相比较复杂悬念丛生的奇案悬疑,恰恰是传统硬核刑侦成就了《我是刑警》。

比如,刑侦史诗。

全剧从90年代到现代,横跨40多年,囊括15个具有时代烙印的典型案件,囊括218鹤岗抢劫案,周克华案,白银案......

因此能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去探讨刑警领域,在科技、法理、制度上取得的进步。

到最后,剧集已经具有了刑侦剧中的史诗气质。

还有,剧集突出警队的整体智慧与协作,而非个人英雄主义。

全剧的刑警,都是一些普通而平凡的人。

破案,想的不是立功或个人得失,只是单纯把该做的事做了,为了给受害者家属一个交代。

这些角色没有偶像剧男主般时刻金手指的能力,但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品质:命案必破。

就像秦川说的,破案就是刑警的信仰。命案必破不是百分百能破,而是有案子就得破,不能停。

剧集的成功也证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刑侦剧,只要够真、够硬、够味,都能火。

观众眼睛是最雪亮的,从当年的《便衣警察》到如今的《我是刑警》,观众不会辜负一部好剧。

0 阅读: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