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风流的文人,勾引小尼姑不成写下一首词,却成千古名篇

长风文 2025-02-25 05:33:49

"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人尽皆知的名句,是苏轼在张先的纳妾宴上挥毫写就的戏谑诗句。

张先,字子野,宋淳化元年(990)出生,籍贯为乌程(今浙江湖州)。张先他自幼聪慧,好读诗书,在文学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成年后,张先踏上仕途,当时社会承平,他混迹官场三十余年没有太大的建树,后人能够记住他,更多是因为他在词场的影响。

张先善作慢词,与柳三变齐名,曾因他三处善用“影”字,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惊艳词坛,收获了“张三影”的名号。

张先的感情生活也极为丰富多彩,中国文学史上最传奇的黄昏恋之一,便是张先八十岁时,仍要迎娶十八岁少女,这才引得苏轼的调侃。

他笔下的词就内容来说,描述男女之情的篇幅占比较大,其中有一首词便是他和一位尼姑的感情生活的缩影。

这首词便是《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全词如下: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据说这首词写于张先年轻之时,那年他三十八岁,一次偶然的机缘下,邂逅了位刚入空门修行的女尼。

佛堂前素色裙裾飘动的女尼,对上了那带有书卷气息的明眸,让这位本应参禅的尼姑也动了凡心。

互相看对眼的两人,逐渐成了对方脑海挥之不去的身影,这也促使张先在每当暮鼓响起后,便借着夜色翻过禅院围墙和心上人幽会。

木鱼声里的耳鬓厮磨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直到某夜老尼姑发现了这件事,佛门的清规戒律让她决定棒打鸳鸯,便将尼姑给关在了一处湖中孤岛。

张先并不死心,为了见到心上人,他趁着夜色划船去岛上。小尼姑也思念着张先,每当张先来到时,她便在窗口放了一把梯子……

这种偷偷摸摸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的秘密再次被发现。这一次,老尼姑再也无法容忍,决定将小尼姑送往远方的寺庙,让他们彻底断绝联系。

张先赶到尼姑庵时已经来不及,正是这场无疾而终的恋情,催生了这首凄美的《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开篇两句如利剑破空,直指人心。张先站在曾与小尼姑相会的禅院高阁上,俯瞰当年悬梯相会之地。

"伤高怀远"四字暗藏空间与时间的双重阻隔——高处是现实中的物理距离,远方是情感上的心理距离。

"几时穷"的诘问,实则是词人明知无望却仍不甘的呐喊。后句"无物似情浓"以否定万物来肯定情意,这种悖论式表达恰似张先一生在礼教与真情间的挣扎。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此处"千丝"一语双关,既指暮春纷飞的柳絮,又暗喻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

当年他踏着柳荫来会佳人,如今柳絮却成了离散的见证。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更增添了他心中的惆怅。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三句突然转入动态场景,通过描写小尼姑离去的场景,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思念之情。

当老尼姑强行拆散二人后,张先并未看到,因此"征尘"未必是真实尘土,更像是记忆长河中翻涌的往事尘埃,因此下阙开始转入回忆中的甜蜜画面。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双鸳"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向来是爱情象征,但此处更有深意——张先当年常划着小舟(小桡)前去和心上人相会,就好似那恩爱的鸳鸯般。

一个"通"字暗藏玄机:既是水路相通,更是心意相通,与后文"梯横画阁"形成空间呼应。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黄昏后,梯子横在画阁外,他们在月光下相聚。可被老尼姑发现后,活生生的拆散了二人,如今楼上佳人不在,梯子也用不上了,它斜靠在画阁墙角,在月光下投出凄凉的阴影。

"横"这个充满阻碍感的动词,与昔日"纵"梯相会的动态形成残酷对比。而"又还是"三字,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重叠——同样的黄昏,同样的月光,却只剩孤独的身影。物是人非,让人倍感凄凉。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结尾的奇绝比喻震撼词坛。桃杏尚能随风飘落完成生命轮回,而自己的爱情却被礼教永远禁锢。这种"人不如物"的倒置手法,极具悲剧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张先特意选择"嫁"而非"谢",这种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具有自主意识的生命选择的拟人化处理,将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后世名篇之一。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真挚,描写细腻,内涵深刻,是张先对那段感情的深情追忆,更是他文学创作的代表之一。

END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