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惊现朝鲜身影:战俘自述背后的震撼真相

实事大家谈 2025-02-20 18:44:11

在俄乌冲突错综复杂的局势背后,一个惊人的消息如平地惊雷般在国际舆论场炸开 —— 与乌克兰交战的俄罗斯军队中,竟有隶属于朝鲜的士兵。这一重磅爆料,瞬间将全球的目光聚焦到了一处神秘的乌克兰战俘营,这里关押着两名上月 9 日被俘的朝鲜军士兵,他们的故事,或将改写人们对这场冲突的认知。

这两名士兵,分别是 26 岁的李某和 21 岁的白某,他们来自被称为 “风暴军团” 的朝鲜精锐特种部队。李某在军中服役长达 10 年,担任侦察、狙击任务;白某入伍 4 年,身为步枪手。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采访中,他们均坚称自己隶属于 “侦察总局”。

李某来自平壤,作为家中独子,他的命运在去年 10 月 10 日被彻底改写。他回忆道:“原本被告知要去留学接受训练。” 而白某,入伍那年父亲病逝,家中只剩 50 岁的单亲妈妈。两人都怀揣着退伍后上大学深造的梦想,李某更是直言:“我想去韩国。”

在历经复杂协商后,他们的采访内容得以曝光。这两位年轻士兵,体格健壮,双手布满因长时间劳作与严苛训练留下的伤口和厚茧。李某,这位 26 岁的狙击手,去年年末在俄罗斯库尔斯克与乌克兰的激烈交火中受伤被俘。上月 9 日被捕获时,他的右臂和下巴重伤,首次公开的视频中,他捂着下巴,痛苦不堪,几乎无法言语。如今,在乌克兰某收容所内,他虽已康复不少,下巴绷带解除,但枪伤痕迹依旧触目惊心,说话也仍显混乱。

采访中,李某的话语里满是对家庭的牵挂与无奈。他透露,父母都是重病患者,父亲行动不便,母亲消化不好。他担忧自己被俘之事若被政府知晓,父母将无法继续留在平壤。谈及前往俄罗斯的经历,李某表示,10 月 10 日,本应前往慈江道参与灾后重建支援,一个月后撤离,转而前往训练场,10 月初抵达俄罗斯,12 月中旬才到达库尔斯克。同行的约有 2500 人,他们以 “留学生训练” 之名前往,却未曾料到会卷入残酷的战争。

当被问及与俄军的相处,李某称,士兵们和俄罗斯军人交流不多,主要靠智能手机翻译沟通,因为此前在平壤从未接触过外国人,这也是他首次使用智能手机的翻译功能。而对于所属部队 “风暴军团”,李某自豪地表示其战斗力很强,曾参与三池渊市的建设工程,在冰天雪地中艰苦施工,雪深至胸口,用镐头挖石头,双手冻僵。相比之下,库尔斯克的寒冷都显得不值一提。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李某回忆,从 1 月 5 日参战起,先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无人机和火炮的攻击致使大量人员牺牲。他直言俄罗斯的火炮防御不力,即便己方发射火炮,乌克兰军队的回击仍造成惨重伤亡。他们作为幕后打击组,三人行动时遭遇埋伏,可能因无人机暴露行踪,组长和战友中弹倒地,他在拼命开枪、前往隐蔽处途中也被击中,手臂骨折,下巴粉碎性骨折,昏迷至晚上才苏醒。醒来后,又遭遇 “魔鬼无人机” 的袭击,这是一种带有炸弹、安装热成像感应器的大型无人机,每晚在空中盘旋,搜索目标后扔手榴弹,导致救援行动受阻,救他的战友也相继牺牲。最终,因方向判断错误,他在寻找己方区域时被俘。

在朝鲜军队中,俘虏被视为变节,这让李某陷入极度的挣扎。他坦言,看到战友的尸体,自己曾想过自爆,但在严寒与绝境中未能成功。如今,他对未来充满迷茫,却又有着坚定的想法 —— 申请难民身份,前往韩国。对此,乌克兰当局表示,朝鲜军俘虏能否前往韩国取决于韩国政府。

李某的故事,只是这场冲突中一个缩影。他的经历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更引发了人们对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朝鲜士兵为何会出现在俄乌冲突战场?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他们的参战,又将对俄乌冲突的局势产生何种影响?这场由战俘自述揭开的神秘面纱,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真相与震撼,还在等待着被发现,而国际社会,也将持续关注着这一事件的后续发展,见证这场冲突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0 阅读:2

实事大家谈

简介:与读者分享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