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与周期知情人士称,中国正在考虑进一步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允许规模高达38万亿元人民币的存量房贷寻求转按揭,以降低居民债务负担、提振消费。先例,23年8月末,央行发布《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有关事项的通知》,降低首套存量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平均降幅0.73个百分点。从居民端看,假设存量房贷下调幅度与接近23年8月调整幅度,为75BP;以100万元、30年期、等额本息、原利率4%的存量房贷为例,贷款利率降至3.25%,可节约借款人利息支出约5065元每年、422元每月,考虑年内降息预期仍存,预计新一轮降利率政策有望形成合力,降低居民债务、刺激消费信心。或是从银行端,看总量的降本降费的效果,从银行端看,假设存量房贷下调幅度接近23年8月为75BP ,范围较23年8月扩大至包含二套房,预计银行端利息年收入减少超1600亿元(参考23年存量房贷利率央行所披露的利息减少规模);截至24年一季度末,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9万亿,假设全体存量房贷下调幅度接近23年8月为75BP ,银行年利息收入减少上限约5092亿元。
看中报,消费里面化妆品业绩最好,其次是家电,如果看谁跌的惨,就是地产相关的了,家居建材这些!核心还是看有没有政策,有的话,肯定得买后者!地产相关链,比如三棵树。伊利上市30年第一次收入负增长/还是两位数,说明经济有多差,牛奶啊,算不算必选消费啊,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年度收入都没下滑!消费里,8-10倍的消费股,化妆品:珀莱雅,家电:美的,白酒:汾酒,家居:欧派
补充一句,最近提了一个词叫做“固化”,国内化妆品行业的座次开始进入一个逐渐“固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两三年。过去几年因为一些渠道的红利、品类的红利、成分的红利、人群的红利,几乎所有品牌都能找到自己的增长机会,随着这些红利逐渐挖掘充分,红利褪去之后,增长的难度也在呈指数级上升,尤其是跨越式增长变得愈发困难。过去可能三五个亿找个代工厂就能创造一个新品牌,绑定ljq就能创造一个5-10亿的爆品,但现在这种可能性越来越低,可能5-10个亿也不一定能打造一个5亿销售的爆品,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要想从一二十亿冲到30、50亿,更是难上加难。这里面消费者对品牌、大单品、成分的认知,也开始趋向固化,营销、运营的体系化能力,也使得很多中小公司难以同头部抗衡,对流量、客户的争夺也变得越来越难,而头部品牌综合性的优势使得他们的投入产出率可能会在这个座次固化过程中,反而逐渐拉高。这也是我们在传统价投体系中说的,一是投特别早期渗透率快速提升阶段的机会,二是投行业竞争格局趋向固化后竞争壁垒提升带来头部公司利润率ROE提升阶段的机会,目前正在处于向这个阶段演变的阶段。所以我们应该会看到,今年开始未来两三年,两级分化的增长和利润表现,有不少品牌可能会逐渐增长失速,而头部公司则愈发稳健实现可持续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