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聘请一位声名赫赫的顶级教练,就能如同拥有神奇魔法一般,瞬间将中国足球从低迷的泥沼中拯救出来,实现成绩的华丽逆转吗?前国脚杨旭给出了他的答案。
4月4日,U17亚洲杯小组赛中国 U17 国家队在与沙特 U17 国家队的激烈较量中败下阵来,这场失利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再度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比赛结束后,网络世界瞬间炸开了锅,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其中,一部分人将质疑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聘请的日本教练上村健一,对其是否能够胜任执教中国国字号球队的重任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在这一片喧嚣声中,杨旭,这位前国脚,站了出来,发表了自己对中国足球现状的剖析。杨旭毫不避讳地直言,当下的中国足球,即便是邀请到神通广大的 “太上老君”来执掌教鞭,想要实现成绩上质的突破,也绝非易事。他认为,在中国,当孩子们处于6 到 15 岁这个足球成长的黄金阶段时,多数俱乐部和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往往过于急切地追求球队整体成绩的提升。他们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如何让孩子们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团队战术、赢得更多比赛胜利上,却在不经意间严重忽略了对球员个人能力的精心雕琢与全面培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足球在青训方面,从孩子 6 岁起,就将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个人能力上。他们注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提升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让他们拥有更为出色的体能和敏捷的反应能力。同时,着重培养孩子们对比赛的敏锐阅读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比赛局势中,迅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杨旭进一步强调,中国足球在球员青少年时期的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球队在一些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极大地限制了球员个人能力的发展,导致球员在成长过程中根基不牢。当这些球员成长到 17 岁左右,面对更为激烈、高水平的比赛时,就会因为个人能力的短板,无法适应比赛的节奏和强度,进而出现成绩断崖式下降的现象。
杨旭的这一观点,为陷入迷茫的中国足球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然而,改变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这种涉及到青训理念根本性转变的问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观念和模式,早已根深蒂固。想要真正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将青训的重点转移到培养球员个人能力上来,恐怕会面临着诸多现实的困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