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老子对“道”与“德”在万物生成与成长过程中作用的总结。这句话揭示了“道”与“德”的本质特征:它们之所以被万物尊崇和珍视,并非因为外在的封赏或强制,而是因为它们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的特性。
一、释义与内涵
1. 道之尊,德之贵
• “道”是万物的本源,赋予万物生机与成长的可能;“德”则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是万物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属性。
• 万物之所以尊崇“道”、珍视“德”,是因为它们是万物生成与成长的根源。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道赋予万物生命,德养育万物。
2. 夫莫之爵,而恒自然
• “莫之爵”意为“道”与“德”并未因外在的封赏或地位而被尊崇,而是因为它们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的特性。
• 老子强调,“道”与“德”的尊贵并非人为赋予,而是因为它们的自然属性。它们不主宰万物,不干预万物的自然生长,而是让万物在自然的状态下发展。
3. 玄德的体现
• 老子将这种顺应自然、不加干涉的德性称为“玄德”,即深远而微妙的德性。这种德性体现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创造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
二、哲学意义
1. 自然无为的理念
• 老子通过“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强调了“自然无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万物的生成与成长是自然的过程,不应被外力干预。
• 这种思想否定了外在权威对万物的主宰,强调万物的自主性和自然性。
2. 道与德的关系
• “道”是万物的本源,而“德”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万物尊崇“道”是因为“道”赋予了它们生命,珍视“德”是因为“德”养育了它们。
3. 反对有神论
• 这一思想也体现了老子的无神论倾向。老子认为,万物的生成与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而非由某个神灵主宰。
三、现实意义
1. 尊重自然规律
• 在现代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万物的生成与成长依赖于自然,人类应顺应自然,而非过度干预。
2. 社会治理的启示
• 在社会治理中,“自然无为”的思想启示政府应顺应民意,尊重社会的自然发展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个人修养的指导
• 对于个人而言,这一思想提醒我们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修养德行,我们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
四、总结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是老子对“道”与“德”本质特征的深刻总结。它揭示了“道”与“德”之所以

被万物尊崇和珍视的原因——顺应自然、不加干涉。这一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为现代社会的生态观、治理观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宝贵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