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2.8万亿的天然气合作项目迟迟没有敲定,双方还存在什么分歧?俄罗斯坚称“没有转向东方”,是否对欧洲还心存幻想?
近段时间,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谈到中俄关系时,认为是俄罗斯在乌克兰遭遇“挫败”,被迫背弃了自己的历史盟友,将外交政策转向东方,开始了“沦为中国附庸”的过程。
显然,马克龙的这番言论,不仅对俄罗斯进行了贬低,还意在挑拨中俄关系。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外长拉夫罗夫就该话题作出了回应,拉夫罗夫表示,客观上俄罗斯的政策中在东方的份额的确有所增加,但是根本原因是西方背信弃义。
同时,拉夫罗夫还强调,俄罗斯与东方的合作从2001年就开始了,俄罗斯不需要“转向”,因为俄罗斯是跨欧亚两大洲的强国、是欧洲太平洋强国。
从拉夫罗夫的回应中,我们看到,虽然俄罗斯被西方围堵排挤,但是在认知里,还是在强调自身的欧洲元素。而且俄罗斯强调“没有转向东方”,其实也在给自己留有余地,我们不禁要思考,如果欧洲不再“背弃俄罗斯”,俄罗斯是否又会“转向欧洲”呢?
毕竟在历史上,俄罗斯是相信过西方的“休克疗法”,并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而且在梅德韦杰夫短暂的总统任期内,也被评价为“亲西方的温和派”,因此在俄罗斯国内,对欧洲抱有幻想的人不在少数。
而在与中国的合作中,俄罗斯也同样是“留有余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
相关报道显示,中俄在项目的合作时间将长达30年,预计每年可以向中国输送多达5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总价值可达2.8万亿人民币。
然而现实情况是,该项目早在2014年,中俄就签署了备忘录,确定了合作的大方向,并在2020年开始了项目的前期工程,按照计划,2023年就应该签署合同。
但是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没有看到中俄敲定最终的合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俄在价格上没有谈拢。
俄罗斯《观点报》援引专家分析报道称,中国希望能够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获得价格折扣,最好是价格能够对标正在运营的“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合作成本。
不过目前俄罗斯没有答应,因为俄方发现“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的价格是中国进口天然气中价格最低的,而且依赖单一的出口市场也对俄罗斯不利。
更有俄罗斯专家认为,台海局势恶化,可能会加速完成项目的谈判,到时候,中国就会发现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会比进口来自潜在不友好国家的天然气更具吸引力。
从俄罗斯专家们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到,中俄天然气项目之所以迟迟未能签署,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在于双方对局势的判断有分歧。
俄罗斯认为中国才是更加急切需要天然气的一方,这显然是忽视了俄罗斯自身面临的困境。此前,俄罗斯出口欧洲的能源渠道几乎断绝,在即将举行的广岛G7峰会上,美国又将联合欧洲推出更加严格的能源限令,俄罗斯的天然气不出口中国,还能出口给谁呢?
从天然气项目的合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俄罗斯要么是对自身还有着盲目的自信,要么就是对欧洲还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归根结底,是俄罗斯对世界局势存在误判,这么下去,俄罗斯很可能还要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