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风格化的文化表达,《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具有哪些学术价值?

影视产业观察 2023-12-31 17:00:43

一部文化纪录片成为“考研必看”是一种什么体验?

这恰恰是抖音出品的纪录片《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刚刚经历的。每期20分钟的体量,分别从一个历史故事引入,在深入浅出的风格化表达中讲解出“青黄赤黑白”五种中国传统颜色背后的文化积淀,并在每期末尾寻找到中国颜色的当代传承和应用,《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凭借其艺术化表达获得了不少影视学、艺术学考研学子的追捧,将其视为年度案例分析佳品。

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得到敏锐且潮流的“考研党”们的青睐,恰恰证明这部纪录片的创新性和经典性。从颜色破题,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地挖掘其传承千载的文化意义,这是《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的高明之处,也是经琢磨、耐钻研的学术意义。

这种学术价值不仅得到了青年学子的敏锐捕捉,也获得了影视学界专家的讨论与认可。这也更进一步地印证了纪录片的创新意义和文化内涵。当其成为一档足够值得解读剖析的视听作品时,其便具有了学术意义上的经典性和行业意义上的标杆性。

轻量化:快传播背后的情感表达创新

作为一档文化纪录片,《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并未采用长篇累牍的解说和演绎,反而一反纪录片常态地采用轻量化表达,在相对紧凑的时间内将信息量高度凝练,免去枯燥冗长的烦躁感,提升观众对这一富有内涵的题材的自然兴趣。

恰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所言:“《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用每期20分钟的中视频体量,有意思、有意义地讲清了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深意。轻体量意味着快传播,有意思意味着精品化,有意义意味着高价值,这些特点是抖音平台的优长,也是一档优秀网络视听文化纪录片的应有标准。”

从以短视频起家的抖音生根发芽,《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天生带有抖音的互联网基因和高效传播能力。用中视频的体量精悍地讲好一个故事,恰恰是抖音的拿手好戏。在《光明日报》高级编辑、编务统筹李春利看来:“只有5集,每集20分钟,却像展开一部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以年轻化的现代语境揭示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

用精巧的篇幅展开这部历史长卷,《了不起的中国颜色》抓住的是“情感”这个叙事关键词。观众被这部纪录片深深吸引,本质上并非真正对颜色的知识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反而是被其中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所表达出的情感所深深吸引。在这个意义上,知识仅仅是情感的附属品,纪录片也恰恰抓住这一特征,让轻体量的作品仍然足够吸引人、具有可看性。

从用胭脂来传递上官婉儿与武则天之间的君臣师友,到月白象征白居易与湘灵的竹马青梅,在这部以“颜色”为题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由RGB标准编织出的颜色本身,更是由此引申开的穿越千年的故事与情感。用制片人宋毅国的话说:“纪录片中呈现的每一种颜色的情感,其实不是我们赋予的,而是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的。我们只是去挖掘、去呈现出来。”

事实上,挖掘、呈现情感这种手法本就是文化纪录片的叙事新意。内容不虚、形式不拘,《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用情感打动人、用文化浸润人,在新颖的表达中传递硬核的历史知识,从而真正完成着纪录片成风化人的艺术使命和媒介任务。

风格化:唯美视听表达东方极致美学

在制片人南夏阳看来,《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与传统意义上纪录片最大的区别是其具有鲜明的风格化,对年轻群体有更强的可读性吸引力。

这种风格化首先体现在每期都邀请一位明星嘉宾作为引入故事的推荐人。当明星走进纪录片的视觉框中,纪录片便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与综艺节目的“融合态”,得以利用艺人的个人影响力去传递历史文化的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认为:“《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纪录片以明星推荐人为媒、以颜色为介、以故事为线,从最具中国特色的五种颜色切入,从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事入手,通过讲述每种颜色的来历、意涵、制作手法以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渊源,通过讲述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动人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博大和东方美学的韵味、意境等润物无声地传递给了观众。”

“明星推荐人为媒”是纪录片得以走向大众的第一步,也是其呈现青春风格化的关键一招。在此基础上,《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则用更有美感的拍摄方案,让纪录片的艺术性得以充分凸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纪录片《中国医生》总导演张建珍的眼中,《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作为一部纪录片具备了诗意的语言符码和审美意境,让纪录片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品。比如花前月下的“月白”用富有诗意却稍有遗憾的故事,为所有观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也为“月白”这种颜色赋予了时代新解,这正是纪录片艺术性的最大功用和价值。

颜色本身就是艺术学和美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纪录片将视点聚焦于此,尤其是淡雅的“中国颜色”上,便首先具备了唯美的前提要素。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这些颜色仅仅听名字就足够富有诗意和浪漫色彩,而其背后的东方神韵,也成为纪录片得以挖掘的文化宝库。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教授关玲细致地剖析了每种颜色中蕴藏的意境美学:“上官婉儿和武则天,胭脂红和花钿,女性智慧和女性的独立品格让历史有了一抹瑰丽。白居易和月白色的故事,是诗意是情感是东方想象,是用颜色演绎的意境。宋徽宗与石青,是千里江山如故的夙愿和壮志未酬的怅然。薛涛的松花黄和草木染的含蓄,不仅是国家非物质遗产,也是中国意象。卓文君的黛眉是远山与丘壑,是坚定与潇洒。”五个故事对应着五种色系,又展示着五种文化内涵,纪录片用影视化的故事创作和文艺表达,在颜色的主线里突出着文化的奥义,最终用唯美的视听语言呈现出极致的东方美学。

学术化:颜色背后的深层文化机理

从小小的颜色破题,《了不起的中国颜色》实则洞见了中国古典艺术的脉络和沿革。横向来看,纪录片在专家的解读挖掘中展示着不同颜色的情感内涵;纵向来看,纪录片也讲述着时代更替带给中国颜色的客观影响。这些知识点,恰恰是纪录片在艺术史学上体现出的学术价值。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的创新在于选择颜色作为独特切口,在历史脉络中寻找积淀在颜色中的文化意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节目每期以一个真实史实改编的小故事破题,有传奇曲折的庙堂秘史,也有花前月下的中国浪漫。中国颜色之所以‘了不起’,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富的历史典故作为其文化底蕴的生动注解。”

当纪录片从一个颜色,谈到一幅画作,谈到一首诗篇,谈到一段经历,谈到一种人生的时候,每一位观者都会由此感到一种深度共鸣,仿佛从一点彩色的笔墨中纵览着整个华夏文明的文脉和传承。纪录片通过极强的文化延展性,获得了富有学术价值的讨论空间,由此引发更多高学历人群的关注。

在影视学的角度上,《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也用全新的架构开创着文化纪录片领域的新天地。每一期纪录片都紧凑地划分了三个部分,一是明星介绍人提起观众对中国颜色的兴趣,二是通过直观易读的历史内容再现帮助大家回顾这个颜色的知名相关历史片段,三是着眼当代探寻这个中国颜色目前的境遇和发展。

其中,在当代寻找中国颜色的表达显得十分有意义,这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实践,也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传播落实。尹鸿注意到这一点:“追溯历史的同时,《了不起的中国颜色》也关注这些颜色的当下活力,呈现在器物、服饰等生活领域重新成为流行审美风尚的色彩现象,在古今对话中凸显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关玲则更进一步地将其概括为“让现实在艺术中与历史衔接”。她认为:“从颜色的知识,到瓷器、青铜器、服装等物品的色彩使用,纪录片呈现的是学术、是文化、是历史,也是传承,更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日常审美。”

文化如果仅仅在口号里发展,那么其就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传承。因此,节目在每期的最后篇章寻觅中国颜色的当下身影,尤其是找到非遗作为节目的落脚点,是在根本上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并通过大众化的视听传播手段和广谱式的抖音传播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中国颜色,投身到保护和发扬的行动中来。

将小小的颜色放置在宏观的历史中,又将宏观的历史凝缩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上,《了不起的中国颜色》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着有学理性的文化知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其本身也成了影视学理性的一部分。

恰如高贵武对该片的总结:“从制作手法和屏幕效果呈现来看,这是一部创意精巧、制作精细、画面唯美、风格独具的纪录片,其中既有对中国颜色的学术考究,又有对名人故事的精心演绎,是在探索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讲述颜色里的中国方面做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0 阅读:2

影视产业观察

简介:关注中国影视潮流脉动,放眼全球影视产业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