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幸胡医声

2025年,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DRG/DIP支付全覆盖、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分级诊疗、一号管N天……一系列政策冲击下,公立医院的财务账本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震荡。某西部区级三乙医院院长坦言:“我们年收入1.7亿,却背着2-3亿债务,发工资都要靠贷款周转。” 这并非孤例,就拿笔者身边的医疗单位来说,某市级医院每年要还银行贷款利息都要四五千万元,这可是存利润啊,按照医院平均结余率3-5%来算的话(这个结余率算是运营的相当不错的了),这医院的毛收入就要达到10多个亿才有这么多结余,就这还没有算上还本金的钱,如果算上,家底再厚实的医院,过不了几年也要坐吃山空了。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资产负债率达44.09%。医改大潮中,公立医院的账户究竟还能撑多久呢?公立医院的债务如何化解?如果国家不出手,未来倒闭潮里的医院将会有更多公立医院?
NO.1
收入“断流”:从“以药养医”到“开源无门”
1. 药品加成取消:每年损失超千亿
2017年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后,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从40%骤降至23.59%(浙江数据)。以某三甲医院为例,仅药品零加成一项,年损失就达5000万元。尽管政策要求“腾笼换鸟”,通过调整服务价格补偿,但现实是: 价格调整滞后:医疗服务价格3年未动,而设备、耗材成本年均上涨8%(国家医保局数据)。 财政补助不足:湖北省县级医院改革试点显示,财政投入仅能覆盖药品减收的20%,剩余80%需医院自行消化。
2. 医保支付改革:从“按项目付费”到“按病种包干”
DRG/DIP支付方式全覆盖后,医院收入与成本直接挂钩。合肥市某医院通过DRG改革,平均住院日从8.41天降至8.13天,医保结余超5000万元。但西部某市的区级三乙医院却因DIP亏损率达30%,年收入1.7亿中,3000万需贴补医保窟窿。
3. 财政“断奶”:补助占比不足5%
2025年中央财政对公立医院的补助仅增长3.6%,而医院运营成本年均增长12%。浙江省财政厅数据显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比从2010年的12%降至2023年的7.9%,部分县级医院甚至不足3%。
NO.2
成本“洪水”:债务、人力、设备三重挤压
1. 债务危机:从“扩张红利”到“偿债深渊”
2009-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从3687亿增至1.92万亿,资产负债率从32%升至45.18%。某西南三甲医院因新建住院大楼,负债近4亿,每年利息支出超2000万,相当于该院全年净利润的3倍。
2. 人力成本:“养人”比“救人”更贵
医务人员薪酬占比从2015年的28%升至2023年的34.7%(南充数据)。某中部三甲医院人力成本达3.2亿元,占总收入的32%,而DRG支付下,医生收入与成本控制挂钩,骨干医生流失率同比上升15%。
3. 设备更新:“不买等死,买了找死”
某区级医院因无力更新设备,20年前的CT仍在使用,而近10年购置的设备因超期服役面临安全隐患。设备租赁公司趁机抬高租金,一台MRI年租金从500万涨至800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NO.3
突围之路:从“被动承压”到“主动转型”

1. 管理升级:向“精益化”要效益
成本管控:湖南某医院通过DRG成本分析平台,将药占比从38%降至23.59%,年节约耗材成本1200万元。
流程再造:郑州某医院推行“病床资源共享”,床位利用率从72%提升至84%,年增收超5000万元。
2. 服务创新:从“治病”到“健康管理”
延伸服务链:北京某医院开设“体重门诊”“睡眠门诊”,健康管理收入占比从5%升至15%。
医防融合:昆明市推动“医院-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模式,慢性病管理成本降低30%,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2%。
3. 政策协同:政府“兜底”与市场“输血”
财政精准补贴:浙江对重点学科、临床专科给予专项补助,2023年投入161.24亿元,推动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35.93%。
社会资本引入:广东省试点“公立医院+社会办医”联合体,引入50亿社会资本建设国际医疗中心,政府持股30%,收益按比例分成。
NO.4
未来预测:生死攸关的“五年倒计时”
2025-2030年,将是公立医院财务转型的关键期。国家医保局明确,DRG/DIP支付将覆盖90%以上病种,倒逼医院控费提质。同时,6万亿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政策落地,部分医院或迎来债务重组契机。但挑战依然严峻: 一是政策风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若长期滞后,医院将陷入“越控费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二是技术冲击:AI辅助诊断、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普及,设备折旧成本年均增长15%。 三是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诊疗需求增长30%,而医保基金支出增速已达17.6%,远超收入增速。

结语:公立医院的账户能否“撑住”,取决于三重博弈:政策调整的速度、医院转型的力度、社会资本的温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精打细算”的管理智慧、“开放共赢”的合作心态,才能在医改浪潮中守住公益性底线,实现可持续发展。毕竟,医院的账本不仅关乎财务健康,更关乎千万患者的生命重托。
亏本是现实存在的,而支持却是理论上的
社会资本有温度???20年后中国的老年期高峰就到了,过日子之后人口就是断崖似减低,但是自动化肯定是越来越先进,也可能开疆拓土了,人少了,但资源不能少吧,生存的空间不能少吧!!!
老百姓等着看病难,看病贵,更严重吧
为啥医院必须自己挣钱
资本都是逐利的,资本介入会带来什么?
力争上游,总结一个字,卷
医院医疗设备是有使用年限的,超过年限不强制更新,继续使用会面临巨额罚款,光医疗设备更新每年都是巨大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