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过,不争不抢的人,无人能与之抗衡。
这也可以理解为《琅琊榜》中几个人成功上位的原因。
在《琅琊榜》一开始,太子和誉王为了争夺皇位而展开激烈的竞争。然而,他们的争斗最终以誉王自杀、太子被贬而结束。
反观靖王,他在整个夺嫡之争中始终保持低调,却最终坐上了皇位
在第五集中,庆国公因被指控非法侵害他人而被揭发。太子为了成功扳倒庆国公,让谢玉的女婿卓青瑶护送原告直至京城。
梁帝派悬镜司夏东调查此案,太子和誉王都争相主审此案,这令梁帝感到困扰。
由于审理此案会得罪人,梁帝不想让太子或誉王其中一人负责。
这时,他想到了其他皇子。
之前,因为赤焰一案,靖王一直备受冷落,未得到梁帝的疼爱与关心。此时,这个得罪人的案子被交给了靖王来审理。
靖王不负所望,以最快的速度了结了此案,展现了他的才能。这让他得到了梁帝的口头表扬,并赢得了沈追、蔡荃等正直之臣的信任与支持。
这个案子原本是太子为了打倒誉王的军方而设立的庆国公案,但当誉王与太子争夺不下时,梁帝选择了与两者无关的靖王来处理此案。
最终,靖王从中渔翁得利,为他日后的夺权之路开了一个好头。滨州侵地案也让蔡荃获得了梁帝的关注。当时朝局中誉王与太子分庭抗礼,朝廷六部纷纷表态站队,而蔡荃则是不偏不倚,只做好自己的事情。
当靖王主审滨州侵地案时,蔡荃的审理获得了梁帝的赞赏,让梁帝记住了他。
第十集中,一场谋杀案牵扯到吏部和刑部,凶手竟然是吏部尚书何敬忠的儿子何文新。由于吏部和刑部都是誉王的人,刑部尚书齐敏找了一个与何文新相似的人替换了他。
然而,这个秘密被太子的人揭发,告知了梁帝。结果导致何敬忠和齐敏被治罪,刑部因此事被牵扯的人多达一半,令梁帝十分苦恼。
当时梁帝正因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担任尚书而烦恼,便问靖王他认为谁合适。
靖王回答说,六部的事务他从未插手过,如果不是上次奉旨主审滨州侵地案,他恐怕一个都不认识。听到滨州侵地案,梁帝想到了蔡荃。看到蔡荃并未被牵扯到谋杀案案,梁帝便任命他为刑部尚书。
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各方势力都想要争取。在这样的情况下,户部沈追保持中立,不将未来维系在某个人身上,而是沉下心来踏实做事。
第十集中,户部尚书娄志敬因兰园藏尸案而下马,户部尚书之位空缺。太子和誉王都想让自己的人来补缺,这让梁帝感到困扰,因为他找不到一个能让各方都满意的人选。梁帝对中书令柳成说,如果继续这样下去,户部的政务就要乱套了。柳成回答说,户部那边有沈追代理着,一时没有问题。
提到沈追,梁帝想起他说过,在世家的子弟中很少有像沈追这样的人才。之后梁帝了解到沈追既不是太子的人,也不是誉王的人,便任命他掌管户部任尚书一职。
蔡荃和沈追在太子和誉王的夺嫡中都是保持中立,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参与夺嫡。因为这个原因,再加上他们自身的能力,他们获得了梁帝的赏识,得以高位。
这几个不争之人最后都达到了争的目的,反倒是那些争得难分难解的人,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在《琅琊榜》中,不争的智慧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选择退让,但这并不代表对命运的屈服或卑躬屈膝,而是为未来做好铺垫和积累。
一味的争强好胜或退守忍让都不是明智的选择,而应该在争中留有余地,在让中铺垫积累。不争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当我们选择不争时,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与他人争斗。
写文不易,点个“赞”和“关注”呗,感谢大家,感谢平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现实是你不"争",只有干活的命,领导都明着说你不走动我怎么认识你?你和我不熟我为什么提拔你?
看似不争,实则上不偏不倚,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