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内,有一座坛形的小山头,上面矗立着一座小庙,被称为“天台庵”。这里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现存五代时期的正殿和一块唐代石刻造像碑。1988年1月13日,天台庵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2月15日下午,我离开原起寺以后,顺着浊漳河向西北,来到五公里外的王曲村。进入村子中央的广场,在热闹的街道旁边,有一扇紧闭的小门,通往上方的天台庵。将车停好,赶到门外,正巧有人请来文保员开门,我就跟着他们免费走进天台庵转了一圈儿。
从西北角的小门进入天台庵,四周砌筑矮墙,好像一座孤岛。在面积约340平方米的台子北侧,正殿坐北朝南,造型质朴无华,气势稳固如山,更加超凡脱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屋顶。屋面铺灰瓦,琉璃鱼尾吻,正脊中部有宝塔形装饰。
在正殿的左前方,竖立着一块龟趺座的石刻造像碑,螭首中间雕刻着一龛佛祖和菩萨,高2.5米,宽0.8米,厚0.25米。根据形制判断,此碑为唐代镌刻,碑阳方格依稀可见,但是字迹漫漶不清。
过去,正殿的创建年代不详,跟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对比,从平面、立面到内部的构架形式都很相似。檐柱比例,屋架举折,翼角飞椽,柱头铺作的制作手法,处处都显示出唐代的建筑风格。因此,天台庵长期被认为是晚唐时期的建筑,成为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2014年,对天台庵进行维修时,在脊下发现“长兴四年九月二日地驾必匠人曹谢宁王昉口口四故记制榑士张王”的题记,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座大殿修建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
殿内原本无柱,空间宽敞,视野开阔。四椽栿通达前后檐柱,十二根立柱都嵌于墙体中,纵向的主要承重是两根四椽栿。四椽之上,蜀柱挺拔,上置栌斗承平梁。平梁之上,驼峰、蜀柱、栌斗、捧节令栱和替木相连托举起脊槫。在梁架的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与平梁相交,叫做“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