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最近几天,我一直在关注着WTT新加坡大满贯赛事。
作为一名老球迷,发现这次比赛的门票价格和现场管理问题引发了不少争议。
很多球迷吐槽说,这哪里像是在看国球比赛,感觉更像是在参加一场奢侈品发布会。
让我们聊聊这次比赛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门票价格和规则。
训练课的门票要90新币,折合人民币480块钱!
看个训练课就要花这么多钱,这在乒乓球历史上还真是头一遭。
更夸张的是,看热身赛加合影的门票居然要5300到11000元!
不少球迷都在问:乒乓球什么时候变得这么“高大上”了?
说实话,我也理解商业赛事要赚钱。
但是你看看同期在新加坡举办的WTA250网球赛,18新币就能看一下午5场比赛,这差距也太大了吧?一边是动辄上千元的天价票,一边是亲民的90元门票,这让普通球迷情何以堪?
更让人无语的是现场的管理规定。之前说好只禁止带闪光灯的相机,结果到了现场连普通相机都不让带。球迷带了小望远镜,第一天能进,第二天突然又不让带了。寄存还得另外付费,这不是摆明了要挣球迷的钱吗?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在于,WTT似乎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乒乓球在中国是群众运动,是国球。过度商业化可能会适得其反,把普通球迷都赶跑了,对整个项目的发展反而不利。
看看王楚钦、孙颖莎这些当红选手,他们连续四年春节都在参加比赛,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乒乓球这项运动越来越好吗?可惜樊振东、陈梦和马龙这些奥运冠军因为世界排名的问题没能参赛,这对球迷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要说这次比赛最让我感慨的,就是看到很多球迷专程从国内飞到新加坡看比赛。
有的是全家总动员,有的是凑钱和朋友一起来,就为了能亲眼看看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比赛。
结果到了现场,各种限制,各种额外收费,这不是辜负了球迷的一片热忱吗?
我认为,WTT确实需要好好反思一下。商业化没有错,但不能忘了体育的本质。球迷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只顾着赚快钱,不考虑球迷的感受,长远来看对谁都不好。
作为体育评论员,我想说的是,好的体育赛事应该既能实现商业价值,又能让普通球迷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你们觉得WTT新加坡大满贯的做法合适吗?如何才能在商业化和普及化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