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澜昌
在全球局势动荡、美国内外交困的当下,特朗普政府竟打算在总统生日当天为自己“阅兵庆生”,还选在象征联邦权力核心的华盛顿特区举行。若非《国会山报》《政治新闻网》等多家美国媒体爆料,外界几乎难以想象,在通胀高企、社会撕裂、民众抗议此起彼伏的现实面前,特朗普能如此“豪气干云”地策划一场炫耀肌肉的国家级典礼。

此事目前虽尚未正式敲定,但军方已经参与前期准备,路线也已由五角大楼通往白宫——象征性的权力走廊可谓布置得别具用意。巧的是,这一天正是特朗普79岁生日,也是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在白宫口中的“尚未安排”背后,其实隐藏着极强的政治意图和精心设计。
自2025年再次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急于恢复并夯实自己的强人形象。无论是推动1万亿美元国防预算,还是对全球100多个贸易伙伴施加“对等关税”,都透露出一个信号:这是一个重新拥抱硬实力的美国政府,而阅兵,正是这个姿态的极致表达。特朗普心中或许渴望效仿法国、俄罗斯,以盛大的军队展示为其政治主张披上国家荣耀的外衣。然而问题在于,美国从不是阅兵文化的拥趸,国内对此类高调秀肌肉的行为历来保有天然警惕。
事实上,美国自独立以来,在本土举行大型阅兵式的次数屈指可数。最近一次规模相当的还要追溯至1991年海湾战争胜利后的庆典。即便是在国家遭受创伤如“9·11”事件之后,美国也选择的是悼念而非阅兵。这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制度自觉。对这个建立在“有限政府”基础上的联邦国家而言,将军队作为总统个人权力工具的行为,始终是一条红线。而特朗普却一次次试图突破它。

要知道,这场阅兵不只是一个“生日烟花”,它背后的政治意味远比表面隆重更具危险信号。在当前全球格局中,美国正在以极具进攻性的姿态对外——从加征全球关税、重启对伊谈判、加紧对华遏制,到强行介入中东事务,特朗普试图重塑“美国第一”的战略强势形象。而军队的高调露面,则是其“文明包装”下的武力备演。如此安排,不仅是为其执政加冕,更是在国内外传递一种咄咄逼人的信息:美国将以铁拳形式回应任何挑战,包括来自盟友、对手,甚至是本国民众的不满。
此外,阅兵所耗费的巨额资金也是一道现实难题。美国政府赤字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落后、民众医疗教育资源紧张尚无着落。而一场阅兵式少则数千万,多则上亿美元开销,却可能成为特朗普的“生日排场”。这无疑是对纳税人意愿的漠视,更是对公共财政责任的践踏。2018年特朗普首次提出阅兵计划时,因预算过高被军方和地方政府婉拒,时隔七年,他显然不打算再被“现实打败”。
特朗普的野心也不仅限于展示军容。此时举行阅兵,也是在为2026年美国建国250周年造势。他试图通过一系列象征性举措塑造“国家再起”的叙事逻辑,将自己打造为“重建美利坚”的英雄领袖。问题在于,这种“领导人神化+军事图腾”的剧本在民主国家中早已被历史证明存在严重隐患。从拿破仑的加冕仪式,到极权政体的军民同庆,从来不是走向民主巩固的开始,而恰恰是集权冒进的前奏。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国内政治氛围也在为这种高调军事主义提供土壤。保守派右翼不断推动“强硬外交”和“爱国主义教育”,国会山的共和党人甚至频频呼吁增加军费、限制媒体自由,构筑“美国优先”的精神高墙。阅兵或许只是其中一环,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标志着一个失衡的美国,正在用“军事动员”代替“社会治理”。
华盛顿市长和陆军发言人的表态都透露出“顺水推舟”的意味。一边强调尚未定案,一边却已启动路线勘察、筹划规模。这是一种掩饰,也是某种默认。特朗普本人在2017年观摩法国巴士底日阅兵后就念念不忘,阅兵梦未成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借建军250周年“顺势而为”,既能圆梦,又能加分,实在是一举多得。
但是,美国需要的是军队为国而战,而非为人站台。需要的是财政优先民生,而非为领导人撑门面。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军队不是政治秀场,国家也不是权力游乐园。如果特朗普真的想让美国再次伟大,就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而不是让坦克开进宪政的广场。
阅兵究竟是纪念军魂,还是包装权力?是荣耀国家,还是炫耀个人?美国社会和世界舆论有权追问。在一个全球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真正值得纪念的,是对和平与民主的坚守,而不是对强权与虚荣的沉迷。倘若6月14日真有阅兵响锣,那这一声锣响,恐怕不只在为军队庆生,也在为美国的制度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