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虫是一种很奇特的昆虫,它身体细长如竹节,具有出色的拟态能力,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很有趣的生物。在竹节虫养殖中,产卵刺激是个关键环节。就像有的养殖户发现,在特定的湿度峰值下,竹节虫产卵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明显提升。我在一个养殖论坛上看到有网友分享,他在自己家小范围养殖竹节虫时,尝试控制湿度来刺激产卵。
竹节虫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奇特的外形上,在科研和作为宠物昆虫方面都有一定价值。在一些小型养殖场或者家庭养殖场景中,养殖竹节虫面临不少痛点。养殖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产卵来说,它受很多因素影响。我自己曾经尝试过养殖竹节虫,一开始根本搞不清状况。竹节虫产卵很随机,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它多产卵。
湿度在其中起到很大作用。我了解到在南方的一些散养竹节虫的养殖户,因为当地湿度相对较高,竹节虫的产卵量就比北方干冷地区在同等条件下要多一些。有个广西的养殖户就说,他发现当空气湿度保持在70% - 80%时,竹节虫的卵的孵化率就比较高。而且这个湿度范围好像还能影响卵发育成幼虫的速度,大概能让幼虫提前10 - 15天出现。北方的一些养殖场在冬天的时候,由于室内比较干燥,就很难让竹节虫正常产卵,就算产了卵,孵化率也很低。
不同品种的绿植对竹节虫产卵也有影响。比如说绿萝、吊兰、文竹、龟背竹和散尾葵这几种绿植。绿萝大家都比较熟悉,枝叶繁茂,在室内养殖很普遍。我发现如果把竹节虫养殖在有绿萝的环境中,竹节虫似乎更喜欢在有绿萝叶子的角落产卵。可能是因为绿萝叶子面积大,为竹节虫提供了一定的掩护。像吊兰,叶片细长,它周围的湿度好像和空气湿度不太一样,我在养殖过程中发现,竹节虫在吊兰旁边产卵的频率也会有所不同。文竹呢,它的枝叶比较纤细,周围的小气候好像更适合竹节虫栖息,可能是因为它的枝叶能对空气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龟背竹叶子上有一定弧度,我想这个会不会影响空气流动或者湿度分布呢?我就观察到竹节虫有时候会在龟背竹较大的叶子下面活动,而且在那里产卵的情况也比较多。散尾葵是一种很常见的室内绿植,它的叶子向四周散开,就像一个小小的“湿度保护区”。有养殖户说,在有散尾葵的房间里,竹节虫的生活习性好像都发生了改变,产卵量增加了不少,而且卵的孵化同步化也比较明显,大概间隔3 - 5天就会有一批新的卵孵化出来。
在养殖场里,竹节虫的产卵量还和空间大小有关。我认识的一个养殖场的老板,他说他在一个小盒子大小的养殖容器里养殖竹节虫,结果产卵量很少。后来他把养殖空间扩大到几个平方米的大箱子,还铺上了适合竹节虫栖息的小树枝和叶子,就像是模拟自然环境一样。在这个大的空间里,竹节虫的产卵量明显增加了,大概每个月要比在小容器里多产卵30 - 50枚。而且不同种类的竹节虫在相同的环境下,产卵量和卵的大小也不一样。像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华竹节虫,它的卵相对比较小,但是在适宜的环境下,每个月产卵量能达到100 - 150枚左右;而有一种较大型的澳洲竹节虫,它的卵就比较大,每个月产卵量大概在50 - 80枚之间。
孵化同步化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知道有些养殖户在养殖竹节虫的时候,发现孵化不同步是个大问题。就像我之前看到某个帖子,有个养殖户的竹节虫卵,有的早就孵化了,有的却迟迟不见动静。后来他尝试了很多方法,最后发现调整湿度和温度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他把湿度控制在65% - 75%,温度在25 - 30摄氏度之间,大概经过2个月左右的时间,竹节虫卵的孵化就逐渐同步化了。
从地区差异来看,北方养殖竹节虫面临的环境挑战更多。就拿山东来说,山东的气候比较干燥,冬天室内有暖气的时候更是干燥,竹节虫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自然产卵。但是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比如广东,气候温暖湿润,对于竹节虫的养殖就比较有利。不过,南方也有问题,像广东夏季雨水多,湿度过大时也会影响竹节虫的正常生长,容易导致病虫害滋生,像一些真菌可能会在潮湿的环境下繁殖,感染竹节虫。
在家养竹节虫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忽略了湿度的精准控制。我有个朋友在家养了竹节虫,他只是偶尔想起来给周围环境喷点水。结果竹节虫很长时间都没有产卵,后来我建议他购买一个湿度计,精准地把控湿度。当他按照合适湿度,大概每3 - 4天调整一次湿度,保持在70%左右,并且在竹节虫的生活区域添加了一些苔藓,模拟自然环境后,大概过了40天左右,就开始看到竹节虫产卵了。
在农场养殖竹节虫时,土地的类型也可能影响产卵情况。我有一个朋友在山区的农场养殖竹节虫,那里土壤比较疏松,富含腐殖质。他发现竹节虫在这种环境下产卵比较多,而且卵的质量很好。他猜测可能是土壤中的微生物或者矿物质对竹节虫的产卵有影响。但是在平原地区的农场,土壤比较紧实,养殖竹节虫的时候,产卵量相对就少一些。他还尝试在平原农场的养殖地里添加了一些山区的腐殖土,过了一段时间,发现竹节虫的产卵量有了一定的提升。
对于竹节虫养殖来说,通风也非常重要。我了解到一个小型养殖场,由于养殖空间比较封闭,通风不好,竹节虫的生长就受到影响。虽然湿度控制在比较适宜的范围,但是因为通风差,空气不新鲜,竹节虫变得很虚弱,产卵量也很少。后来这个养殖场老板增加了通风设备,经过大概1个月的时间,竹节虫的状态开始慢慢变好,产卵量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再说说竹节虫的食物供应对产卵的影响。竹节虫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食物的需求不同。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范围的观察,在竹节虫幼体阶段,以比较嫩的树叶为食,像构树叶子就很受它们欢迎。如果在这个阶段食物供应不足,竹节虫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进入成虫期后产卵量也会减少。而成年竹节虫可以吃一些比较粗糙的树枝树皮,像杨树的树皮,成年竹节虫吃了之后身体更健康,产卵量也会增加。我认识一个养殖竹节虫的农户,他在冬季的时候没有储备足够的食物,结果竹节虫到了产卵期产卵量只有平时的60%左右。
还有一些特殊的气候因素也会影响竹节虫产卵。例如突然的大雨或者大风天气,对于户外养殖的竹节虫来说是很危险的情况。我有个朋友在自家院子里面养殖竹节虫,有一次突然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他发现竹节虫的产卵盒被打翻了,很多卵都被水淹了,导致那一批卵的孵化率为零。而且在寒冷的天气里,如果保暖措施没有做好,竹节虫的产卵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东北的一些养殖尝试中,冬天如果不给竹节虫保暖,它们基本就不产卵了。
从时间元素来看,竹节虫的养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像从小苗到成虫,大概需要3 - 6个月的时间,而要达到稳定的产卵状态,可能需要1年左右。在这期间,养殖者需要不断地根据竹节虫的生长情况调整养殖环境。比如说,刚开始养殖的时候,竹节虫的卵可能只需要保持在60%的湿度就可以正常孵化,但是随着竹节虫成长,湿度可能就需要调整到70%左右才更有利于后续的发育。
在养殖竹节虫的过程中,对于湿度的峰值控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个养殖爱好者,他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湿度峰值来刺激竹节虫产卵,做了很多实验。他先是用湿度计记录不同湿度下的竹节虫产卵情况,从40%到90%都进行了尝试。最初他发现湿度在85%的时候产卵量有所增加,但是持续观察后发现,这样的情况持续一周左右后,卵的死亡率开始上升,可能是湿度太高引发了霉菌滋生。于是他又降低湿度,最后发现湿度在70% - 75%之间是最适宜的,不仅产卵量稳定,卵的孵化同步化也很好。
不同种类的绿植在调节湿度方面还有不同的作用时间长短。像绿萝,它的保湿能力比较好,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维持周围一定湿度,在大概一周内都能让周边保持相对较高湿度。而文竹虽然能调节小气候,但是这个效果持续时间比较短,可能两三天左右湿度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龟背竹在白天能够较好地调节湿度,但是到了晚上,由于蒸腾作用减弱,调节湿度的能力就下降了。
在野外环境中,竹节虫的产卵似乎是有自己的规律。我看到有生态纪录片里介绍,竹节虫会选择在一些隐蔽、湿度合适的地方产卵,比如在树皮的缝隙里,或者是和一些苔藓植物混合生长之处。这说明在模拟野外环境进行人工养殖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湿度这个因素,还要考虑到空间的布局,像给竹节虫提供类似树皮缝隙或者和苔藓植物搭配的环境,这样有助于提高产卵量和孵化成功率。
回到养殖场或者家庭养殖场景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因素,养殖工具也很重要。我见到有的养殖户用很普通的塑料盒子来养殖竹节虫,结果发现竹节虫在里面活动受限,产卵也不规律。后来有人改用了有透气孔的木质盒子,既保证了通风,又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竹节虫的产卵情况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养殖竹节虫还需要注意光照的影响。我在一些养殖案例中看到,过强的光照会抑制竹节虫的活动,从而影响产卵。有一个在南方养殖竹节虫的养殖户,他的养殖间光照太强,竹节虫总是躲起来,很少产卵。后来他在养殖间加了一层遮阳网,把光照强度降低了之后,竹节虫的产卵量慢慢增加了。而且光照的时长也有讲究,不同的季节可能需要调整光照时间,像在冬季,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能有助于竹节虫的产卵。
我觉得竹节虫养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地方。比如如何更精准地利用不同绿植来调节环境,或者有没有新的方法来控制孵化同步化。大家有没有在养殖竹节虫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或者有什么独特的发现呢?欢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