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彭的灿烂笔记
编辑|小彭的灿烂笔记
声明:本文陈述内容参考的“官方信息来源”,均赘述在文章末尾,感谢支持。
【前言】在全球化的商中,中国企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容忽视的力量。
而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华为、中兴等科技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遭遇技术封锁和市场排挤,到赵长鹏、覃辉等华人企业家在美面临法律诉讼、资产罚没等困境,美国对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限制措施不断升级。

但在这重重困境中,有一位中国企业家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他白手起家,用1万元借款创立了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他被称为“中国并购王”,带领中国企业完成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跨国收购;他手握百亿资产,却选择将企业无偿交给国家。
他究竟是何方神圣?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又为何会让美国对他忌惮不已呢?

1984年,26岁的任建新还是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的一名普通员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锅炉水垢问题导致每年浪费1750万吨原煤,而当时中国每年的原煤增量仅为850万吨。
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能节约资源,还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任建新决定创业,他向单位借了1万元,带领7名同事成立了“蓝星清洗公司”。
创业初期,他们住在简陋的防空洞里,靠免费清洗茶壶、水杯打开市场。
其中有一次,他们成功清洗了一台即将报废的锅炉,赢得了1900元的报酬,从此订单纷至沓来。
创业第一年,蓝星就赚了24万元,这在当时堪称天文数字。

而任建新并没有将利润据为己有,他将大部分收入上缴国家,只留下一小部分用于企业发展,这种“兴业报国”的精神,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任建新不仅是一位创业者,更是一位战略家,他深知,中国化工行业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必须打破西方巨头的垄断,所以在2004年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2004年5月,以蓝星集团和昊华集团为主体,组建成立了中国化工集团,任建新成为这一“产业领域新王者”的总经理。
中国化工集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化工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任建新带领中国化工集团,继续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并购行动,先后收购了法国安迪苏集团、澳大利亚凯诺斯公司、法国罗地亚集团的有机硅及硫化物业务、全球第7大农药生产商以色列的马克西姆——阿甘(Adama)、欧洲最大光能板生产商REC以及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商意大利的倍耐力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
这些并购行动,不仅让中国化工集团迅速扩大了规模,提升了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让中国化工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任建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并购王”,成为了美国最忌惮的中国企业家之一。
他的并购战略,不仅改变了中国化工行业的格局,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榜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雄心。

2015年,全球农化行业风云变幻,美国陶氏化学与杜邦宣布合并,德国拜耳以全现金方式收购孟山都,这些巨头的合并重组,让全球农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中国化工集团意识到,如果不能在农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农业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于是中国化工集团将目光投向了瑞士先正达……

先正达成立于1999年,是全球领先的农化和种子公司,在高价值种子领域名列第三,拥有最具实力的运作和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研发实力,每年投资于研发的经费超过8亿美元。
其业务遍及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领先技术涉及基因组、生物信息、作物转化、合成化学等多个领域。
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向先正达提出正式的收购意愿,而这一收购计划从一开始就遭遇了重重阻碍。

先正达对与中国企业做生意兴趣缺缺,强硬地拒绝了中国化工的收购请求。
与此同时,美国等国家也对这起收购案表示出了极大的警惕和反对,他们担心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后,会打破全球农化市场的现有格局,威胁到美国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
但任建新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深知先正达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先正达拥有一万多个专利,涉及业务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在农药和种子技术方面的优势,正是中国农业所急需的。
收购先正达,不仅可以提升中国在全球农化市场的地位,还能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为了推动收购案的进行,任建新带领团队展开了艰苦的谈判和公关工作。

他们深入了解先正达的需求和顾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方案,以消除先正达的担忧。
同时,他们积极与美国等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努力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化工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

美国等国家不仅在政治上对收购案进行阻挠,还在法律和监管层面设置障碍。
他们对收购案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试图找出各种理由来阻止收购的进行。
此外,其他竞争对手也对先正达虎视眈眈,试图从中搅局,增加了收购的难度。
但任建新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智慧,带领团队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

他亲自与先正达的管理层进行沟通,展示了中国化工的诚意和实力。
同时,他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为收购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经过长达两年的艰苦谈判和努力,2017年,中国化工终于成功收购了先正达100%的股份,收购价格高达430亿美元,创下了当时中国海外并购的最高记录。

这一收购案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化工集团一跃成为全球农化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也让中国在全球农化市场上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而任建新的这一举措也让他成为了美国最忌惮的中国企业家之一。
美国对他严防死守,限制他进入美国市场,甚至不愿意他出席美国的任何会议。
但任建新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8年,60岁的任建新选择功成身退,从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休。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化工集团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化工行业的重要力量,资产规模达到数千亿,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退休后的任建新,没有选择享受奢华的生活,而是过上了低调的生活。

他拿着每年22万的年薪,远离了商业的喧嚣和媒体的关注。
他深知,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他所创造的财富也应该回馈给国家和社会。
他将自己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上交给了国家,没有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任何股份。

他认为,自己创业的初衷是为了报效国家,公司本来就是国家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任建新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什么是爱国情怀,他是中国企业家中的楷模,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虽然他已经退休,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任建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企业家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兴业报国”,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他的选择让美国忌惮,却让国人自豪。

在这个追逐财富的时代,任建新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积累了多少财富,更在于为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多少价值,他是中国企业家的楷模,也是中国崛起的见证者。
正如《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他,创造了第361行。”任建新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企业家,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人民日报在2015年3月17日关于《任建新同志生平》的报道

界面新闻在2024-05-12关于《“并购大王”任建新被查,曾主导3000亿先正达收购案》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