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该轻松获胜的比赛,却打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浙江稠州首节领先15分,最多时甚至领先16分,大家都以为,这是一场“没啥悬念”的比赛。可谁能想到,最后的赢家却是江苏队?明明前半场还是呼风唤雨的领先模式,结果一眨眼就被逆转了——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伤病带来的影响?教练用人的失误?还是对手江苏队的顽强反扑?
作为观众,我们见证了一场跌宕起伏的比赛,也看到了浙江稠州哪些地方“短板”正在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要问这次输球是否有必然性,还真得从头剖析。
先来说说浙江稠州的三大核心缺阵问题。吴前、程帅澎、余嘉豪这三位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主力,他们是浙江队的“定海神针”。吴前,队内得分王,场均得分和关键时刻的组织能力可以说是顶梁柱;程帅澎,特长是防守和比赛节奏的平衡,他可能不是场上最耀眼的那一个,但他是浙江整体运转流畅的关键环节;再加上余嘉豪,这个2米21的“内线大闸”,撑起稠州的篮板和禁区威慑力。可以说,没有他们的存在,浙江稠州的整体实力直线下降了两个台阶。
数据显示,三人缺阵后,浙江队的平均场均得分下降了至少15分,而禁区篮板球的争夺也出现巨大劣势。你要是细心看,江苏队这场比赛中拿到了不少二次进攻机会,这一项就能说明问题。多回合的攻防争夺少了最强的内线屏障,靠替补们填坑,哪能赢啊?
不过,问题是不是完全怪伤病呢?离开三大主力,浙江队可还有其他12个人在。换句话说,伤病只能算是主观原因,真正的锅,还得看教练的“操作”。
说到教练,咱们就不得不提王世龙指导的用人风格。这场比赛他坚持七人轮换的策略,用已经不算深的阵容打“铁人战术”。结果如何?主力个个累到最后一节跑位都跑不动了!
七人轮换的好处是什么?用熟悉的阵容,维持比赛节奏、控场能力。可是问题来了,像这样的高强度比赛,用人这么“抠”真的合适吗?尤其是在三大核心缺阵的情况下,主力球员早就承担了超负荷的任务。你让这些人顶全场,体能早就见底。关键时刻没人扛得住,失败自然就成了定局。
反观那些坐在场边的年轻球员,每个人都是虎视眈眈想上场。教练却不愿让他们顶一会儿,哪怕是5分钟喘口气。而江苏队这边却放得开,车轮战术执行得虎虎生风。看看人家,谁体力吃不消,马上送一位“轮换演员”,完全不讲客气。最终场上活力谁更足,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咱们再说江苏队这一边。别看他们是联盟倒数第二,但他们却做到了“逆风翻盘”。江苏队这一场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车轮战术!说白了,他们就是充分利用自己体能上的优势,一点点“熬垮”了浙江稠州。高强度逼抢,持续的压力防守,成了本场比赛最大的“隐形武器”。
江苏队这种比赛态度,并不是第一个案例了。他们本赛季有过类似经典反击战,比如面对新疆队时,最后一节他们以高强度的快攻拖垮新疆,硬是追了12分完成反超。虽然江苏队整体实力有限,但他们的顽强拼搏和战术细腻绝对值得稠州学一学。这支队伍能在打不过的时候不乱,耗对手体能、找对手漏洞,最后竟然收获胜利,这一点让人佩服。
浙江稠州的输球,真的只是因为伤病吗?其实,深究下去就是两个字:短板。稠州这支队伍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短板这次被放大了。平心而论,像广东宏远和广厦这样的队伍,虽然也有过主力主伤的情况,但人家更敢于变阵、尝试新人,这才保证了整支队伍的持久战斗力。而稠州则更像是那种靠“一口井打水”的队,当井枯了,大家只能干瞪眼。
除了轮换问题,其实稠州阵容深度不足和年轻球员培养也有很大关系。球队通过大胆启用替补球员调整战术的能力明显不足,板凳球员长期得不到机会,在这种关键比赛中就显得尤为被动。相比之下,江苏这样的倒数球队,虽然综合实力不强,但敢拼敢练,用“弱队战术”咬住了很多场比赛。
不止稠州,其实这个赛季不少传统强队都遇到了“冷门”问题。联盟中的倒数几名球队频繁制造逆袭,这背后除了伤病原因,也与强队赛程疲劳、赛季调整不及时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些“弱队”擅长抓住对方的临场漏洞,凭着灵活多变的打法实现了冷门连连。
仔细想想,这场比赛稠州的失利,其实是敲响了一个警钟。稠州想要改变目前的颓势,就不能只依赖主力球员,必须得从锻炼“板凳深度”开始。
不浪费年轻球员的潜力,用好每一个“次要角色”。不然哪天还指望着一两个主力扛局,万一出了问题,翻盘无望。
另外,对年轻球员来说,正是出头的好机会。稠州应该让这些“替补”安心上场,哪怕表现欠佳,只要敢拼敢试,球队未来也会多出几张能够上场的底牌。就像俗话说的,“劲儿都往一处使,麻绳拧紧能拉藤”,若这事儿还指望三大核心拼到底,那只会让战绩继续恶化。
至于比赛本身,江苏队的表现绝对值得肯定。这支队伍还能坚持在困难中找到机会,而且懂得利用体能上的优势拖垮对手,这样的韧性必将在未来帮助他们赢得更多比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