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宝佑九年,莆田、泉州一带旱涝交替,五谷歉收。官府却不顾百姓死活,强令当年粮赋一律不得除免;并以布告示民:凡不在限期内悉数缴纳粮赋者,发配五百里充军。富豪奸商趁火打劫,囤积居奇。操纵行情,哄抬米价,一时米贵如金。许多贫苦人家,只好用草根树皮充饥填腹。善良的长辈人,臼夜焚香祷告,祈求妈祖济助,度过饥荒。那几天,广东的都市埠头,出现了几个年轻的女丐。伊辈操着兴泉口音,头梳帆形发臀,一色装扮,穿着不雅不俗,神态不卑不亢。每人手抱一筒梆鼓,以凄婉清亮的声调,和着梆鼓“当、当、当”的节奏,齐声唱:福烤禺无常实堪,兴泉苦旱灾临头。赤地千里天枯尽,斗米百金无处求。可怜芸芸万千众,面向苍天泪横流。当地人对这些女丐的到来感到奇怪,细问原由,才知道她们是从兴泉千里迢迢流浪到这里的,十分同情,纷纷赠衣赐食。可是,这班女丐不肯收受,都说:“恩人能救民女数命,难济兴泉二郡百姓。不如以慈善之心,劝那些米商大户,把粮船运到兴泉,才是大功大德呢!”有人扣朽应消息传给了几家米商大户,还劝他们把原来准备运到浙江、上海的米船转向兴泉去,包管获利数倍。商贾无不动心,纷纷前往。不久,兴泉两地拥来了大批米商。装运米谷的船只挤满了港口埠头。因为米谷供过于求,价钱猛跌;加上那些日子台风不息,风浪无常,商人们无法把米船转运到别外,只得忍痛在当地拍卖了。饥民们贱价买到大米,缓解了这次大饥荒。商客们亏了本钱,无不后悔,都说上了兴泉帆髻女丐的当。当地人觉得奇怪;这一带虽然遭灾,粮食奇缺,但兴泉的姑娘是宁愿饿死,也绝不肯抛头露面、流浪讨乞的。况且,只有捐洲岛才有梳帆形发髻的女子;面岛上渔家都以讨鱼为生,旱灾对了他们来说,并无多大干过,绝不会有那么多的年轻女子讨乞流浪到遥远的广东去。到底是什么地方女子引得广东米商们纷纷来到兴泉?这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谜。第二年春三月初三这一天,那些蚀过本钱的米商到当地庙里去拜妈祖,夜里梦见妈祖女神祝福他们说:“你们亏了本,救活兴泉人,积了阴德。愿你们今年生意兴隆,财源倍进。”后来,这些客商果然大发其财。这时,他们才知道妈祖的灵验,也明白了年前兴泉之行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