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优良:重申文化书法的紧迫性

画品 2022-09-23 22:00:37

2022年9月3日,北大书法所“文化书法与美育国策”学术论坛举办,本文系北大书法所访问学者、《人民艺术》主编李优良提交的论文。

书法做为中华民族,文化承载及发展的裁体。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即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也是文化进程的真实记录。几千年来因为我们汉字的组成和演变即跟随时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又紧贴时代的需求而进行自身的完善。因而我们的汉字有了他自身存在的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也形成了他区别于其他文字的优越性。而这种优越性成就了我们这个国家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智慧和高度,是世界所有文字文明所不能企及的关键。也因此是我们的书写与汉字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及现象,而独步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中国书法艺术是世界唯一的,这种唯一使我们更多了一种个人、民族、国家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多了一种文化现象。

从书法文化到文化书法

中国文字的形成是民族智慧的折射与浓缩,字和文形成了一种即符合书写的生理表现,更兼具人事的精神呈现,而他在自身的发展中又是社会科技进步的承载。所以中国的文字是中华文化信息的集结体、而不是单纯的约定俗成的表言表义的符号而已。因为他伴随时代、历史、社会的进步而进步,所以从其肇始之初以至如今依然保证了自身的延续性,故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与几千年前的夏商周的先人对话。这是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只有中华文明在中国文字的发展中看到汉字的智慧及丰富的内涵。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不同地域,多元化文明的国度。我们的文字书写不论是汉字的本身,还是书写方式的演变,凝聚了华夏民族最深邃、最理想的情感表达,因而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在丰富的文明大河之中成为一种没被单列的文化方式而存在发展。书法一直以“小学”中的基础而存在,成为文人应具备的基本才能。但这种要求却是社会功能的最大表现。比如我们古代官职中的“尚书、中书令、秘书监”等无不以书法作为登科选仕的基本要求。书写成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外在文化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的思想、涵养、情操。故古人有“字如其人”“艺为心画”之说.所以说书法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文化,所以需要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以文化的思维来延续书法的存在与发展。

文化的发展潮流是民族集体的需求和意志,正象今天的书法一样,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单独思考某一意识形态,书法热的兴起,不仅仅是为了艺术的需要,而更多的则是民族文化发展自身的需求,因为一个民族只要有人存在就不可能忘自己来时的路,和自己心灵家园里最值钱的东西,所以文化艺术的需求只是一时被遏制而不是被磨灭和丢遗。通过传承与发展又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精神面貌。新中国成立后在几代学人书家共同努力下,开始有了中国书法家协会这样的社会团体,但做为学科研究和教育一直是空白,而这种书法的学科究竟是小学还是大学呢?最终以欧阳中石先生为学科奠基人,在首师大开创了书法专业,使我国几千年来的书写文化成为一种高等教育学科而设立,为中国书法文化的研究培养专业的人才,并逐步有了硕士、博土的教育培养机构,并对书法文化的教育提出了十六字的方针“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

欧阳中石先生以文字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书法与文化的作用。即其表达的目标以及文化与时代的需求阐明了道理。“国之大事必记书于册典,书之玄妙者为之书道”。“书画乃文人之逸事”,这些书论明确的告诉我们书法是有其文化的实用功能为基础的,书法首先是文化的必须,其后才是艺术的表现,书法文化包含了古文字研究书写内容的研究。书体发展演变的研究,写字和做文章就是传承这个社会的道德、道理、方向,而是通过书法的方式表达视觉和文章内容的美好,让我们的视觉和思想都有心灵的陶冶。以美化人,以文化人,而这种形式和内含,也必须是符合时代需求紧扣时代脉搏,代表传统的正道、发展的大道、前进的主道,亦如孙过庭所言‘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书法社团繁荣发展,全国各级专业书法社团遍及现象,而真实具有专业书法水准的值得探讨。一些协会甚至成为官僚机构的名利场。书法专业遍布各大学的学科,有甚者什么建筑大学、机电学院都有了书法的本科。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看是一个好的现象但在繁荣的同时,到底是繁了还是荣了这到是一个问题。得让我们认真的冷静的思考。欧阳中石先生生前说过一句话“繁是繁了,但未必荣”。其实这是先生对当下书法教育及其社会现状的忧虑。做为一个文字文化工作者致身其中、感受到当下的书法状态与生态自然多了一些了解,其中的一些现象还是值的我们深思,存在的问题不容回避。

当前的书法存在着:

有书无法,胆大胡为什吼书、射书、丑书等。

无书无法,以书法为艺术的名义,以线条为语言,缠绕出自己都不认识的东西并以感性自夸,竟然也是大学的博导,可以和西方野兽派画家相提并论。

有书无文,每天全国各地有很多的展览,大多开幕式即是闭幕式。所有作品全一色的唐诗宋词,几乎没有原创诗文,而其书写形式看,行草书看来都像丝瓜秧,隶书都是胡乱拼凑,毫无思想与内涵之美。

所展的书作中,几乎没有楷书与正体,基本是行草书,很难从中看出率性书写的状态。剪贴拼凑形式感很足。这些都说明当代书家以及书法的文化欠缺和基本功的薄弱。当代的书法不同于以往,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书写做为交流和传递文化及承载功能已发生了变化。书法不再是日常交流与记录和展示的必须形式,因而上升到美学及艺术的功能。所以书法繁荣的同时,出现了更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文化的、社会的、更多的是精神的。他代表着社会综合的审美意识、价值观念、文化态度。比如某省外宣将“豫见中原”的“豫”字写成“矛象见中原”。某知名电视台江湖体的字幕,还有当下不堪入目的字库。而做为宣教化,正人伦的书法展览已经成为书法的火葬场,从众性的创作心理模式化的抄袭现象让人无语。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如果说书法文化兴起是引子的话,那么文化书法更应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呐喊与伸张。北京大学做为百年学府无论是在民族复兴时期,还是在当代学术教育都是民族文明与文化的先觉先行者。这里名师荟萃大家辈出,一代代学人,为中国的崛起与强盛奉献毕生的力量。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北大的书法从来都不是笔墨技巧哗众取宠的技艺。书者、抒也,抒其心胸,写者,泻也,倾泻心扉,言其志,表其心也。从蔡元培到胡适,从钱钟书到沈尹默,从季羡林到杨辛,这些不以书法著名的文化人,为北大的书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他不仅是书法学科确立与完善教育更是当下高等书法的研究与引领。这是北大书法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担当。北大书法所所长王岳川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已成为当下书法文化教育创研的纲领。“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不仅从途径到方式,而且由具体到目标。当下快节奏生活,碎片化文化的时代,我们以经济来衡量一切的思维方式,书法生态的功利化、官僚化、世俗化,导致学术教育与书法创作产生移位。北大书法研究所提出的文化书法,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担当。本来书法就是文化的一种不必单独强调。然而如今的书法已经是有书无法、有法无书还有无法无书。她不仅是当代之弊,更是对民族未来文化发展一种不负责任。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面对书法,创作书法,研究书法,让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和艺术载体在新时期发挥应有的价值,产生积极的作用。用正确的思想指导书法学术研究与创作。走进魏晋,这不仅单指这个时期,当然这个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文化中的集大成者和置高点。我们就是要取法古人,以弘扬书法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所以古人云:“书不入魏晋终成下品”。尊崇古人取法其上,这些“法”是经过历史、时间的沉淀与审视的。他代表了一种高度,所以我们要走进经典,弘扬和传承经典,其目的就是在正路上登高行远。因为路子正了自然行远。我们坚守的是恢弘大道,书法艺术的正脉。遵守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分方式方法,只有守得住正气、正脉、正道,植根于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有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绽放时代应有的色彩。

关于创新,欧阳中石先生曾说过:“旧的守不住,新的创不来”。王岳川先生说:“功到自然成”。这些话的意思不言而喻,一个时代有她的时代特质,今天的人不可能会有古代的时代气息,他的视觉文化禀赋一定会有今天的现象。所以刻意的创新,即是拔苗助长,也是投机不得巧。只有用文化供养书法,在经典中感悟书写,以情感寄情笔墨,一定会有所建树,创作出不负于这个伟大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正大气象,如果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那么今天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大国气度“守正创新中的正大气象”。而只有守正才能创新才会有这一时期的艺术面貌。在北大一百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守正创新”更是北大人的追求。“守正创新”也成为各行各业恪守的精神。从这个层次上讲早在二十七年前王岳川先生的先见之明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书法人之幸文化之幸。推广文化书法是书法人之责.是文化人的必须,更具时代的紧迫性。

书法是所有造型艺术审美的基础

中国的文明从艺术中走来,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是人类对美好的创造和表现。而她所带给我们的是生命或形式,其朴素的目标“真、善、美”换而言之文化的作用,大致可以理解为让生命圆融、让生活美好、让社会和谐、让世界和平,中华民族的文明从美中走来,我们最早的一部经典《诗经》为最早的教科书。其不言而喻,人是感性的动物,又是能独立思考而又自律行为的所在。所以美对于人性自身的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调节生活中所有的际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美育是从人的心灵开始。试想一个人心灵的灰暗,没有艺术去陶冶去照亮,他的人生将是枯燥的、阴冷的,所以我们有“境有心生”之说。早在商周之际我们就在劳动中产生的艺术词歌、收集整理成册,成为我们今天的经典。所以说我们的文明从《诗经》中走来,诗经记录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优美的句子,真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文字之中的意境之美、想象之美、含蓄之美,以致于有些句子成为我们的口语。美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培养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也是人在社会上的刚需。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而是让美育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主要方法、让人的内心充盈而感受社会、时空生存的美好,让生活之美与自己相遇以感悟到生存的温度与价值,书法是中国艺术也是最高级的表现,如果能从书法中体现和感悟到艺术之美,那其他任何艺术都会很容易理解。因为书法只有墨与白的交响,只有点与线的舞蹈,在艺术表现中最朴素最简单,然而这种形式却蕴含了音乐的律动,舞蹈的节奏,这些表达都在毛笔的轻重缓急,墨色的干湿浓淡中呈现。用道德经中的话“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中国的方块字他是一个维度空间刻画,但他也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规律,这种规律而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方正、中庸,在艺术表现的所要形式中,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一个是相对的平衡关系,我们要知道相对的平衡视觉的平衡、绝对的平衡、这是写字或其他造形艺术的基本原则,汉字结字与书写中的虚实关系,虚实也叫对比,古人讲:“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这是书法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体现。是中国艺术中的计黑当白、计实当虚的思想,也是审美意识规则的总结和美学的基本原则,用毛笔书法的这种形式、又兼具诚心正意的基本要求,书法在书写过程中,安静、正座、动作、诗词、楹联等,对性格和学习表现都有直接的作用,书法之中的字法、笔法、墨法和章法,其实是和其他的艺术形式相通,外在的和内在的心协调而统一、视觉的服务于内心,形式的服务于心灵。比如我们从隽秀《兰亭序》透过优美的书法表现看到王羲之一位东西晋官宦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感叹和忧虑;在颜真卿《祭侄文稿》读出的忠勇刚烈和悲愤痛苦;在苏东坡《寒食帖》中的凄凉与无奈和在毛泽东主席《北国风光》中悟其豪放和激情。这些作品无论形式字体思想内容,达到书文合一、人书合一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是哲学的,是形式的。如果能读懂她、理解她,将会对中国所有的艺术产生共鸣,几乎所有的艺术都是具象的,或接近于具象,只有中国书法是抽象的,只能从黑白之间感受美的诉求。

近年来国家把对美学教育,做为重要措施走进学校课堂,制定了实施纲要从战略的层面推动青少年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通过书法、美术进校园课堂的措施、坚定文化自信,感知文明与智慧,让书法成为培养德智体美的重要基础。正确的引领优质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现实并不容乐观,目前中国书法教师师资短缺依然严峻,缺乏具有教师资质的书法教育工作者,以致于一些江湖书法走进了课堂,编进了课本,产生了极差的作用,协会有会员几万人,由于良诱不全很难有一个评判的标准,以致于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影响,社会的综合审美、青少年的正确认知,都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架构,审美的境界,文化书法,就是要以文化的层面、弘扬社会的正能量,引领时代、针贬时弊,体现北大书法人的自觉意识和自我担当。

学习书法对青少年的作用

书法教育不是在培养书法家,而是让当代的青少年把字写好,因为写好字是学习与做人的关键。我出生在豫西的贫苦教师家庭,少年时期的一次无意拜访成了我对书法兴趣的开始,也是因为书法的缘故过年的春联,红白事的记录,让我有一种存在感和自信心,初中时即为我上过的小学题写校名,于是我成了附近远近知名的小书家,也是因为写字,我走到了中央媒体单位,求教育于欧阳中石、谢云、觉真法师、王岳川等诸先生的门下,有幸走进北京大学作为访问学者 对于书法,我是受益者,也是修行者,更是文化书法的践行者,弘扬者。

古人讲静以修身,静是做任何事情先提条件,做为青少年动是天性,也是人性,如何能让他安静的坐来,临帖习字,远离浮躁与喧嚣,所以《大学》篇中给出了答案,“欲正其身,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让其知道书法作为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能从中感受到乐趣看到自身的价值和光明,在书法之美中陶治情操,提升审美水平,能静座书房一隅,在一笔一画中感悟到了书法的笔法之中,点如高山坠石,撇如风中挥刀,在椎画沙和屋漏痕中,体晤现实具象与艺术抽象的转变,如果一个孩子能安静的思考学习领悟,那么他的性格必然产生变化,心静则清心,心清则明,心明则灵,灵则智慧生也。性格是一个人成功基础,良好的性格也是一个人情感自律的表现,也是学习,思考,创作的先决条件,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心无旁骛,一杯茶,一支琴曲,沉静在笔画的情趣之中,所以古人讲“梅兰竹菊能养性,横琴书画可陶情”,所以书法可以陶冶情操垂炼性格,同时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探索汉字的形成与演变的规则,比如说凡与“木”字为部件的,不是树木本身也是与其相关的派生品和衍生品。凡是与“贝”有关的都与钱财有关,这种趣味会让孩子走进中国文字的奥妙世界,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从而有助于培养一个良好的兴趣爱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学是顿悟练习的过程,是通过理论证悟现实。书写是一种承载和展示,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一定是由书写到内容,由形式到思想,他是一种完整体系。所以写字的前提是认字,中国的书法有三千多年历史,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体不同的书写方式,把字写准确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书法从甲骨文到篆籀,从汉隶到楷行草书,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蕴含识字是一个写字者的基本功。你可以写的不好,但不能有差错,所以迫使自己学习认字,书法书写的内容也十分关键。欧阳中石说书法要“择人而书,择地而书,择时而书”也就是说书法也要契合时宜,如何能做到呢?学习是不二途径,我们书法表现的形而下的是字。形而上的是一种思想和学养,一般都以名言警句、诗词赋章为创作主题,所以温习古文诗联是书法创作的基本功,也就是我们说的字外功夫。历代的书法家无不是文学家、画家、诗人,比如苏东坡、王羲之、颜真卿、近代的郑板桥、黄宾虹、当代的启功、欧阳中石等。所以说练书法能促使学习,提高文学艺术的认知与理解,古人讲“书画乃文人之余事”,虽时代不同,但有同理。书法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因为审美水平决定创作水平,文化能力决定审美水平。我也因书法而爱上读书,因而走近中国传统经典,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上述书法学习可以锤炼性格,促使学习,还有最关键的一点是铺助专业拓展,拓宽人际交往面。不论是从事专业,还是与书法无关的职业、书法做为文化载体、丰富业余生活,借以寄托情怀,让灵魂得以栖息,以增加人与人交往,世界与人交流的谈资,亦可以作品相赐,见字如面,虽不以书家作品贵重,但亦做为结交之间的媒介,说不准,你的某一幅手迹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在工作之中.同是一样的专业、你多了一种爱好,您就多了一些人生的筹码,宽了一分人生的境界,人生也是一种圈子,互相的支持,才能有成就。艺术情趣自然成为这个圈子的向心力,比竟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的瑰宝,千百年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代表,文化书法就是让书法所回归到他的本体上来,为中华民族繁荣和伟大复兴发挥作用。

传承中国书法,坚定民族自信,凝聚民族的向心力。中国书法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文脉代表了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在新时代的今天,书法人担负这个时代所赋于的使命,“守正创新,正大气象”,是书法留给这个时代的呈现,也是基于当下书法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