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洪泽湖湖底,静静地蛰伏着一座具有东方庞贝之称的泗州古城。
泗州,在中原地区逐渐实现统一的南北朝末期置州。既有过隋大业初的改州为郡,又有唐武德间的复置为州,也有天宝、乾元年间的改郡复州,更有五代十国的一度设置静淮军,后周终为泗州。北宋元丰时,临淮郡曾作为军事单位存在。绍兴和议后,存在事实上的盱眙、汴口隔河相望的宋、金两个泗州。泗州,在他存在的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曾数度南移北徙。唐开元间,自宿预县移治汴口临淮;北宋元丰间,泗州开始移治盱眙;金亡归元,泗州复治临淮;清康熙年间,泗州因城没于洪泽湖底而寄治盱眙;乾隆四十二年,泗州始自盱眙移治原虹县(今安徽泗县)治,直到民国元年废除泗州。

《泗州城图》( 《洪泽湖志》)
一、南北朝时期的泗州


泗州,是在魏齐东楚州(陈安州)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梁东徐州为东楚州,治宿预。领宿预、高平、淮阳、晋宁、安远、临沭六郡, 领县二十,领户六千五百三十一,口二万七千一百三十二。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地入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梁安州、北齐东楚州为泗州,治宿预。此时的泗州,所辖郡县,史书虽然没有确切记载,但至少可以确认辖有宿预、淮阳、高平三郡。属县辖有宿预、淮阳、临清、高平等县。
这些郡县,多为北方永嘉之乱后逃难而来,寄治于今宿迁境内,许多郡县并无实土,人口也都不多。正所谓“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足以证明,那时的天下郡国,实际上就是一个“省置交加,日回月徙”的时代。

南北朝时的侨置寄治(《北齐地理志》)
二、隋朝时期的泗州


隋初,泗州隶徐州总管府。大业三年四月,“改州为郡”,泗州改为下邳郡。泗州隋初,辖有宿豫郡、淮阳郡、高平郡。开皇三年(583年),废宿预、淮阳、高平(一说开皇初郡废)三郡,保留宿预县、高平县(开皇十八年更名徐城县)、淮阳县(临清县省入)三县。下邳郡大业三年(607年),将隋初的下邳郡、郯郡、夏丘郡、潼郡以及原属泗州的几个县,统一整合后,设立新的下邳郡,治宿预县。统宿预、夏丘、徐城、淮阳、下邳、良城、郯,共七县。统户五万二千七十(《隋书》·地理志)。

隋下邳郡的位置图(《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唐朝时期的泗州


唐代之初,复改隋下邳郡为泗州,仍治宿豫。开元迁治临淮,天宝改为临淮郡,乾元复为泗州。晚唐曾一度改曰静淮军。武德时,泗州隶徐州总管府。贞观时隶徐州都督府。乾元初隶河南节度使。元和时,泗州属河南道徐泗节度使。咸通时,曾隶徐州感化军。后周时,隶徐州武宁军。泗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泗州,仍治宿豫。初辖徐城县、宿豫县、淮阳县三县。贞观元年(627年),省淮阳县入宿豫(故《括地志》无淮阳县);以废邳州之下邳、废涟州之涟水来属。八年(634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668年)至上元元年(674年)沭阳县曾一度来属。长安四年(704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移治汴口临淮,临淮县“自宿迁(注改宿预)移於今理”。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徐城县,移就临淮县。管县五:临淮,宿豫,徐城,涟水,下邳。虹县去向无考。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元和郡县志》)。

唐代元和时的泗州(《元和郡县志》)
临淮郡天宝元年(742年)改泗州为临淮郡 。天宝年间,泗州领县五:宿豫、徐城、下邳、涟水、虹(虹县来属无考)。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
泗州乾元元年(758年,一说至德元年),复为泗州。领县六:临淮、宿豫、涟水、徐城、虹、下邳。户二千二百五十,口二万六千九百二十(《旧唐书》)。建中二年(781年),盱眙曾一度隶泗州(《新唐书》)。元和户四千一十五。元和元年(806年)以后,宿迁改属徐州。元和四年(809年),下邳县由泗州改隶徐州(《古邳志》)。此间,虹县归属反复,太和七年(833年),虹县割隶宿州(《宿州志》)。至唐末,泗州“今领县三:临淮、涟水、徐城”(《旧唐书》)。五代十国时,吴大和三年(931年),升盱眙为招信军,次年,改泗州为静淮军,不久又恢复旧制(《淮阴市志》)。
四、宋金时期的泗州


宋金时期,泗州地处交战前沿,互有攻伐。元丰间,泗州为临淮军,治盱眙。绍兴和议后,出现隔河相望的南北两个泗州:南泗州,属宋,治在盱眙;北泗州,属金,治在临淮。并存在“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的“榷场”。此后,泗州盱眙榷场遂成为南宋北部边界最大的集贸市场和纳贡物资集散地。临淮泗州也就成了金国接收南宋每年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的交纳、积储之地(《洪泽湖志》)。宋宋初,泗州隶淮南路,熙宁时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曾置淮东安抚制置使、淮东制置使等。建隆元年(960年)十月,太祖率百官六军乘舟东下,驻泗州。是年,泗州“领临淮、徐城、宿迁、涟水及下邳、虹等7县。”乾德元年(963年,一说四年),楚州盱眙、濠州招信划隶泗州(《泗洪县志》)。太平兴国年末,泗州领临淮、盱眙、招信(曾名淮陵、化明、招义)三县。元丰间,泗州治盱眙县,领盱眙、临淮、招信三县。(《元丰九域志》)。宋崇宁间(1102—1106年),泗州辖有临淮、虹、淮平(盱眙县前身)三县(《宋史》)。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榷场)于两界”(《金史》)。一说,金天德四年(1152年)正月,“金置泗州榷场,与南宋开展边境贸易”(《洪泽湖志》)。

北宋中期泗州治盱眙(《元丰九域志》)金绍兴和议,泗州割予金后,先属山东西路,后属南京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金兵复攻占泗州。翌年,宋金以和,二国以淮水中流为界,泗州割予金。金仍置泗州,属山东西路。金中防御使治泗州城。”(《泗洪县志》)泗州领县四、镇六:淮平(旧盱眙县)、虹(镇二:千仙、通海)、临淮(镇四:安河、吴城、青阳、翟家湾)、睢宁(《金史》·地理志)。

金代的泗州位置图(《中国历地图集》)
五、元朝时期的泗州


元初,泗州隶淮安路。继隶江北淮东道,又隶河南行省,后隶淮南行省。元末,隶淮安府(《泗洪县志》)。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泗州归元,复治临淮,属淮安路。旧领临淮、淮平、虹、灵璧(至元四年析入)、睢宁五县。十三年,以虹属宿。十六年,割睢宁属邳州。十七年,改虹属泗(后有反复),割灵璧入宿州,以五河县来属。二十一年,并淮平入临淮。二十七年,虹县改属临濠府泗州(《泗县志》);废临淮府,以盱眙、天长二县隶焉。领县五:临淮、虹县、五河、盱眙、天长。

元代的泗州(《元史》)
六、明朝时期的泗州


明初,设立凤阳府后,泗州一直隶属于凤阳府。洪武元年(1368年),置泗州卫。明初,泗州辖五河、虹县、盱眙、天长4县,隶淮安府(《泗洪县志》)。

明初的泗州(《泗洪县志》)
洪武二年(1369年),置凤阳府,裁撤临淮县(《淮阴市志》)。洪武四年(1371年,一说洪武六年),泗州改隶凤阳府(《泗洪县志》)。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虹县来属凤阳府。八月,析临淮县地置凤阳县,为府治。十一年又割虹县地益之。故《明史》载泗州领县二:盱眙、天长。明史编户不载州县,《乾隆江南通志》有载:“原泗州:原额人丁三万四千二百一十一”。
七、清朝时期的泗州


清代泗州,初隶江南省凤阳府。江苏、安徽分省后,泗州隶安徽省凤阳府。清初,沿袭明末建置,泗州仍治汴口。康熙六年(1667年)江苏、安徽分省,泗州属安徽省。康熙十九年(1680年),泗州城沉没于洪泽湖底,州府在城墙上坚持,四年后,州治寄盱眙县。雍正三年(1725年,一说二年),五河县来属,升安徽省泗州为直隶州,辖天长、盱眙、五河3县。分管人丁六万四千一百五十丁。十三年实在人丁六万四千三百三十二丁(《乾隆江南通志》)。

泗州直隶(《淮阴市志》)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凤阳府虹县省入泗州,泗州移治原虹县治(《淮阴市志》)。裁虹归泗后,泗、虹两境户口合并开报,计136114户,588112人。乾隆后,通称原泗地为泗乡,原虹地为虹乡。民国元年(1912年)4月,泗州本州(含泗乡)更名泗县,直隶安徽省。自此,泗州走完了它历时一千三百三十多年历史的漫漫之路。

清末的泗州城图(《泗虹合志》)
泗州,历史上曾经先后有过三座古城。
治在宿预县时,是为南北朝梁将张惠绍所筑、引水环顾的土城。泗州治在宿预,历时一百五十五年。
治在汴口临淮时,是为唐长安末始建的临淮县土城;宋咸平间,修成东西两座土城;明初,始用砖石结构合二城为一;清康熙初,泗州城规模宏大,气魄非凡;此后,先受地震重创,继遭洪水淹没,沉于洪泽湖底。泗州治在汴口临淮,历时八百一十多年。
治在盱眙,南宋徙治、加上康雍乾寄治(未建城),泗州治在盱眙,前后历时近二百三十年。
治在虹城,时为明万历年间改建的砖城,汴水故道从城中穿过,城周有护城河。泗州治在虹城,历时一百三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