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除了“统一中国”之外,
就只剩下“焚书坑儒”、“残暴不仁”和“不死仙药”了。
在古往今来的大部分史书和文学作品中,秦始皇都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的。
早在西汉初年,秦朝灭亡不过数十年后,西汉政治学家、文学家贾谊便写下了
著名的《过秦论》,后来被司马迁收入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之中。
其中有一句便是: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
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过秦论》中还直言不讳的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嘲笑秦帝国之所以会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不施仁义。
但《史记》中对秦始皇的记载,就真的准确吗?始皇既没,成见乃生。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发现的一处古墓。
这里出土的文物颠覆了数千年来我们对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认知,
可能也戳破了《史记》中的最大谎言。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考古界就像开了挂一样,震惊中外的大发现相继横空出世。
1972年,湖南长沙发现马王堆汉墓,除了3000多件珍贵的文物外,
还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时间最长的一具湿尸,被称为东方睡美人的“辛追夫人”。
两年之后,1974年3月,被封印数千年的秦始皇地下军团——兵马俑重见天日。
1978年,考古界又传来重磅消息,湖北省随州发掘的战国曾侯乙墓中,
出土了一套改变世界音乐史的“国宝”,曾侯乙编钟。
千年不腐女尸辛追,秦始皇陵兵马俑,和曾侯乙编钟,
这三大震惊考古界的文物,我想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但是在1975年的另一项考古发现,虽然在民众中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
不过对考古学界的冲击绝不亚于刚才我们提到的这三大“国宝”。
下面就让我们把时间时间推回1975年。
1975年. 湖北省云梦县
1975年的冬天,湖北省云梦县跟随全国的形势,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11月的云梦县寒风刺骨,已经进入了冬天。
这天傍晚,青年农民张泽栋收工之后走在回家的路上。
经过火车站附近新挖的排水渠时,张泽栋在一堆黄土中看到了一些青黑色的湿泥。
在常人看来,这可能不过是些颜色不同的泥土罢了。
可张泽栋之前的经历,让他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张泽栋业余时间喜欢钻研考古知识,之前经人介绍,
很幸运的参与过一座汉墓的发掘工作。
那段工作经验让他一眼就认出,这青黑色的湿泥是用来保护墓葬的青膏泥。
在深约三米的排水渠中,青黑色的泥土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四方形状,
这很明显是人工砌成的,张泽栋一下子兴奋了起来,直觉告诉他,他发现了一座古墓。
张泽栋不敢耽搁,赶紧跑到县文化馆报告。文化馆工作人员连夜勘察,果然发现了古墓。
消息层层上报,很快传到了省里。
1975年12月初,湖北省文物局组建了一支考古队火速来到云梦县,开始了发掘工作。
考古队到达后,经过仔细勘探,在水渠沿线300米左右,发现了12座古墓。
好消息是,这12座古墓几乎都暴露在地表之上,却没有被盗过。
但令考古专家不免有些失望的是,这12座古墓都是小型墓葬。
墓葬的大小一般与墓主人的身份、墓中陪葬品的数量和价值是成正比的,
这也就意味着这12座墓穴中可能不会出土什么国宝级别的文物了。
果不其然,几座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多为陶器和漆木器。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12座小型墓葬群应该是战国秦汉墓,
但具体是那个年代还无法判断。专家们本来都做好了以平淡收场的心理准备,
可在清理11号墓时,却有了意外收获。
11号墓的墓坑明显比其他墓都要大,墓口东西长4.16米、南北宽3米,墓坑深5.1米。
坑土上部为五花夯土,厚约1.1米。中间部分是质地粗糙且坚硬的青灰泥,厚约2米。
最下面用来密封槨室的是青膏泥,质地细腻且密度较大。
槨室有一个长2米,宽0.74米,高0.72米的木棺。
木棺整个浸泡在槨室内的积水中,积水清澈,没有一般古墓常见的淤泥。
像这种“清水墓”在考古发掘中并不多见,说明当年槨室密封的非常成功。
这也为接下里的考古发现奠定了基础。
12月19日,发掘现场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围观的群众踩塌了棺盖板上面的一方土。
当时的考古发掘现场总会有大批群众围观,专家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直到考古队领队注意到一位考古队员的胶鞋上好像黏了一片小竹片。
领队大声喊道:“别动!” 这一嗓子把考古队员吓得愣在了原地。
考古队领队觉得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竹片。
果然,经过简单的清洗后,竹片上的墨书字迹慢慢显现,
这是一枚竹简,而且很有可能木棺内还不止这一枚。
考古队员们不由地加快了手上的工作。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随着棺盖的缓缓打开,一具人骨展现在考古队员面前。
骨架周围排列有序的堆放着8堆竹简,共计1155枚,其中包括80枚残片,将近4万字。
每片竹简长度在23~ 28厘米,宽度不到1厘米。全部是墨书秦隶书。
根据竹简内容,考古专家们判断,墓主人来自秦代的一名小官吏,
而且亲身经历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
云梦秦简
因为这12座墓葬所在的位置是云梦县睡虎地,所以它们后来也被称为“睡虎地秦墓”。
11号墓中所发现的竹简则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
考古专家们认为,在深埋地下的2000多年里,竹简之所以没有腐坏,
一是因为我们刚才提到的椁室的密封工作做的很好,很大程度上隔绝了空气。
尸体的腐败已经将墓室内的氧气基本消耗尽了。竹简就很难再和空气起反应了。
其次,墓葬是长期泡在水中的。
提起云梦,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先秦时期,江汉平原的著名的湖泊群——云梦泽。
云梦县正是这个区域内,虽然后来湖泊消退,但这一带地下水位还是很高。
11号墓在地面下3米左右,长期浸泡在水中,这也使墓内文物也很好地隔绝了空气,
延缓了氧化速度。考古学上有句话叫“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55枚秦简被考古学家们分类整理成了10部古书。分别是:《编年记》、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语书》、《为吏之道》和《日书》,其中《日书》又被分为甲种和乙种。
墓主人头下所枕着的竹简是最重要的《编年记》,
记录了从秦昭王到秦始皇时期90年左右的历史,以及墓主人自己的生平。
从《编年记》中的内容来看,墓主人名叫“喜”。
秦昭王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出生。
秦始皇30年,也就是公元前217年,去世,享年46岁。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17岁的喜被上了户口,开始为秦国服徭役。
秦王政三年、四年和十三年,喜曾三次从军,参加过多次战斗,
是秦始皇一统大业的亲历者。
后来先后出任过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治狱鄢等与刑法有关的低级官吏。
喜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工作狂。可以想象数千年前,在湖北云梦这个地方,
喜每天晚上就着微弱的灯光,在筷子一样粗的竹简上,一笔一画地记录下他当天的工作。
这一写就是几十年,写了四万多字。
喜当时并不知道他处在怎样的一个历史大时代当中,
也不知道他留下的这些竹简对后世有着怎样的非凡意义。
那么睡虎地秦简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呢?
秦律十八种
众所周知,秦国主张法家思想,强调依法治国。
事实上,战国以前,社会上根本就没有“法”的概念。
原始社会中,“德”才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所以在夏商周时代,强调的是“以礼治国”。
可到了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经历了高度繁荣的鼎盛之后,开始逐渐趋于崩溃瓦解,
出现了“礼崩乐坏”,此时“德”和“礼”已经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了。
战国时代,一切社会行为都围绕着战争展开,“以礼治国”显然更行不通了。
所以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吕不韦的门客们集百家之长,以儒加学说为骨干,
以道家为基础,又将法家、墨家、农家、兵家融会贯通,
整出了一本《吕氏春秋》,史称“杂家”。
结果隔壁的韩非子看完之后,满脸问号的说:都这个节骨眼儿了,
讲道理有用的话,还要法律干嘛?嬴政瞬间对韩非子路转粉,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被采纳。但这也奠定了后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的第一印象。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故事。
孟姜女的丈夫被抓去修长城,劳累而死,埋于长城之下,
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都觉得秦始皇就是个强抢民男的暴君。
可后来才知道关于孟姜女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期,
跟秦始皇相差200多年呢,八竿子都打不着边。
关于秦始皇最大的误解莫过于“焚书坑儒”了。
这位千古一帝被批判了上千年,说是他导致了文化断层。
可事实上由宰相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范围只是流传在民间的、除秦国以外的列国史记,
而像农耕、医学、占卜、地理一类的书籍根本就没有被烧毁。
即使是被烧毁的列国史记在皇宫也都有备份。
而项羽后来火烧咸阳城,可能才是造成文化断层的主要原因。
清朝文豪刘大櫆就曾经直言不讳说:“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项籍指的就是项羽。
另外,坑儒坑杀的也并非儒生,而是460多名在咸阳城内散布流言的方士。
不过,不管是儒生还是方士,这460多名被坑杀的人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秦始皇跑不了。
《汉书·食货志》中也有描述秦朝百姓苦不堪言的内容,
说男子即使没日没夜当牛做马,努力耕作,还是吃不饱。
女子即使不断纺织还是穿不暖。
暗指秦朝的赋税徭役太过繁重,百姓的大部分钱都上缴给了国家。
(《汉书·食货志》: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总之,不管正史还是野史,不少史料,都对秦始皇和秦朝没什么好话。
但睡虎地秦简却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秦国。
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 司空》一节中提到,触犯了法律而被罚款的人,
或者欠官府钱的人,如果拿不出钱来,可以服徭役抵债。
干一天的活抵八钱债,如果需要政府提供伙食,那就一天抵六钱。
也就是说,秦朝服徭役的人,很可能是有工钱拿的。那么八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秦律十八种. 司空》:有罪以貲贖及有責(債)於公,以其令日問之,
其弗能入及賞(償),以令日居之,日居八錢;公食者,日居六錢。)
《秦律十八种. 金布律》一节中说,秦朝的1钱,大约可以买2斤粮食。
8钱可以买16斤粮食。按照当时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
八钱可能谈不上待遇多优厚,但解决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还有《秦律十八种. 工人程》中规定,凡是参与劳动的,
不管是低级官吏,还是工匠、罪犯等等,冬季的工作量统统要减轻,
三天只需完成夏季二天的工作量。服徭役时,男子的工钱高于女子25%。
但是女子在做针线活等女人专长的工作时,工钱要和男人一样高。
《秦律十八种·戍律》Shù中还说,一家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
违反此规定的地方管事,一经发现,将遭受巨额罚款。
可见秦朝的徭役还是非常人性化的。
《秦律十八种》还记载了最早的关于未成年人的量刑。
说男子身高达到六尺五寸,女子身高达到六尺二寸的视为成年人,
达到此身高者才开始负刑事责任。秦国的一尺约为23.1cm。
所以男子在150.15以下,女子在143.22以下的都是未成年人,是受法律保护的。
这也表明,秦国把人力资源看的比黄金还贵重,希望通过保护未成年人,
来确保国家在未来能拥有充足的劳动力。
《秦律十八种.徭律》中有一条律法最引人注意。
大意是说:百姓服徭役时,如果迟到了3-5天会受到训斥。
如果迟到了6-10天,则罚款一盾钱。如果迟到了超过10天,将面临一甲钱的巨额罚款。
一甲相当于1344钱,差不多等于2两多的黄金。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与割肉无异了。
如果有事耽误了,直接去不了徭役,则会被罚2甲。
但这里有一个例外情况会特殊考虑,那就是如果下大雨干不了活了,则可以免除徭役。
《徭律》:失期三日到五日,誶;
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
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看到这则律法,相信不少人会想到,《史记》中记载的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失期斩”。
《史记》中说,陈胜吴广是因为大雨,耽误了服役时间,按照残酷的秦朝律法,“失期,
法皆斩”,就是迟到了就得杀头。
可睡虎地秦简明明说,如果遇到了大雨,甚至可以免除徭役。
到底是喜在撒谎,还是司马迁欺负世人读书少呢?
(《史记·陈涉世家》: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不过也有学者说,陈胜吴广一行人服的不是徭役,而是戍役。
徭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在国家基建工程中干体力活,但戍役是属于兵役,两者并不相同。
至于戍役误了期怎么处理,《秦律十八种》里并没有提到。
再加上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二世时期,当时秦国律法更加严苛,
天知道胡亥在指鹿为马的赵高的撺掇下会对律法进行怎样丧心病狂的改革呢?
所以真相为何,如今尚未可知。
不过睡虎地秦简与《史记》的冲突之处,远不止这一点。
最早的环境保护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南巡湘山时,遭遇大风,差点没能渡过湘江。
一怒之下,命三千人砍伐掉了湘山上所有的树木,让整个湘山变得光秃秃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
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可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始皇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环境保护主义者。
《秦律十八种.田律》中规定,每年春季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水道,
因为春季正是花草树木的生长期。夏季不得采摘还未成熟的蔬果和刚发芽的植物。
不得伤害幼鸟幼兽,动物发情期时,不准狩猎,因为此时猎杀一只动物就等于杀了一群。
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环境法律,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在1306年颁布的诏书,
禁止伦敦工匠和制造业在国会开会期间用煤炭, 以防止煤烟污染。
可秦始皇颁布的《田律》足足比西方的环境保护法早了1500多年。
不仅如此,睡虎地秦简中的《封诊式》还是世界上最早的
具有丰富法医学内容的刑事侦查类书籍。
封诊式
《封诊式》内容大多以案例为主。每个案例包括抓捕、审讯犯人的过程,
现场的勘验、尸体检验、活体检验、法医兽医检验、以及对犯人的惩办等等。
简直就是秦帝国刑警办案SOP。
《封诊式》一共有 98 片竹简,分为 25 章,
开篇第一章《治狱》中就定下了审讯的一个大方向。
说审案时要以口供为主,以理服人,最好不用刑,恐吓嫌犯更是下下策。
先听嫌犯把话说完,并记录下来。就算知道他是在胡说,也不要马上打断。
记录完成后,再进行诘问。边诘问,还要边继续进行记录,一直问到嫌犯词穷为止。
如果嫌犯多次撒谎,屡次翻供,此时再考虑刑讯逼供。
总之一句话,审讯时,能不动粗,就不动粗,就算动粗也要掌握节凑,并留下记录。
《封诊式》中的案例,分成了《盗马》、《争牛》、《贼死》、
《穴盗》、《经死》、《毒言》等十几种犯罪类别。
《穴盗》中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一对夫妻早上起床后发现,
昨天晚上放在次卧的棉衣被偷了,门窗都是关好的,但墙上被挖了个大洞。
洞下的端连接地面,宽二五尺五寸,用宽刃凿成。挖出来的土就被堆在了屋内。
整个现场一共有膝盖、手印各六处,鞋印四处,长二尺二寸。
从鞋印的纹路、脚印手印的深浅,再到洞口的大小,家具的摆设,全都逃不过秦吏的法眼。
在《经死》的分类中还有一个案例,说一名男性死者被发现时,
是吊在家里东边卧室的房梁上的。办案人员到达后,对现场进行了仔细的勘察。
包括周围环境、死者衣着、年龄、样貌、绳索粗细、长短、打结方式、悬挂位置、
高度、勒痕颜色、形状等等,还把死者的妻女都叫来一同验尸。
上吊的绳索有指头那么粗,在房梁上绕了两圈以后打了个结,留出二尺绳头。
尸体的头部距房梁两尺,脚离地二寸。头和背紧贴墙面,舌头吐出来到嘴唇的位置。
下体有屎尿流出,弄脏了双腿。解开绳索以后,尸体的口鼻有气体喷出。
绳索勒住的位置,有明显淤血,身体其他部位没有伤痕。
在记录完案例后,书中还进行了总结,说判断一个人是否为自缢而亡,
需要看结绳的方式,是否有绳套,舌头是否吐出来,
头、脚与绳结和地面的距离,有没有屎尿流出。
解开绳索以后,口鼻是否有气排除来,身体是否有其他淤血。
舌不吐出、口鼻无出气、绳勒处无淤血、绳索系在脖子上无法脱出头来的。
只要满足以上四条中的一条,就不能判定为自缢。
可见当时的秦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解剖和人体常识。
在睡虎地秦简被发现之前,我们只知道宋代著名的法医典籍《洗冤录》是世界上
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创法医学的国家。
可熟不知这渊远流长的传承竟然可以追溯到秦朝。
另外《封诊式.毒言》中的一个案例不仅体现了秦朝官吏办案的严谨性,
还揭示了当时令人震惊的医疗水平。
不可思议的秦朝医学
《封诊式.毒言》中这个案例是关于如何处理疫病传播的。
说一天邻居们怀疑一个叫“丙”的人患有“毒言”。
“毒言”是秦朝对通过唾液传播的传染病的统称。
邻居们怀疑丙患有“毒言”,便把他押送到了官府。
根据秦律,患有传染病的人,在各种活动中,应尽量避免与大家接触,
更不可公用饮食器具。故意瞒报的,按犯罪处理。
官府审问了丙后,丙说他的外祖母是“毒言”患者,自己过去曾与30余人都共用过餐具。
于是丙被判有罪,被官府送到了其他地方。
但官府后来找医工来检查,发现丙并没有染上“毒言”,于是丙被无罪释放。
那么丙被送到了什么地方呢?《封诊式.毒言》中虽然没有交代,
但是睡虎地秦简的《法律答问》中有记载。
说一旦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送往“疠迁所”隔离。
可见秦朝人已经有了主动预防传染病的意识,还专门设立了防疫机构。
(《法律答问》:城旦,鬼薪疠,可(何)论?当迁疠迁所。)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虽是诸国眼里的蛮夷,但秦国医学的发达却是公认的。
《左传.成公十年》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医案,医案中的名医缓就来自秦国。
说春秋时代,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生病,向秦国求医。
秦桓公派了一个叫缓的医生前来诊治。缓诊断后说:“疾不可为也,在膏之上,肓之下。”
意思是病灶已经躲到了药力达不到的隐蔽之处。
古人把心尖儿上的脂肪叫做膏,心脏与隔膜之间的空隙之处叫做肓。
病入膏肓的这个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所以可能当时秦国的医学已经有了现代医学雏形,只可惜秦朝二世而亡,
这些令人震惊的医疗制度未能全部传承下来。
秦朝驱鬼指南
睡虎地秦简中,还有一本书的内容非常特别。
它把一年的日子分成了十二类,结合天干地支,精准的告诉你,
一年当中的某一月某一天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帮你选择良辰吉日,趋利避害。
传说秦朝的老百姓,每天早上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要看一眼这本书,
否则手足无措,举步维艰,这本书就是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
《日书》可以被理解为指导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本预言书。
如果你是一名军人,你翻开《日书》一看,发现今天写着“利野战,必得侯王”,
那你就赶紧抖擞精神准备战斗吧,说不定能够一举俘获敌国的诸侯将领,
然后封官加爵衣锦还乡。
如果你是一名农夫,播种前一定也要看一眼日书,因为哪一天该种什么,
不该种什么都写的清清楚楚。
比如说,凡逢“寅”日忌种小米,“丑”日忌种高粱、“亥”日忌种水稻、“子”日忌种麦子。
掐指一算今天刚好是子日,那就别种麦子,改种水稻吧。
如果你是一名官吏,就更要好好看《日书》,因为这可能与你的官运息息相关。
《日书》会告诉你哪一天、什么时候该去向领导汇报工作,不该去的时候去了,
保不齐就会撞到枪口上,惹得领导勃然大怒。
可以说大到婚丧嫁娶,小到衣食住行,
《日书》对秦人生活的影响已经达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
有人会说了,这不就是老一辈人常用的黄历吗?
没错,《日书》就是一本秦朝的黄历,但《日书》中还有比黄历更有意思的东西。
古人崇信占卜鬼神,《日书》甲种的《诘》篇里,就记载了20多种鬼怪的名称,
以及各种花式驱鬼方法。
比如说,无缘无故攻击人的是“刺鬼”。常常引诱迷惑人的是“诱鬼”。
如果家里的家具突然莫名其妙被损坏了,那可能是“露牙鬼”干的。
还有一种“哀鬼”,没有去处,喜欢与人为伴,
被“哀鬼”缠上的人会整日脸色苍白,无精打采,有的甚至不吃不喝。
如果家里的灶台无缘无故怎么都煮不熟东西,这可能是“阳鬼”偷走了灶台的阳气。
不过不要以为所有鬼怪都是出来作祟的,《日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给人们带来好处的鬼怪。
比如说,炎炎夏日,如果突然发现家里十分凉爽,那可能是有“幼龙”光顾了。
如果发现家里多了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这可能是“夭鬼”干的,因为它们总爱送人东西。
对付不同的鬼怪要用不同的方法,而《日书》中所提供的的驱鬼指南也是简单易学,
确保人人都能称为驱鬼大师。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驱鬼也需要工具。
一些随手可得的工具包括莎草、白茅、桃木等等。
白茅可以用来驱赶充当夏日空调的“幼龙”。桃木弓、鸡毛箭可以用来驱赶攻击人的“刺鬼”。
还有一些驱鬼的方法更像是民间偏方。
比如说,如果你最近总是没来由的感到悲伤,可以去折一段桂枝,
然后在一个农历十五的早晨,迎着日光吃下它后再吃早饭,就可以奇迹般的得到治愈。
不过强烈建议现代人不要尝试,因为鬼没驱走,你可能还得去挂急诊。还有“犬矢shǐ
”被秦人认为是去邪的灵物。
所谓“犬矢”就是狗屎,秦人认为如果被厉鬼缠身,可以用洗狗屎浴的方法来驱邪。
这个也建议大家不要试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日书.诘》篇里记载了这么多鬼怪,难道秦朝人真的都见过吗?
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在秦人的鬼神观中,鬼不过是人死后的另一种存在。
这样一来,不仅解释了生活中的各种奇异现象,也寄托了对逝去亲人的想念。
而《诘》篇里记载的大多数驱鬼方法,除非危及性命,否则并不一定要将其赶尽杀绝。
这是秦人对鬼神的敬畏,也是对自然的敬畏,敬畏本身就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智慧。
总之,睡虎地秦简的内容从法律,到医学,再到民俗文化,其体量之大,
堪称秦代的百科全书。而这一字一句都是秦朝基层官员,喜,生前亲笔写下的。
提到考古、陪葬品,我们一般想到的都是金银珠宝、名贵字画、古董青铜器等等。
可喜却把自己生前兢兢业业的工作笔记和法律文书跟自己葬在了一起。
木棺内的陪葬物都是墓主人生前最喜欢和最重视的东西,足以可见喜对秦律的热忱。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陈振裕,多年后,回忆起发掘现场的情景,依然肃然起敬。
他说:按照常规,棺内器物不多,清理应该任务不大。
但是当我们看到,墓主人的头下、右侧、左侧、腹部和足部,都堆满了竹简,
那一幕确实太震撼了。
从复原图就可以看出,喜下葬时整个人几乎都被竹简埋了起来,身旁的竹简放不下了,
就堆在他的腿上。这是一个多么热爱自己工作的官员。
我相信也正是有无数像喜一样的基层官员,
秦朝才能够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一统大业。
毫不夸张地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之前,
世人还从未有机会如此直观地揭开秦代法律的面纱。
睡虎地秦简也让学术界意识到,2000多年以来,
我们对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或许有着太多的误解。
有人说,睡虎地秦简与史记的矛盾之处,我们无法确定就是史记错了,这点我并不否认。
史料都是人记录的,是人就难免会受到主观情绪和立场的影响。
但至少喜留下的竹简为后世看待那段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也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的风起云涌,和一个有血有肉的秦始皇。
最后,这周的会员视频来跟大家分享一起曾经轰动一时,受到广泛关注的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