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偷袭炊事班,副班长杀到,一人毙敌40多人,许世友亲自看望

黄泽说娱 2024-12-17 12:16:44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612高地被我们的战士誓死守护。

因为高地背后是战友撤退的唯一通道,而守住这片阵地就意味着为大部队赢得时间——这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

敌军深知高地的重要性,试图从正面强攻,又秘密派出部队绕到背后偷袭,妄图一举瓦解防线。

可他们的如意算盘却被一个人彻底打乱。

一名普通的副班长,在这场不对等的较量中,他没有重机枪,没有火炮,仅靠普通武器和手榴弹,独自击毙敌军40余人,以一己之力掩护了炊事班和十几名战友安全撤离。

他是谁?又是如何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612高地

1979年越南的谅山省,山林间弥漫着浓重的湿气,612高地,这个天然的战略要地静静地矗立在一条通往中国边境的公路分叉口上,交战双方的目光都死死盯住这块关键阵地。

在高地下方,蜿蜒的道路宛如一条灰褐色的带子,盘绕于连绵的丘陵间,这是383团撤往国内的重要退路,而612高地作为通路的咽喉,决定着全团能否安全撤离。

这个点位不仅可以将火力优势发挥到极致,更能有效阻击任何追击而来的敌军。

若被敌人占领,我军大部队的撤退将陷入危机。

七连接到死守任务后,连长分兵布防,连前沿阵地直面越军的主要进攻方向,炊事班则被布置在相对背靠高地的侧翼防线,肩负防备敌军偷袭的任务。

炊事班人员虽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却也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他们的肩膀同样扛得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连长亲自走遍每个工事,最后一次叮嘱:“这一高地在,弟兄们能撤回去;这一高地丢了,整个连队的牺牲就白费了!”

与此同时,越军也并非毫无察觉,612高地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一块“夺不下来睡不着觉”的阵地。

越军的指挥官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是切断我军退路的绝佳机会。

数百名越军士兵正像蚂蚁般涌向高地,对于坚守的战士们来说,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想象。

军营中随处可见那些捏着照片的战士,他们将思念折叠藏在心里。

手里的钢枪,是他们与敌人周旋的底气;而脚下的泥土,已被他们踩踏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生命线。

炊事班阵地

612高地上,炊事班所在的侧翼阵地显得相对安静,几名炊事兵正忙碌着准备简单的干粮。

突然,低沉的枪声从远处隐隐传来,夹杂着几声爆炸,迅速打破了短暂的平静。

起初,炊事兵们并未察觉到异样,以为那是正面阵地的火力交锋。

但紧接着,密集的枪声竟从后方逼近——原本安静的侧翼,响起了急促而零碎的交火声。

炊事兵中有人愣了一下:“怎么回事,声音是从后山来的?”

一旁的连指导员猛然起身,手中的指挥刀“哐”地一声碰到石块,他冷峻的目光扫过身边的人,大声下令:“准备战斗!敌人偷袭了!”

敌军利用地形优势,悄然绕至高地背后,试图通过偷袭炊事班来打开突破口。

这是一个阴险却精明的战术:炊事班兵力较少,火力配置有限,如果后路被攻破,整个高地将会被敌军正面合围。

炊事兵们迅速放下手头的饭勺,抄起步枪,守不住这里,等待战友们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

他们迅速将仅有的轻机枪架在战壕边,火光瞬间点燃整个阵地。

只是敌军的攻势来势汹汹,显然早有预谋。

炮火接连落在阵地附近,炊事班中一名战士刚端起枪准备瞄准,却因掩体太矮,肩膀直接被弹片划伤。

他捂着流血的肩膀跌坐回去,咬着牙喘气,仍不肯后退一步。

连长听到后方枪声骤然响起,意识到敌军的计划后脸色铁青,他立刻下令3排长带领7班前往支援。

7班副班长黄吴荣刚从前沿阵地撤回,这一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扛起枪,随队奔向炊事班阵地。

途中,敌人的炮火显然发现了他们的行踪,爆炸的震耳巨响让黄吴荣几乎丧失了听觉,他扭头看向身旁,3排长和一名机枪手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3排长的胸膛被弹片洞穿,鲜血流得触目惊心,拉着黄吴荣的衣袖,声音微弱却坚定:“快……快去救人……”

来不及悲伤,黄吴荣默默点头,将排长的手放下,随后从倒下的战友身上取下枪,咬着牙继续奔向阵地。

抵达炊事班阵地时,黄吴荣第一时间找到了战斗的突破口。

敌军的身影隐约在密林间晃动,形成一道粗略的攻势线。

他迅速蹲伏在侧翼掩体后,用机枪压制敌军的火力。

第一次扫射后,六名敌军轰然倒地,树林间的身影迅速消失,但他知道,这不过是对方试探性的一轮进攻。

炊事班的战士们见有援兵赶来,士气大振。

黄吴荣利用片刻的平静,将带来的弹药分发给其他战士,并简明地部署防线:

“分散开守住战壕两侧,敌人来了先打头排,别怕子弹不够,精准点打!”

随后,他将身上挂着的十几颗手榴弹分给每个人,自己则留了大半挂在胸前,为接下来的死战做准备。

敌人显然也未就此善罢甘休,约莫十几分钟后,树林中传来嘈杂的脚步声和低沉的命令喊声。第二波敌军冲锋开始了。

手榴弹绝技

黄吴荣站在战壕边,手指轻轻搭在挂满手榴弹的胸带上,这些小小的钢铁杀器将是他接下来作战的最大依仗。

敌人第二轮进攻展开后,这一次,他们的火力更加猛,炊事班的掩体已经有部分坍塌。

不同于之前的蜂拥而上,这次敌人显然调整了战术,分成小股部队,从多个方向快速逼近。

炊事班战士手中的步枪和轻机枪虽然火力凶猛,但面对敌人分散的攻击模式显得有些捉襟见肘,阵地上的火力密度已经不足以有效覆盖所有方向。

“准备手榴弹!”黄吴荣低声吼道,敌人越来越近,脚步声清晰可闻。

黄吴荣迅速从胸前解下一枚手榴弹,用牙齿咬住引线的保险环,猛地一扯。

当敌人冲到战壕不到十米的位置时,黄吴荣猛地站起,手中早已准备好的手榴弹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重重落在敌人中间。

爆炸的冲击波掀翻了周围的树枝,击碎了敌人的队形,一些敌人猝不及防,被炸得倒在地上,呻吟着试图爬起,却被接踵而至的第二颗手榴弹彻底吞噬。

黄吴荣动作利落,根本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将手榴弹的拉环夹在手指间,一个接一个地抛出。

与其他战士匆忙投掷的方式不同,他对每一次出手都精确计算,手榴弹并非直接落地,而是经过几秒的延时,保证在敌人群中爆炸,最大程度杀伤敌军。

这种技巧来自他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也成了他独特的“杀手锏”。

敌人显然被这出其不意的反击打乱了节奏,他们的进攻开始显得慌乱,有些士兵甚至在爆炸声中丢下武器,缩回了密林深处。

黄吴荣喘了口气,将手榴弹重新挂回胸带,然后调整机枪位置,重新占据一个更有利的掩体。

他迅速环顾四周,注意到炊事班阵地的火力分布存在空隙,于是立刻挪动到薄弱区域,用机枪填补防线缺口。

第三波冲锋开始了,这一次敌人采取更分散的队形,同时用猛烈的火力掩护,试图逼近阵地。

黄吴荣悄然躲到战壕侧翼,观察敌军的动向,待他们进入射程后猛然站起,用机枪扫射掩护着战友后撤。

子弹如雨点般泼向敌军,他们不得不分散开来寻找掩护,这一波冲锋再次无功而返。

最终,敌军的火力逐渐减弱,显然是进攻受阻后士气低落。

这片阵地上的每一块泥土,每一颗子弹,都被我们的战士们用血肉守护着。

此刻的黄吴荣,正像一块沉稳的磐石,为整个炊事班的防线撑起了希望的天空。

浴血突围

炊事班阵地虽然顶住了敌军的几波进攻,但伤亡人数不断增加。

黄吴荣靠在一块破损的掩体后,低头检查弹药——手榴弹只剩下几颗,步枪的弹匣也只余不到两匣。

连指导员低声下令:“全体准备撤离。”

这句话落地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抬头看向他,炊事班的士兵们虽然面露疲态,但没有人提出异议,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继续坚守只会让更多的战友牺牲。

可撤退并不意味着安然无恙,高地周围的敌军仍然虎视眈眈,几乎封锁了所有退路。

如果不有人断后掩护,整支小队可能会全军覆没。

就在指导员犹豫的片刻间,黄吴荣沉声说道:“我留下来。”

所有人都愣住了,一名年轻的炊事兵急忙开口:“副班长,我和你一起……”

黄吴荣摆了摆手,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决绝:“听命令,我要你们带着伤员先走,把兄弟们安全送到部队,其他的事交给我。”

指导员握紧拳头,沉默片刻后点了点头。

他拍了拍黄吴荣的肩膀,他将剩余的机枪、手榴弹和一把步枪交到黄吴荣手中,说道:“多保重。”

所有人撤离后,黄吴荣独自一人留在阵地上,他迅速整理身边的弹药,把每颗手榴弹的保险盖拧开,用细绳连接成一串,布置成简易的“地雷阵”。

敌军显然也意识到我军正在撤退,此刻已不再隐藏意图,前方的尖兵小队打着手电向阵地摸索而来。

黄吴荣屏住呼吸,等敌人进入地雷区范围后,他轻轻扣动扳机。

“轰!”一声巨响,十几颗连环手榴弹瞬间爆炸,冲击波将周围的树木震得东倒西歪。

黄吴荣趁着间隙将手榴弹一颗颗挂在腰间,然后端起机枪,对准敌军最密集的方向猛扫。

敌人意识到正面强攻难以奏效,开始分散行动,从侧翼和后方试图包抄黄吴荣的位置。

就在敌军的包围圈越收越紧之际,黄吴荣果断丢下机枪,掏出最后几颗手榴弹。

爆炸声接连响起,敌人被彻底炸懵,残余部队以为阵地上还有其他增援,不敢轻举妄动,暂时退了回去。

黄吴荣喘着粗气,借着敌人暂退的时机将最后一枚手榴弹藏在掩体旁。

他用木棍做了一个简单的触发装置,将弹体埋在松软的泥土中,布置成最后一道防线,才拖着受伤的身体,从战壕中迅速撤离。

十几公里的山路,黄吴荣硬是一步步走回了部队。

黄吴荣的英雄壮举被迅速上报,几天后,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亲自前来医院探望这位战斗英雄。

这个时刻,所有人都在心中默默致敬,向这个用生命守护战友的战士,向他的无畏精神致以最高的敬意。

1 阅读:93

黄泽说娱

简介:黄泽说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