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
说到科举取士,必然要谈到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清朝文官之来源,《清史稿·选举》中有明确记载:“凡满、汉入仕,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科甲,即有做官资格的举人、贡士、进士,但举人不一定就能入仕;贡生、监生是入国子监读书的人员,一般多为生员,即秀才;荫生指由家族庇荫而入仕者;比较少见的是议叙、杂流、官学生和俊秀。被议叙者由官员保奏,经部议授予官职,官衔大小并无常例;官学生和杂流,顾名思义,在官学读书及其他非正途入仕者;俊秀指平民捐纳入监,可归到捐纳一类。可见,清朝入仕门径已非常宽泛。待到“发捻”事起,经济日绌,仕途更为驳杂。《清史稿》称:“中叶而后,名器不尊,登进乃滥,仕途因之殽杂矣。”
入仕虽然途广,却有轻重主次,又有正途和异途之分。
何谓正途,何谓异途呢?朝廷说了:“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质言之,经考试、选拔或荫袭者,方为正途。官方是这么说,可出于真才实学的因素考虑,那些十数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有意见,因此,也有大臣建议将恩荫归到异途。
虽然都能做官,可在朝廷中,两者毕竟还是不同的。官方宣称:“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非科甲正途,不为翰、詹及吏、礼二部官。”并明确道:“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也就是说,异途者学问和礼节不到家,关键部门不用。至于教育部门,更不能用,你一学渣,还是别误人子弟了。
这下科甲出身的官员们心理平衡了。
但在私底下,这群人也有鄙视链,一甲的看不上二甲的,二甲的自认才高于三甲的,科甲出身的一起看不起“非甲”的。史料记载,明初有个叫赵荣的工部左侍郎,副部长级别,由于他不是正儿八经考出来的,“众以荣不由科目,慢之”,大家都不拿他当回事儿,爱理不理。明朝如此,清朝尤甚。异途入仕者受到正途入仕者的鄙视,科甲入仕的庶吉士、翰林更耻于和异途做官者为伍,人家是读圣贤书,正宗的孔子门生,天子亲擢,清史有录,后世有传。你一个卖糖葫芦、摆地摊儿的有俩钱,也捐了个官,人五人六,性质能一样吗?因此,保持一种读书人的范儿,是他们和文盲的最后区别。
但不管是不是捐的,大家都有官做,皆大欢喜。
然而,有一条朝廷必须声明:不管是走正道,还是走旁门左道,有三类人免谈,大清的衙门永远对他们关闭。哪三类呢?第一,从事低贱职业者。如果你有不光彩或“下九流”的职业经历,什么唱戏剃头、修脚按摩,对不起,这号人我们不收,也不准你参加考试——丢我们孔圣人的脸。第二,家奴。如果你是奴才出身,或是富人家的长工杂役,属于“贱籍”,你也趁早断了通过科举翻身做主的念想。实话跟你说,这是血统问题。第三,祖父一辈有重罪者。即使你没做过低贱职业,也不是奴才出身,但如果你爷爷犯过罪,你也不能报考,更不能做官。想改换门庭,那就好好挣钱,等你的下一代过了三代限制,再好好读书、科举入仕吧。无论科考还是捐官,当时的政审必须提供三代人履历,正是关系到这一限制。
说完科举和入仕,详细谈一谈前面没讲的捐纳。
捐纳首开于康熙十三年(1674),是清朝文官制度和政治中的一大弊政,包括捐官和捐升(胡林翼的知府即由内阁中书捐升而来),目的当然是增加收入,减轻财政负担。虽然当时是所谓的康乾盛世,但有一个关键点——前一年(1673)爆发三藩之乱,之后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抗击沙俄等内外战争一直没停,所以才有了这么个“众筹”的馊主意。在施行这一政策的前期,捐纳尚有裨益,也确实起到不小作用,解决了不少财政问题。也正因如此,咸丰时太平军起,“军兴饷绌,捐例繁多,无复限制,仕途芜杂日益甚”。
关于捐纳的根源和原因,《清史稿》中也有提及:其一,“其始固以搜罗异途人才,补科目所不及”。六部含工部,捐纳首开之始是为了搜集能工巧匠,看似勉强说得过去。但从史料来看,捐纳多是财政紧缺时的饮鸩止渴之举,因此这个说法有矫饰意味。其二,“捐例不外拯荒、河工、军需三者”。这才算是句实话,为了补国家财政之不足。
说到这儿,我们恍然明白,所谓捐纳,一句话概括就是:明码标价,卖官鬻爵。
事实上,皇帝们何尝不知,这是在自毁长城、自掘坟墓,置社稷于不顾。因此,大凡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即位之始,总会有诸如大赦天下之类的举措,以示仁政。同样道理,整肃朝风、停止捐纳,也被作为新朝励精图治的宣言,当成新君上任的三把火。有清一朝,自恋如乾隆、节俭如道光、悲催如咸丰、短命如同治,上位之初,都有过庄重而形式大于内容的面子工程。但现实不允许他们搞形式主义,不允许他们“奋发图强”。乾隆、道光、咸丰三人,坚持停捐政策最长者道光(七年),居中者乾隆(三年),最短者咸丰,当年宣布停捐,没等过年即重新开张、恢复捐纳,原因很简单:要打太平军,没钱。着实没有面子。咸丰御极之初,罢免庸臣,整肃朝风,宵衣旰食,广开言路,颇有明君风范,但这不能怪他,怪只怪嘉、道两朝积弊破发,待到太平军起,终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
那么,捐纳有哪些规则和流程呢?
并不是交钱就有官当。第一,捐官之前必须查清捐纳人有无欠款,有则还清后方准报捐。第二,户部专设捐纳司,负责收捐。也就是说,所收款项上缴国库,由户部发咨文给吏部,“部予以据,曰执照”,相当于上岗证和营业执照。第三,捐纳人员拿着收据和上岗证到吏部铨叙司报到,吏部再经政审,检查手续和资料,一切齐全无误,方准铨选分发。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官不能太大。捐纳所得官衔,京官正五品,外官正四品。因此,按照捐纳规定,即使能花钱买官,想在天子脚下上班,最多只能到五品;在地方为官,最多也只能捐到四品。碰见个别土豪想花钱买个宰相干干,不光门儿都没有,连窗户也没有。即使如此,捐纳对当时的文官制度也造成了很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