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前87年,汉武帝已病入膏肓。彼时,年仅8岁的太子刘弗陵,还无力执掌朝政。于是,汉武帝精心为他挑选能辅佐理政的大臣,助其将来顺利接手江山。
四位大臣齐刷刷跪在他的床边,郑重起誓,定会全力辅佐即将登基的下一任皇帝。这几位大臣,各有来头,他们分别是:
霍光乃霍去病胞弟,于汉武帝身旁侍奉超20载,行事毫无差池。桑弘羊13岁以神童入宫任侍中,追随武帝54年,堪称武帝理财能手。上官桀出身羽林,为武帝多年亲信且战功卓著。金日磾身为匈奴休屠王子,20年随侍武帝,备受信任。汉朝与匈奴仇深似海,武帝托孤大臣中怎会有匈奴人,还相伴20年?
金日磾(音jin mi di)究竟是何方人物?他本为匈奴王子,却来到汉宫,还赢得汉武帝的信赖,这其中有着怎样的缘由?
故事的源头,得追溯到霍去病身上。他的经历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段不为人知的篇章,诸多故事的脉络,皆从他这里徐徐展开。
【01、匈奴王子】
公元前一二一年的秋季,在那广袤的河西走廊,大地染上秋意。这片连通东西的重要通道,在岁月长河中,正悄然演绎着独属于它的故事。
匈奴营帐内,浑邪王与休屠王相对而坐。二人神情凝重,时不时深深叹气,似有诸多无奈与忧虑,那气氛压抑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同一年春夏时分,年仅20岁的汉朝小将霍去病,两度如狂风般席卷河西走廊。匈奴在他凌厉攻势下,军队折损达数万之多,元气大伤。
匈奴单于听闻此讯,顿时火冒三丈,即刻下令让浑邪王与休屠王速至匈奴王庭,准备领受惩处。
他们心里清楚,这一趟要是去了,很可能会丢了性命。此去凶险万分,稍有差池,便会陷入绝境,危及生命。
浑邪王果断跟休屠王提议,别犹豫了,咱干脆投降汉朝。到那有爵位能领封地,再也不用在草原上顶着风、露天地过日子,能过上安稳舒服的生活。
若不如此,等汉军再度攻来,局势变幻莫测,谁也说不准又会生出何种变故。
二人想法一致,当即差遣使者,与汉朝取得联系,迅速达成双方互通的行动共识,以建立起彼此间的沟通桥梁。
然而,在汉朝尚未给出任何回应之际,休屠王已然心生悔意。
他寻思着,浑邪王这次的损失可比他惨重多啦。单于要是动怒要杀,那也只可能杀浑邪王。放着好好的匈奴王不当,跑汉朝去仰人鼻息,这是何苦呢?
跟休屠王情形不同,浑邪王已然陷入绝境。休屠王或许还有周旋余地,可浑邪王却没了任何可退之路,面临的处境更为艰难棘手。
他干脆利落把休屠王给干掉,而后掌控休屠王的部队,单枪匹马去迎接那赶来受降的汉军。
大汉派遣前来受降的,正是霍去病。他亲率万名将士,顺利渡过黄河。此时,对面不远处,浑邪王的队伍清晰可见,双方就此遥遥对峙。
可浑邪王却管不住休屠王的那帮手下,那些人就像脱缰的野马,一个个都撒丫子跑了。
霍去病果断决策,快马加鞭直冲入敌营,与浑邪王碰面。见有人企图逃跑,他当即下令,将那8000个想溜的人就地正法,展现出非凡的果敢与决断。
如此一来,浑邪王领着余留的四万部众,向汉朝诚心归降。他不仅获赏颇丰,还被封为万户侯,在汉朝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休屠王一家子,那待遇可就没法和人家比了。他们没能享受到那般优渥的条件,处境截然不同,在当时的情形下,与那些待遇好的相比,差距明显。
休屠王的家眷,妻子阏氏连同儿子金日磾、金伦,统统成了下人。那时年仅14岁的金日磾,被打发到汉宫之中负责养马的活儿。
【02、武帝垂青】
原本是草原上尊贵的小王子,后沦为汉宫养马的奴仆,可金日磾毫无落差感,心态极为平稳,就那么坦然地接受并适应了身份的巨大转变。
他家兄弟几个,母亲常跟他们念叨,做人做事得守规矩。母亲觉得,懂规矩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所以总不忘跟兄弟们强调这一点,让他们时刻把规矩记在心里。
之后那段日子里,这事儿可给金日磾帮了天大的忙,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为他解决诸多难题,成了助力他前行的关键因素。
某一日,汉武帝率后宫众人游乐,途中忽起兴致,打算查看马匹状况。当即差遣数十位马倌,令他们各自牵着所养之马,自宫殿下方列队走过。
汉武帝留意到,一众马夫都偷偷瞅他后宫美人,就一人不同。那人身姿挺拔,眼睛都不往别处看。此人容貌端正,气质不凡,瞧着就非等闲之辈。
汉武帝又瞧这人养的马,只见马匹个个肥硕健壮,毛色鲜亮,光从外表就能明显看出,他养马比旁人要更上心、更下功夫。
汉武帝听闻后,瞬间对这人来了兴致,即刻将其传唤至堂前,开口询问:“你是何人?”
他详细且条理清晰地讲道,自己乃是匈奴休屠王之子,名唤金日磾 。
汉武帝瞧着这人,愈发觉得他招人待见。这好感一路飙升,直接当场就给他升了官职,任命他担任马监一职,足见对其的欣赏。
没过多少时日,朝廷又安排他担任侍中与光禄大夫这两个官职。如此变动,也算是给他赋予了新的职责与使命,让他在仕途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卫青、霍去病在成为将军前,担任的是侍中一职。霍去病离世后,汉武帝对霍光颇为关照,常让其伴于左右,还给他封了光禄大夫这一官职。
汉武帝把这两个官职授予金日磾,从中足以看出,汉武帝对金日磾偏爱有加。这一举措,鲜明体现出汉武帝对金日磾的高度赏识与看重。
【03、备受宠信】
金日磾时刻铭记,自己本是匈奴人,现身处汉朝,就像在别人家生活,始终保持着这份清晰认知,一刻都不敢忘却自己的身份与处境。
虽说汉武帝对他格外看重,可他丝毫不敢肆意行事,行事做派处处都谨小慎微,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始终保持着小心的状态。
金日磾家的儿子,乃汉武帝跟前的宠童。武帝对他们宠爱有加,日常总让其伴随身旁,有时还任由他们攀附在自己身后,亲昵地搂住脖颈。
古时候,如此对待皇帝,那是妥妥的大不敬之罪。但汉武帝压根儿不往心里去,丝毫不在意这种在旁人看来犯忌讳的举动,展现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度量。
但金日磾只因瞧见儿子于宫殿外与宫女打闹玩耍,就决然亲手将其杀害。此事看似微小,却让金日磾痛下杀手,其决断之狠令人惊叹。
并非金日磾手段狠辣,实因淫乱后宫乃抄家灭族的重罪。就像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兄弟,原本颇受汉武帝青睐,却因在后宫行此不轨之事,终被汉武帝下令灭了全族。
尽管儿子尚未有实际行为,可金日磾忧虑自己已无法约束他。他寻思,留着儿子说不定哪天闯出大祸,到时候全家遭殃,不如当机立断动手,以免给家族招来灾祸。
能有这般举动,足见金日磾心底满是担忧害怕。怪不得在汉武帝身旁这么长时间,他同霍光一样,始终谨小慎微,连一点儿错处都没犯过,这份小心也实属不易。
金日磾为人极为谨慎,一言一行皆小心翼翼。对于所处周遭环境,他始终有着极高的警觉性,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时刻保持戒备状态。
汉武帝身旁,有个叫莽何罗的家伙,他跟挑起巫蛊之祸的江充关系铁得很。巫蛊之祸那阵儿,莽何罗兄弟俩积极冲在对付太子的前头,事后还捞到了赏赐。
然而,汉武帝缓过神后,察觉太子遭了冤枉。这下,他转头对那些与太子作对的人展开清算,毫不留情地要为太子讨回公道。
莽何罗兄弟还没等到被清算,就已慌得不行。他们心里琢磨着,要是再不有所行动,恐怕全家人都得遭殃,感觉大难临头,得赶紧想办法应对。
他们拿定主意,得抢先一步,以暗杀掉汉武帝来占据先机。他们觉得,只有这么干,才能达成某些目的,于是打算趁其不备,对汉武帝展开刺杀行动。
金日磾早早察觉莽何罗兄弟有谋逆之意,可苦于拿不出实证。于是他悄悄留意兄弟俩一举一动,无论出入都跟着,始终不让他俩有单独靠近汉武帝的机会,默默守护武帝安全。
某一日,金日磾偶染微恙,无暇顾及那哥俩。这二人趁机行事,连夜伪造圣旨,发动兵变,趁着汉武帝尚未起身,偷偷摸进了汉武帝的卧房。
金日磾瞧见他们,顿感情况不妙,赶忙藏于汉武帝寝宫的内门之后。瞅准时机,他猛地死死抱住莽何罗的腰,大声呼喊有人谋反,向汉武帝与其他侍卫示警。
曾为匈奴王子之人,出手救下了大汉天子。这一救命之举,扭转了大汉皇帝可能面临的危难处境,其情节颇具戏剧性,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这一连串事儿后,汉武帝对金日磾越发倚重。当金日磾与莽何罗在跟前扭打,侍卫冲进来欲抓凶手,汉武帝生怕侍卫刀剑不长眼伤到金日磾,赶忙叫他们先别轻举妄动。
金日磾立下了卓越功勋,却丝毫没有因这份巨大功绩而骄傲自满。他依旧保持谦逊,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沉稳如故。
他与汉武帝关系极为亲近,汉武帝出行,他同坐一车;回宫后,他又时刻在侧侍奉。然而,即便汉武帝有所赏赐,他也不敢随便收下,足见其谨慎之态。
他立于汉武帝身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目光始终专注,从不乱瞟,哪怕是用眼角余光扫一眼汉武帝后宫里的人,他都毫无胆量,一直坚守着这份谨小慎微。
汉武帝赐了些宫女给这人,他胆小得很,对这些宫女,连手指头都不敢动一下,规规矩矩,生怕犯了什么错。
汉武帝有意纳金日磾之女为妃,可金日磾态度强硬,打心底觉得自家女儿不应入皇家,果断拒绝,丝毫不给皇帝面子,坚决不松口答应这门亲事。
他这般做事风格,使得汉武帝对他愈发赏识。这可惹恼了宗室和贵族们,他们暗中嘀咕:堂堂陛下,咋就对一个匈奴人青睐有加呢,真是让人想不通。
这些言语传进汉武帝耳中,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不以为意的浅笑,压根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仿佛听到的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此外,他打算干件更具冒险性的事儿。生前,他对金日磾委以重任,死后,还计划让金日磾担任托孤大臣,赋予其辅佐新君的重大使命。
【04、托孤大臣】
在公元前87年,年届古稀的汉武帝已病入膏肓,虚弱地卧于病床之上,生命迹象愈发微弱,随时都可能走到生命尽头。
他思前想后,最终痛下决断,把小儿子刘弗陵选定为太子,这一决定,开启了新的局面,也承载着他对未来的诸多期望与规划。
年仅8岁的刘弗陵,尚不具备亲政能力。所以,得给这小皇帝寻觅几位得力的辅政大臣,来协助处理朝廷事务,确保国家能够平稳运转。
起初,得物色个辅政大臣的牵头人。汉武帝头一个瞧上的,是其爱将霍去病的胞弟霍光。
霍光连连摆手,态度坚决地婉拒,怎么都不愿收下,实在是不敢贸然接受。
汉武帝挑的第二个人选,竟是来自匈奴的金日磾。谁能想到,在众多汉室人才中,这位匈奴出身者,会成为汉武帝眼中重要的备选。
然而,金日磾却坚决推辞。他神色严肃,直言道:咱本是匈奴人,哪能担当汉朝首席辅政大臣的重任?陛下此举,恐致匈奴小觑汉朝,恳请陛下撤回这道旨意。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所思所虑皆围绕汉朝。从各方面的考量出发,满怀着对汉朝的关切,方方面面的心思,全都是为了汉朝的利益与发展而谋划。
最终,汉武帝将霍光任命为辅政大臣之首,与此同时,金日磾也获任副手,跻身四大托孤大臣之列。
汉武帝此举可谓大胆至极,全然不担心金日磾会暗藏心思。他果断做出这一决策,展现出非凡的魄力,丝毫未对金日磾可能有的别样想法有所顾虑。
汉武帝对金日磾予以信赖,金日磾对汉武帝报以忠心,二者形成了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恰似榫卯契合,紧密相连,彼此依靠中共同铸就一段佳话。
【05、陪葬茂陵】
汉武帝驾崩,新帝尚幼,可金日磾半点没放松。他没因局势变动就懈怠,依旧严谨履职,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职责,毫不马虎。
汉武帝于遗诏中,一则为彰显金日磾往昔勇斗莽何罗之功,二则欲提升托孤大臣地位,便封金日磾为秺侯。然而,金日磾以小皇帝尚年幼,自己不宜受封,婉拒了这一封赏。
实际上,汉武帝临终遗诏里,霍光与上官桀都被封侯,二人欣然接受。可金日磾因皇帝年幼而未封侯,这理由着实牵强,难以让人信服。
他拒绝受封,关键在于担心自己太显眼。要知道,四位托孤大臣中,桑弘羊还没封侯呢。再者,他的身份很是尴尬,其他三位都是汉人,唯独他是匈奴人,所以才不敢接受封赏。
金日磾辅助朝政才一年多,便因病离世。在他病重之际,霍光又向皇帝启奏,恳请给金日磾封侯,还特意赶到金日磾病床前,宣读了皇帝册封的旨意。
此次,金日磾最终点头应允。此前或许有所犹豫,但这一回,他不再迟疑,果断给出了肯定回应。
要知道,这侯爵之位能传给儿子。金日磾亲手杀了长子,次子才十岁上下,和汉昭帝年纪相仿。金日磾眼看时日无多,他一去,家没了主心骨,儿子又小,有个侯爵爵位,家里日子能轻松不少。
金日磾一生行事小心谨慎,到了这会儿,总算是能踏踏实实地为家里人谋划将来,把那些一直藏在心里的盘算,正儿八经地付诸行动了。
在受封侯爵次日,金日磾便溘然长逝。刚获封侯殊荣,还来不及更多施展,生命的轨迹就此戛然而止,金日磾匆匆告别了世间。
汉昭帝颁下旨意,安排轻车介士为其操办送葬之事,并让他死后能在汉武帝的茂陵旁安息,以陪葬之礼,让逝者得其所归。
在汉代,能陪葬于帝陵之侧,那可是一种极高的荣誉。这不仅意味着逝者生前地位非凡,更是家族无上的荣光,代表着被皇家认可,在当时备受尊崇。
在古代,军事送葬那可是极高的荣耀。汉武帝众多陪葬功臣里,仅有三人获此待遇。除了金日磾,剩下两位便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霍光兄弟,这种殊荣,可谓凤毛麟角。
在大汉时期,居然有个匈奴人能达到这般境地,这着实令人惊叹不已。他以匈奴人的身份,于汉朝取得如此成就,堪称超乎想象。
令人惊叹的是,金日磾后人传承其谨小慎微与低调作风。家族爵位一路延续,直至王莽当政,才遭其迫害,这份传承在王莽的影响下画上句号。
《汉书》中,班固对金日磾家族赞誉有加,称其“世名忠孝,七世内侍”。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般声名远扬的家族,最初发家的那代人,竟然是匈奴族。
【06、写在最后】
汉武帝在用人方面,那叫一个果敢且有门道。他毫不畏缩,能大胆启用人才,还独具慧眼,晓得怎样把人才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其优势。
卫青本是奴隶,毫无带兵履历,初战就获车骑将军之位,率万军与李广老将同出征,还能独自行动。霍去病20岁任骠骑将军,独率一军,一年三次征战河西。霍光无高官经验,却成托孤之首、执掌朝政。匈奴王子金日磾受武帝宠信,也为托孤大臣。若未遇武帝,他们命运或大不同。
要是汉武帝没对他们委以重任,就难以取得这般辉煌的功绩,也不会收获如此良好的声誉。
这般君臣,可谓彼此成全。君以远见与魄力引领方向,臣凭才干与忠诚竭力辅佐,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共同的目标,铸就一段佳话。
你对此作何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