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北京机场的风刮得像要把人吹跑,导演易小星和演员胡先煦、邓家佳乘坐的航班就在这9级大风里摇摇晃晃地降落。飞机第一次触地时,机身剧烈颠簸,左摇右摆,愣是没落下去,最后机长一咬牙复飞,在空中兜了40分钟才敢再试一次。
事后易小星说,这是他飞了20年“最吓人的一次”,吓得他当场给制片人发了段“遗书”:
“请确保《人生开门红》的正常上映,由柴涛对剩余后期工作进行检查!”
事后,网友调侃:“这是用生命在宣传新片啊!”
可仔细一想,人在生死关头还能惦记工作,这“职业素养”确实让人服气。
胡先煦后来在评论区说道:“确实吓麻了,感谢机组,大家出行一定注意安全!”
而邓家佳嘴上说着“淡定”,可易小星却在评论后补刀:“是谁的眼睛水汪汪。”
这场颠簸把明星们“打回原形”。胡先煦的“吓麻了”和邓家佳的“淡定”反差,像极了普通人遇上危险时的反应:有人慌到腿软,有人硬撑面子。
易小星的“遗书”看似搞笑,实则暴露了导演的焦虑:电影还没上映,要是有个万一,团队的心血怎么办?
这场景让人想起普通打工人的日常:加班到凌晨改方案,生病发烧还在开电话会,说到底,谁不是一边怕死,一边咬牙扛着责任?
只不过明星的“工作”被放大成了热搜,普通人的“拼命”藏在深夜的朋友圈里。
当然,我们常说:祸福相依,这场意外让易小星的新片《人生开门红》未播先火。网友一边调侃“导演拿命换票房”,一边默默记下五一档要去看这部电影。
航空安全、极端天气、明星求生欲……这些关键词拼在一起,简直就是流量收割机。
易小星和他的制作团队并没有让这次飞行意外演变成负面新闻。相反,他们积极地将其变成了新片《人生开门红》的一个宣传点。
在之后的采访中,易小星自嘲道:“我的‘遗书’没想到会成为影片的一个热点。”
他的这种积极态度意外地为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期待。
比起明星光鲜的硬照和精修视频,这种突发事件反而让观众看到他们的“人间真实”。
胡先煦的“慌张”、邓家佳的“硬撑”、易小星的“焦虑”,和普通人在职场中的样子一模一样。
有网友说:“原来明星坐飞机也会怕死,突然觉得他们没那么遥远了。”
这种“接地气”的明星形象,反而比刻意营造的人设更圈粉。就像邓家佳,嘴上说着淡定,手却攥紧了座椅扶手——这种细节,比通稿里“敬业”“勇敢”的标签生动一百倍。
这场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留下的思考还在:当我们为明星的“拼命”感动时,也该想想自己是否在过度消耗健康;当我们在热搜上吃瓜时,别忘了极端天气真的会要命。 下次坐飞机前,记得查查天气;工作再忙,也留点时间喘口气。
毕竟,人生这场“开门红”,得先活着才能红啊!
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