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日经亚洲》11月26日报道,尼泊尔总理奥利即将于12月初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这一决定在印度和国际社会引发了不小的关注。与以往新总理上任后优先访问印度的惯例不同,奥利此次“打破传统”,选择将中国作为首访国家。这一举动被解读为尼泊尔在地缘政治中倾向中国,同时也被认为是奥利希望通过这一行程促使中方免除尼泊尔欠下的部分贷款。
尼泊尔近年来政坛波动频繁,政局更是险象环生。过去被称为“三巨头”的尼共(马列)主席奥利、尼共(毛派)领导人普拉达昌和尼泊尔大会党主席尼帕尔三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使得政府换届频繁,社会矛盾持续加剧。尤其是在2020年后,政治裂痕显现得更加明显,各类罢工、游行抗议活动层出不穷,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对社会事务的控制力。
今年7月,尼共(马列)与大会党达成协议,组成了联合政府,奥利得以再度执政。但这次执政时间被限定为两年,之后将由大会党领导人乌帕接任。这种权力共享的局面,注定让新政府在施政中处于不稳定状态,尤其在对外政策上更是分歧不断。
国内经济方面,由于疫情、俄乌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尼泊尔面临物价飞涨、通胀加剧等问题。尼泊尔的国家财政状况一片狼藉,外汇储备下降、投资者信心不足,进一步压垮了其经济体系。数据显示,截至11月中旬,尼泊尔的外国直接投资承诺同比下降了4.54%。在这种背景下,奥利迫切希望通过外交斡旋,为国内争取更多经济利益。
奥利对中国的态度并非一时兴起。在他过去的几次执政期间,就曾推动中尼合作迈上新台阶。例如,2016年奥利首次访华后,中方支持尼泊尔启动了博克拉国际机场的建设项目。这一机场被视为尼泊尔改善基础设施的重要里程碑,也成为两国合作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尼泊尔此前与日本、印度尝试合作修建这座机场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奥利选择优先访华,显然也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尼泊尔经济亟需复苏,而印度近年来对尼泊尔的态度却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友好。尽管印度总理莫迪曾多次表示要支持尼泊尔的发展,但这些支持往往附加诸多条件,甚至带有一定的“大国优越感”。对比之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显然对尼泊尔的吸引力更大,合作模式更为灵活。
此外,尼泊尔的基础设施项目——如博克拉机场和中尼铁路计划——都是奥利政府的重要成果。这些项目不仅能提升尼泊尔的经济竞争力,还能深化与中国在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合作。日喀则至加德满都的铁路计划,更被认为是中尼之间的重要纽带,将极大促进两国间的人员往来和经贸交流。
印度和日本媒体对奥利的访华计划显然抱有不同看法。日媒认为,奥利此举可能加剧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并对印度造成一定压力。同时,日媒还猜测奥利此访的主要目的,是争取中国免除博克拉国际机场的2.16亿美元贷款。然而,印度媒体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读,认为尼泊尔联合政府内部在对华合作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奥利并不会签署任何贷款协议。
事实上,尼泊尔的对华政策在国内确实存在争议。尼共(马列)更倾向通过“一带一路”项目争取中国贷款,而尼泊尔大会党则希望获得直接的援助而非负债。在这种背景下,奥利的访华行程是否能达成实质性协议,仍需进一步观察。
奥利被外界普遍视为“亲华派”政治人物,这一标签源于他多年来与中国的密切合作。但仅仅将他的外交选择归结为“疏远印度”“亲近中国”,未免过于片面。尼泊尔作为夹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内陆国家,始终需要在两大邻国之间寻求平衡。历史上,尼泊尔在面对印度的“大国主义”时曾尝试多次反抗,但受限于经济和地缘的现实束缚,很难真正摆脱新德里的影响。
如今,奥利希望通过深化与中国的合作,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同时在国际上争取更多话语权。这一选择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地缘政治的博弈因素。虽然印度在尼泊尔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崛起,尼泊尔的外交策略也在发生调整。
尼泊尔的未来走向,显然不只是某一个总理的选择,而是国内外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尼泊尔如何在中印之间实现平衡发展,将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