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江苏南通85岁的老人吴文君将自己的两个子女告上了法庭。
要求他们承担自己在老年公寓六年来的费用,总计38万元,以及每月的赡养费。
对于母亲的起诉,62岁的女儿许常英感到既震惊又心痛。
她为什么这么说?母女二人的关系为什么闹到了这个地步?
心酸的童年
许常英看到法院的传票,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她和弟弟许建军从小就被送到姨妈家寄养,在她前十八年的时光里,几乎没有感受到过哪怕一点点来自母亲的关心。
在姨妈家的生活虽然有亲人的照顾,但终究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
许常英在这个环境中成长,内心始终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和爱护。
然而,即便后来回到了母亲身边,许常英依然感受不到母爱的温暖。
许常英14岁那年,她想要帮妈妈干活给炉子夹煤球,当时火苗蹿得老高,再加上她的头发特别长,不小心就烧到了她的辫子。
火势呼呼的长的又高烧的又旺,她吓得原地打转大喊着“妈妈,帮帮我”。
然而,面对女儿的意外,吴文君却表现出令人心寒的冷漠。
她都没有抬头看一眼,继续给大儿子打毛衣,最后还是许常英自己跑到外边的雪地上滚了几圈把火扑灭了,再晚一点,火就要烧到她的头皮了。
这次事件对许常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母亲的冷漠态度让她感到深深的失望和伤心。
许常英开始意识到,自己在母亲心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然而,真正导致母女关系彻底破裂的是许常英18岁时的一件事。
当时,许常英决定与一个同姓的男子结婚。
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都认为,同姓之间通婚是大大的不吉利。
所以,许常英的这个决定引发了母亲吴文君的强烈反对。
吴文君认为同姓结婚有悖传统,可能会招致非议。然而,许常英坚持自己的选择,认为同姓不许通婚根本就是陋习。
在这次冲突中,吴文君叫来家里的亲戚朋友,当众宣布与许常英断绝母女关系。
这个决定对许常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这意味着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家了。
在那以后,许常英被迫开始了独立的生活。
她的婚礼上没有母亲的身影,甚至一个娘家人都没有。
婚后她连续几次带着丈夫买了一堆东西回娘家试图缓解关系,哪成想每次都是还没进门就被母亲用扫帚打了出来。
这件事深深的伤害了她,也让她对自己的母亲失望透顶,从此之后两家再无联系。
那么吴文君天生就是这么冷漠吗?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这样。
偏心的母亲
事实恰恰相反。
吴文君有三个子女:大儿子许建国、女儿许常英和小儿子许建军。
她对三个子女的态度截然不同。
她对大儿子许建国格外偏爱,几乎所有的关爱和资源都倾注在他身上。
许建国从小就得到母亲的特殊照顾,无论是生活上的照顾还是精神上的支持,吴文君都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关心。
许建国小时候,当时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吴文君总是想方设法为他提供最好的。
只要是许建国开口想要的东西,吴文君想想方设法的给他弄来。
这种倾斜的关爱,在家中其他孩子眼里,显得格外刺眼。
随着许建国长大,吴文君的偏爱并未减少,反而愈发明显。
每当许建国取得一点成绩,吴文君都会喜形于色,在亲朋好友面前反复炫耀,仿佛她就只有这一个孩子一样。
许建国作为家里的大哥,按道理是要照顾弟弟妹妹的,但是在这个家,或者说在吴文君的心里,他做什么都是对的,弟弟妹妹都必须让着他。
这种偏袒的态度,让家中其他孩子,感到深深的不公和受伤。
哪怕是许建国已经成年了,家里的大部分资源还是会倾斜到他的身上,有钱紧着他花,只要是他提的要求,永远都能得到满足。
而许常英和许建军在这个家里就是个透明人,他们早早就辍学了,只为了打工贴补家用。
就连吴文君的妹妹都说“老大放个屁在她心里都是香的”。
这种长期的偏爱,在家庭中种下了不和的种子。
许常英和许建军逐渐意识到,母亲的心里似乎只有大哥一个人的位置。
其他两个孩子一方面渴望得到母亲的关爱,另一方面又因长期被忽视而心生怨恨。这种矛盾的心理,最终导致了家庭关系的持续恶化。
只要钱 不要女儿
吴文君起诉自己的两个子女要求赡养费的案件,经过法院审理后,最终做出了判决。
法院认定,尽管家庭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但子女赡养父母的法律义务仍然存在。
因此,法院判决许常英和许建军需要承担部分赡养费,不过并不是吴文君说的那么多。
而是许建华承担41000元,并且每月给990元生活费;许常英承担33000元,并且每月给810元生活费。
面对这个判决,许常英表示愿意履行赡养义务,但她希望母亲能够认回自己这个女儿。
许常英的这个要求反映了她内心深处对母爱的渴望。
尽管经历了多年的疏离和伤害,许常英仍然希望能够修复与母亲的关系。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许常英的这个表态而变得简单。
吴文君面对女儿的这个请求,说了一句让人无比心寒的话“我只要钱,不要女儿”。
调解成功 关系破冰
这句话让法官意识到单纯的法律判决可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
因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主动承担起调解人的角色,试图为这个破裂的家庭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在多次耐心的沟通和劝导下,吴文君和许常英的关系出现了短暂的缓和。
许常英决定迈出第一步,她开始定期探望母亲,这是多年来她们之间的第一次主动接触。
许常英的探望起初充满了尴尬和不适,多年未见的母女,一时间不知如何相处。
然而,随着探望次数的增加,二人之间的气氛逐渐缓和。许常英开始了解母亲的生活状况,关心她的健康情况。
随着时间推移,许常英不仅仅是探望,还开始主动照顾母亲。她会为母亲购买日用品,准备一些可口的饭菜,甚至在母亲身体不适时陪同就医。
而吴文君对女儿的这些举动也逐渐有了反应。虽然她并未明确表达,但从她的眼神和细微的表情变化中,可以看出她内心的触动。
多年来的坚冰,似乎在这些日常的关怀中慢慢融化。
这段关系修复的尝试,虽然脆弱而短暂,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关系彻底恶化
然而,许常英和母亲吴文君之间刚刚缓和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
就在人们以为这个家庭可能迎来转机的时候,一个新的变数出现了——许常英的大哥许建国回来了。
随着许建国的出现,母女关系迅速恶化,仿佛一夜之间就回到了原点。
那些经过努力才建立起来的理解和沟通,在许建国的介入下变得荡然无存。
吴文君仿佛完全忘记了女儿的探望、照料和关心,甚至否认这些事情曾经发生过。
这种否认对许常英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她难以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会被如此轻易地抹杀。
那些陪伴就医的日子,那些准备可口饭菜的时光,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母亲的记忆中竟然完全不存在。
许常英开始怀疑,之前的那些和解努力是否真的有意义。
她感到自己的善意被辜负,付出被忽视。这种被否定的感觉,让她再次陷入了对这段母女关系的迷茫和失望中。
母亲的态度变化也让许常英明白,自己在母亲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和尝试后,这个家庭的故事最终走向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结局。
许常英在经历了短暂的关系缓和和随后的再次恶化后,决定自己会按照法院的判决支付赡养费,但之后不再探望母亲吴文君。
她曾经那么真诚地尝试修复与母亲的关系,付出了时间和心力。
然而,当这些努力被否认,当关系再次跌入谷底时,许常英感到自己已经耗尽了情感资源。
她选择履行法律义务,但在情感上与母亲保持距离。
许常英按时支付了法院判决的赡养费,她表明自己会履行作为子女的责任。
然而,金钱的给予并不能弥补情感的缺失,她对母亲再次失望。
参考资料:
1.央视今日说法:《老母亲的诉求》
2.藁城普法:《2016年,江苏一85岁母亲,与女儿断绝关系40年后,讨要36万赡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