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战(澶州之战)

村夫城中一 2024-03-27 12:58:47

公元1004年,辽圣宗耶律隆绪及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一路攻城拔寨,兵临澶州城 下,宋廷震动。宋真宗紧急启用老将李继隆 任主帅,率禁军赶往澶州与辽军对峙。

澶州一战,辽军主将萧挞凛中弩身亡,辽国军心浮动,未能攻下澶州。战后宋辽签订澶渊 之盟,结为兄弟之国。李继隆是赵光义最后一任皇后李太后的哥哥。赵光义驾崩之际,李太后曾试图立赵恒长兄赵元佐的长子,然后自己以太后身份干政。后来在元老大臣吕端的反对下,此举未能成功,所以赵恒顺利继位。受他妹妹的牵连,李继隆被夺了兵权,赋闲在家六七年。期间李继隆数次上表请战, 赵恒不予理睬。一年前辽军南下,在前线大败定州军,副部级将领、赵恒的心腹玩伴王继忠被俘,赵恒以为战死,悲痛欲绝,这时李继隆上表,称他与王继忠是多年兄弟,要出阵定州为其报仇。

在那种情况下,赵恒都拒绝了。而此时他不得不启用李继隆,因为情势实在危急,契丹人一路南下,没有在河北诸地恋战,直接冲到河北最南的大名府,围城数日无果,果断发挥骑兵优势纵马深入往澶州赶。 澶州背靠黄河,是宋朝唯一一道天然屏障黄河的最后依托。更要紧的是寇准非要他御驾亲征,如果没有得力将领在前面铺路,那很有可能就是有去无回。 赵恒的选择是对的。虽然李继隆战斗能力不算稳定,但未及弱冠就上战场,川蜀暴乱平定过、党项人打过、契丹人打过,雍熙北伐参加过,君子馆虽然做了逃兵但第二年的唐河、徐河之战就加倍讨回,总体来看,战绩还是上等,而且见过大场面不怯场。 李继隆被任命为驾前东面排阵使,张旻、石保吉、秦翰等赵恒的亲信悉数上阵,担任副手,率领开封禁军赶赴黄河北岸的澶州。

李继隆很快赶到了澶州前线。澶州本身就一 城横跨黄河支流两岸,形成南北两城,但是城墙低矮,完全不设防。李继隆大军到了,只能背城列阵, 半点城池之利都没有,他面临的是一定要和契丹骑兵野战争锋的局面。于是他首先下令,马上挖深战壕,野战不成还有城可守,然后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密布拒马鹿角(专门对付骑兵的路障),限制辽军骑兵动线,再把数千辆辎重车卸去一个轮子,重重叠叠围成一个大保护圈,宋军兵马都隐藏在后面,静等辽军出现。

不久,辽军主将萧挞凛到了。辽军在澶州之北云集重兵,李继隆的大阵除了背后的黄河 一面,北、东、西三面都被紧紧包围。萧挞凛亲自领兵直犯大阵,从西北角突击宋军,与李继隆亲率的宋军主力短兵相接。 决战首日,李继隆把萧挞凛死死地缠住,两方在澶州城下杀得难分难解。关键时刻,一路宋军及时赶到增援,是赵匡胤的女婿石保吉,两人合力把萧挞凛击败,辽军狼狈地从辎重车圈里逃了出去,李继隆乘胜疾追,一路追杀至十余里之外。 第一仗以宋方大胜收场。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见惯了大阵仗的李继隆收兵后,马上就开始了戒备,他把宋军的一种独门武器抬到了前线—一床子弩。床子弩本是用来攻城的,由三张或四张强弓联体作为动力,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一条安放一支巨箭。

这支箭号称“一枪三剑箭”。也就是说,它的外形根本就是一支标枪,长约三尺五寸,尾 部是三片铁翎,状如三把长剑。这样的巨箭 再加上旁边矢道一起发射的稍短利箭,如果成排强力射出,轰然巨响之后,对方的城楼就已经摇摇欲坠。这样的武器被李继隆装在了城头,对准的是活人,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萧挞凛又来了,是来视察地形和宋军兵力部署情况的。他非常小心,离宋军防御线的边缘至少在七百步开外。至少是现代的五百米远。问题是他们一行数十人盔甲鲜明,旗帜飘扬,这一切都被澶州城头的守将——威虎军守将张续看在眼里了。张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抡起手边重锤就给了床子弩的机簧一锤。连他自己都没想到, 这一锤不仅真的敲动了床子弩,发射出去的箭还真射中了一个契丹人。

要到几个月后,宋朝人才能知道被射中的这个人正是萧挞凛。萧挞凛被抬回大营,很快就一命鸣呼,萧太后痛心疾首,亲往灵前致哀。与此同时,她下令封锁消息,派出使者前往澶州城内送信,商议和谈事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