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后节疾病,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葡萄膜炎等,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在我国,18至74岁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总患病率为16.3%,其中威胁视力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3.2%。由于眼部解剖的特殊性,许多药物难以有效到达眼后节,因此治疗这些疾病面临着挑战。近年来,脉络膜上腔给药因其高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性,成为治疗眼后节疾病的有潜力的新方法。

目前,眼后节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系统性用药和局部用药两种方式。系统性用药虽然作用效果强,但可能引发系统性不良反应。局部用药包括点眼、结膜下注射、玻璃体腔注射、视网膜下注射和脉络膜上腔注射等,各有优劣。
新型给药方式脉络膜上腔给药:
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眼后节病变组织,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但存在一定风险。
经巩膜给药装置:
通过巩膜向眼内给药,提供较大的接触面积和靶向给药条件,但存在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纳米载体、原位凝胶、
眼部植入剂、微针:
这些新型给药方式正在研究中,有的已用于临床,为眼后节疾病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用药指南系统性用药:
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生物制剂,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局部用药:
如点眼、结膜下注射,但需注意药物在眼内浓度较低,可能引发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并发症。
玻璃体腔注射:
药物直接作用于眼后节病变组织,但可能增加眼压和发生眼内炎。
非药物疗法同时,非药物疗法为眼后节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多种有效手段,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首先,眼部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药物吸收率,从而增强治疗效果。其次,眼部热敷适用于急性炎症和积血情况,通过增加局部充血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退。对于外伤出血或急性炎症引起的剧烈眼痛,眼部冷敷法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有效缓解症状。并且在专业操作下,进行角膜异物取出能够安全清除角膜上的异物,可减少对眼部的进一步伤害。也可利用离子电渗疗法电流增强药物在组织中的渗透,该疗法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
眼后节疾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型给药方式如脉络膜上腔给药和纳米载体的研究,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作者:武汉市中心医院 梁玉